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中,这类的争论一直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书法大师中也有不少争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得以蓬勃发展以来,争议一直不停。仔细看各种言论,基本上都是以个人练习书法的体会为基调,一直没有大神用科学的方法用数据进行分析这些争论,俺的工作算是理工,虽能理性看待言论,但不懂力学,无法搞懂谁是谁非,希望有理工且有练习过书法的大神回答,让初学者能少走弯路,俺这个书法初学者先谢谢了。


你想的不错,的确有理工科的爱书法的同学早就搞明白了这个。

我在腾讯视频上快速找了个视频,你看看

机器人书法家:手写毛笔字盖章落款样样精通,一看就是老手!_腾讯视频?

v.qq.com图标

这视频里的机器人,就是会运腕的。。。。虽然看上去书写的品味不怎么样,但运笔有模有样了。

人这就是搞清楚了的,后面有没有书法家指导我不知道,但十之五六,人已经弄明白了。

回过头说捻管和摇腕,清代书法家刘墉就是捻管的,但他自己知道写大字捻管是不对的,可他改不过来,所以他家的管家(后来我找了艺舟双楫来看,应该是侍墨不是管家)说老爷有时候写行书写的快的时候,笔老从手中跳出来掉地上......

他自己虽然改不过来,但是教他的弟子伊秉绶的时候,他让伊秉绶用龙睛回腕法执笔,也就是启功老师说的猪手法,这个执笔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是你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捻管。伊秉绶还就信了,深信不疑。。。。。那谁,何绍基,对,也是猪手法执笔。。。。但龙睛回腕法执笔有个问题,就是也不能摇腕调锋,你必须通过肘部和大臂的运动来调锋,所以何绍基写一幅大字会衣衫湿透就是这个道理。

摇腕理论上大小字都能调锋,但实际上写到一厘米以下的字的时候,用摇腕调锋就浪费了,还不如动动手指——动手指也未必是捻管,而是通过手指去改变笔管方向以达到摇腕的效果,按照摇腕的起名规则或者可以叫摇指,但如果你会捻管,效果也一样,事实上不是书写者自己基本都难以分清到底是摇指还捻管。

但写大字的时候你捻管,那就是刘墉那个结果了。

至于说力学分析,额,容我再次推荐黄简老师的课程给你,里面对摇腕的运用有仔细的宣讲的,基本你都能明白。

香港书法专科学院的自频道-优酷视频?

i.youku.com图标

希望对你有帮助


没必要啊。运腕和捻管都是调锋的手段,不管写大字还是小字都是综合运用的。中锋和侧锋同理,是线条表现手段。

以上没有本质的对与不对,就看用的时机和地方是否恰当了。


力学分析真没必要,你先建立一个三维坐标系。按照集点成线得理论,你每时每刻都可以看成一个平衡状态,三个方向受力平衡再加上一个力矩平衡。

当然,其实这些都是扯淡,因为我需要考虑的就只有笔毛。

为什么要捻管,为什么要动手腕。就是克服笔毛的惯性。

地球上,随便什么车转弯,轨迹都是一个弧线,而不是一个直角,这就是惯性的作用。

当你写下一个笔画,要转弯了怎么办简简单单直接改变方向,你会发现,因为之前得笔画,笔毛已经被压成一定的角度,直接换方向,势必使得笔毛还按照原来方向,所以这就导致了偏锋。

所以我们需要调锋。

如何调锋那?

无非就是转手腕,或者是转手指,也就是捻管。

不必纠结于,二者谁高谁低,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你可以理解成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有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用粗的,可以在很大范围类升高降低目镜,但是很难精确

用细的,可以在很精确,但是调了半天你可能像在哪都找不到。

比分说智永,在进行幼儿教学时 我们会要求其将单字放大到十厘米。所需强调得必然上手腕的转动。

但是在成人原大练习时 我们必然强调捻管。因为智永有太多小动作需要斟酌。

石门颂,我平时临习时几乎是十五公分以上圆转处,动手指很难转过去,但是动手腕很容易。

曹全碑这几天在临,两厘米左右,动手腕真没必要。句直接动动手指,轻轻松松,动手腕则没必要。

大体就是小字动手指,大字动手腕。当然凡事不绝对。只要能写出效果,动屁股都可以。


不同的方法论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元素,并没有谁对谁错。运腕是篆籀气古法,捻管是变化之新法。中锋取质,侧锋取势。各种方法最后还是需要符合个人的审美取向,对错只在人心中存在。

ps力学分析也只能分析得到呈现结果的方法,并不能解决这个争论。


有个写字人钟,那个写字的机械装置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力学原理。


邱振中教授的《笔法和章法》中有通过运动学对笔法的分析


其实我认为我们应该科学实际化的看待书法,不能把它搞得形而上学,玄幻飘渺,旁人难以体会,而丧失学习信心。

首先,以欧阳询九成宫为例,基本上没有侧锋行笔,而反映在宣纸上怎样有劲,就是我们所说的力透纸背,只有中锋可以做到这一点,偏锋是不可能力透纸背的,即使中锋会带来发抖,但是写完之后,你一定会感到一种世外桃源的成就感。虽然侧锋容易切角顿笔,写平稳,如凸横(参照二田),但是长时间过后,那种单调的刺眼感觉会令你生厌。所以九成宫你怎么看都有味道,而偏锋写出来的即使再好看,你会觉得像整容美女,看完想扔。

再者,运腕捻管是随著中锋行笔而同时出现的,它蕴藏在每一笔的行运过程之中,以把一个圆切为4等分,一部分90度为例,我们是不能在每一笔把笔转超过90度的,所以我们转笔杆的幅度大概应该在30-90度之间,这完全随著字型,体势,比划方向来事先预知,就好像我们写欧体,脑海里要意在笔先。

所以这种争执是随著学生在日常训练积累当中总结出来的结果,他会随著自己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改变。只要毛笔笔杆是圆的,人手可以转,这个辩论便会永争不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