這個問題不成立

首先,《三國志》不是晉朝官方編纂的

其次,晉代有人修東漢史

所以,根本不存在「晉朝不修東漢史,反而先修三國史」的問題。

實際上東漢史在東漢初期就開始編纂了,最初開始編纂的就是《漢書》作者班固。

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後漢書·班彪傳》)

班固只記載了光武帝時期的史事,此後東漢朝廷又屢次續修,直到靈帝時,楊彪、蔡邕、盧植等仍在續作該書,因此其所載史事擴展至漢靈帝時期。該書初名《漢紀》,因東漢在南宮東觀設館修·史,故該書被稱為《東觀漢記》或《東觀記》。

不過該書在董卓亂政時就開始散佚了,雖有楊彪等人進行整理,但至魏晉時已經殘缺不全。不過該書因為是東漢官方編訂的史書,收錄了大量第一手史料,故歷史地位極為重要,與《史記》、《漢書》並稱為「三史」。後世修治東漢史也大多參考該書,故《文心雕龍·史傳篇》有「後漢紀傳,發源東觀」的說法。

此後,魏晉兩朝雖然沒有官方編纂後漢史,但私家修史頗多,比較知名的有:

三國吳·謝承《後漢書》143卷

三國吳·薛瑩《後漢紀》100卷(薛瑩卒於晉滅吳後的282年,所以通常記為晉人)

魏·張璠《後漢紀》30卷

西晉·華嶠《漢後書》97卷

西晉·司馬彪《續漢書》83卷

晉·張瑩《後漢南記》55卷

東晉·謝沈《後漢書》122卷

東晉·袁宏《後漢紀》30卷

東晉·袁山松《後漢書》100卷

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司馬彪、華嶠和袁宏。

泰始中,祕書丞司馬彪始討論眾書,綴其所聞,起元興武,終於孝獻,錄世十二,編年二百,通綜上下,旁引庶事,為紀、志、傳凡八十篇,號曰《續漢書》。又散騎常侍華嶠刪定《東觀記》為《漢後書》,帝紀十二、皇后紀二、典十、列傳七十、譜三,總九十七篇。其十典竟不成而卒。自斯已往,作者相繼,為編年者四族,創紀傳者五家,推其所長,華氏居最。而遭晉室東徙,三惟一存。

至宋宣城太守範曄,乃廣集學徒,窮覽舊籍,刪煩補略,作《後漢書》,凡十紀、十志、八十列傳,合為百篇。會曄以罪被收,其十志亦未成而死。先是,晉東陽太守袁宏抄撮《漢氏後書》,依荀悅體,著《後漢紀》三十篇。世言漢中興史者,唯範、袁二家而已。(《史通·外篇 古今正史》)

而範曄的《漢後書》實際上就是在這些前人作品的基礎上完成。

左遷曄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宋書·範曄傳》)

只不過範曄《後漢書》十分優秀,超越了其他前人作品,故其他作品逐漸散佚,而範曄《後漢書》則流傳下來,並且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另外,袁宏的《後漢紀》也流傳了下來,但該書為編年體,所以沒有入選「二十四史」,導致知道的人不多。另外,範曄因捲入謀反被誅,《後漢書》的志沒能完成,於是後人將司馬彪《續漢書》的8志30卷補入,所以雖然《續漢書》散佚,但志卻得以保全。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我想大概是因為提問者認為《三國志》的作者是晉朝陳壽,而《後漢書》是南朝宋範曄,纔有此一問。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首先,二十四史不都是國家修史,現在看到的二十四史之前四史都是私人著史。私人修史是隻要已經發生的,作者可以熟悉那朝修那朝,想修那朝就修那朝的,不必要求一定要把歷史補充完整。其次,現存二十四史並不是各朝各代所修的所有史書,只是從其中保留下來的史書中遠擇出二十四本作為官方認定版本。除這二十四本外還有一大部分史書因戰亂什麼的遺失了,或者因為史料價值低,寫作水準差,沒有影響力,慢慢的也從歷史中消失了。

範曄的《後漢書》就是因為在他之前的人寫的後漢史書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沒有流傳下來。從記載來看,為東漢這段時期著史有蔡邕盧植等人的《東觀漢記》,三國吳謝承、晉薛瑩、華嶠、謝沈、袁山松的五家《後漢書》,晉司馬彪的《續漢書》、張瑩的《後漢南記》等至少八九部史書。在諸家東漢史著作中,範曄的《後漢書》是集諸家之大成,加之屢有人注音釋義,遂大行於世,其他東漢史書則逐漸浸微,以致無人再問津了。

同樣,生活在魏晉時期的陳壽(233—297),看到當時修著東漢史的人比較多,自己又經歷過三國時期,選擇離自己時間近,自己又熟悉,而且還著這段時期歷史人少,對他來說修三國史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唐代以前的史書,一般是私家修著,公眾評判,官家認證,朝野都覺得質量過關,就列入正史。朝廷不會出面組織直接編寫史書。

經史子集,朝廷最關心的是經部,儒家正經會不厭其煩的一遍遍的修訂,經學是顯學、官學,對經文,朝廷會組織校對、編訂、刻石、教學。

史學並沒有後來那麼受重視,雖然史官也很重要,但史官的主要職責不只是記錄歷史,研究天文曆法,保存圖籍什麼的纔是史官的主業,史學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比如司馬遷他們家其實是專門研究天道的,他的主要貢獻是組織天文學家為漢朝編訂了太初曆,寫史記純粹是個人愛好。

所以晉朝民間想修什麼史就修什麼,朝廷管不著。


司馬彪:你們看到的綠皮《後漢書》的志三十卷,是從我的《續漢書》搬過來的。

不就是後世散佚麼至於這麼埋汰我大晉麼。


最簡單的原因應該是在晉朝的時候,還沒有大規模官修前代斷代史的習慣。

之前的史記和漢書都是私人修史書。而陳壽的三國志雖然被晉朝大臣誇獎了,但也是他私人修的,並不是官方工程。

東漢王朝自己的東觀漢記算是官修史書,但這個是當代史。

至於私修史書,那三國和晉朝時期也都有關於東漢的史書啊,例如吳國謝承的後漢書、薛瑩的後漢記、以及晉朝司馬彪的續漢書、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等。

至於官修前代斷代史,這個應該是從南朝齊,沈約奉詔修宋書開始的吧。而成為慣例則是唐朝的時候。


問題不成立。

東晉史學家、文學家習鑿齒編撰的54卷《漢晉春秋》,記述史事起自東漢光武帝、止於西晉愍帝281年間,具有卓越的史料價值。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將陳壽的《三國志》與習鑿齒之《漢晉春秋》作對比,直斥前者對司馬懿父子屢戰屢敗、公然篡位弒主等醜行多所回護,而將忠實記錄這一切的《漢晉春秋》奉為「直書」典範:

「然則歷考前史,徵諸直詞,雖古人糟粕,真偽相亂,而披沙揀金,有時獲寶。案金行(晉)在歷,史氏尤多。當宣、景開基之始,曹、馬構紛之際,或列營渭曲,見屈武侯,或發仗雲臺,取傷成濟。陳壽、王隱鹹杜口而無言,陸機、虞預各棲毫而靡述。至習鑿齒乃申以死葛走達之說,抽戈犯蹕之言,歷代厚誣,一朝始雪。」《史通·直書》


樓主描述有誤。

1.前四史都是私修(《漢書》勉強算半官方。)

陳壽《三國志》屬私修,壽病卒後,晉廷纔派人去家裡抄寫。華陽國志:」吳平後,壽乃鳩合三國史,著魏、吳、蜀三書六十五篇,號《三國志》。「晉書.陳壽傳:「臣等案: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於是詔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 」2.範曄《後漢書》之前已有後漢史書流傳。《後漢書》當然也是私修,範書之前已有不少史書。範書流行後這些書就逐漸失傳了。(」自然淘汰「也是古書亡佚一大原因。) 像袁宏《後漢紀》、《東觀漢記》、司馬彪《續漢書》(今本範書志正是取此書合刻。)、華嶠《(後)漢書》謝沈《後漢書》、張瑩《後漢南記》等等。(可參看《隋書.經籍志》)宋書.範曄傳:」(範曄)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3.為前代修史的慣例應是較晚才形成的。

自《史記》後,官方對史書關注度逐漸攀升,到了東漢初班固因修史入獄。之後,漢帝又命人修史,而這時更關注國史即當代史且多是眾人合著。之後的修史還與維護正統有一定關係。

班固劉珍等人《東觀漢記》、韋曜等《吳書》、王沈等人《魏書》都是當代史。 晉書.王沈傳:「正元中(魏曹髦時期),遷散騎常侍、侍中,典著作。與荀顗、阮籍共撰《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 4.薦書樓主如果想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可以看看史料學相關著作。陳高華_陳智超《中國古代史史料學》書中史料部分,會對史書背景作介紹。也可以看史學史方面的這樣對我國修史傳統有一個認識。 金毓黻 《中國史學史》、牛潤珍《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史官制度)

第一,東漢史早已有了《東觀漢記》,在三國時代所稱的「三史」便是《史記》、《漢書》與《東觀漢記》這書孫十萬時代都有。《東觀漢記》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官修史。

江表傳曰: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併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除了官修的《漢記》外,在八家後漢書裏,除了謝承、薛瑩是吳人外,另外幾人全是晉人,只不過這些書後來失傳了,紀傳體只有範曄的《後漢書》留了下來。

第二,陳壽的《三國志》是私家史,在其故去後才被朝廷抄錄,和史記一樣,全是私家史轉正

元康七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頵等上表曰:「昔漢武帝詔曰:『司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書。』使者得其遺書,言封禪事,天子異焉。臣等案: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於是詔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壽又撰古國志五十篇、益都耆舊傳十篇,餘文章傳於世。


我記得班固好像修過東漢史了,然後班固死後,還有人接著出續集,一點點往下編修,搞了一百多年,雖然斷斷續續但因為是官方出品,品質還是有保障的,後來慢慢散落了,晉當時應該還是以班固修的這本為準。


看了你們所有人的回答, 居然沒有提東觀漢記的...

我尋思哪兒有那麼多理由, 不就是後來後漢書代替了原來東觀漢記的地位罷了

因為晉初所說的三大史, 就是史記, 漢書, 東觀漢記,而東觀漢記寫的就是東漢史

後來唐朝以後, 東觀漢記的地位被南朝劉宋的後漢書給代替了

在唐以前, 東觀漢記的地位和其他正史一樣

另外史記, 漢書, 東觀漢記, 三國志都不是官修, 後漢書是劉宋官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