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网路数据流量时代,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热爱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大家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谢谢!(侧重点可以放在软笔书法上)


首先,书法大概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好上手的一种,一支笔,一张纸,一瓶墨汁,你就可以开始搞艺术。但书法同样是很难上手的一门艺术,因为你只能靠线条,靠提按、浓淡,靠空间布局,来创造美感。从写字到书法,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次,书法是很大众又很小众的一门艺术。我们都是中国人,都要写汉字,而汉字就是书法的载体,因此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书法,都对书法有一定的了解。但为什么说书法小众呢,因为书法不等同于写字,我们身边至少95%的人,是没有对书法有过深入了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红书法和江湖书法会在网路泛滥。

最后,书法这门艺术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字能够单独成为一门艺术(日本的书道最早也是中国传过去的),而且书法这门艺术已经发展了千年,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魏碑,唐楷。它的形式是如此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生在这个年代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欣赏到高清的历代名碑名帖,可以博采众家之长,这么好的条件,古人是不具备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和发展书法这门艺术,不让它在这个时代没落。有句话说:习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书法就是我们这个喧嚣时代的一处净土、一座深山。

最后来几张昨晚的临帖


古人说,书为心画,这个境界不是当代人所能体会到的,目下当代学书法的还停留在技法和结字上。

当然这也怨不得当代人写的不好(单从技法上有可能当代比古人的还好,因为看到的帖子多了),不能用书法直抒胸臆。个人觉得还是日常书写的丢失,这个没有办法了,在钢笔都要退出历史舞台情况下,软笔在日常书写中就更别提了。古人的书法艺术是从日常书写中提炼出来的。说白了现在就是写的少,和实用少,当代书法倒是比古代多了一个目的,就是出作品。古代最优秀的书法也是无意佳而佳(可见这都是在平时的使用书写中提炼)当代要么在笔法上亦步亦趋,要么堕入野道。

另外就是传统的哲学丢失了,这和日常书写是一套的系统体系,就好比我们看书论、古人多用比喻来形容,如锥画沙屋漏痕等,即形象又贴切,现在我们用概念语言解析,这完全两套理解环境,当代人用标尺去衡量,古人从悟中得出结果,即阴阳,自然。

拉拉杂杂,写的不好,还有想说的,耐于文笔粗率,不能尽表其意。


很多人都问,中国书法是艺术,你知道书法是怎么表达艺术的吗?

(一)

书法表现来源于用笔。

笔力的表达是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笔墨运用中产生书法艺术的骨气与神韵,它是构成中国书法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草书的用笔特点是方圆结合、诸锋交替,既使用方笔,也用圆笔,两者巧妙地结合,相互为用。

既用中锋,也用侧锋与逆锋,诸锋交替使用,各显其长。

从而使书法的风格时而率意洒脱,自然流畅;时而粗犷泼辣,野趣横生;时而雄健豪放、浑厚苍劲,形成千姿百态的生动格局。

很多汉代隶书写在竹简上,仔细看一下这些简书逆入平出,藏锋收笔,使一点一画均内含筋骨,力在其中。

简书中有的竖画,畅泻而下,收笔处重墨粗画,宛如长矛大戟,挺然大树,表现出了雄浑的笔势和强健的笔力美。 

(二)

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

在远古时代第一个用线条创作文字图形、表达文字意思的人就是我国的第一位书法家。

如果没有第一位的创造,也就没有汉字,没有传统的中华书法艺术。

随著时间的推移,终及篆、隶、真、草、行五种主要书体的毕至纷呈。

汉代是隶书、草书盛行的时代,隶书与草书是更能高度自由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线条艺术。

汉字由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这无数的线条可以千变万化,如方与圆、曲与直、长与短、粗与细、浓与淡、轻与重、缓与疾、疏与密、虚与实、敧与正、巧与拙等。

在书法家笔下,这些线条有的重如崩石,有的轻如飞花,有的刚如凿铁,有的捷如闪电,有的柔如嫩芽,有的拙如树根,各显其妙。

比如草书书艺在用笔、结体、章法上的各种变化,归根结蒂是线条形态与组合的变化。

由笔法、结体、章法的变化形成了书法的艺术的特征,所以说线条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

(三)

书法家以自己的作品来反映自然与社会。

使书法艺术美与天地山川美、衣冠人物的社会美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线条。

在书法艺术中,书法家丰富的情感也是通过线条实现的,书法家笔下千变万化的线条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表露。

中国书法通过变化无穷的线条,把中国近万年的书法史,描绘得有声有色。

(四)

书法艺术是心灵的艺术。

书法应首先舒展人的心境,再恣意发挥情感,然后落笔任意挥洒,用线条的形式表现自我的心境。

西汉末年的大文学家、大哲学家扬雄在《问神》一文中指出:「书,心画也。」

东汉书法与书法理论家蔡邕更具体地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

这是扬雄「书为心画」命题的进一步发挥。

书法艺术的线条实际上是书法艺术家心灵颤动的轨迹,是「心」在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发生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典艺术哲学强调艺术表现情感和对人的感化作用,中国书法艺术的创造者充分运用著这一方法,在实践中把自己内心积蓄的情感通过书法线条表达出来。

书法作品的欣赏者又以自己的种种情感去体味书法家自由表达出来的心境、情感。通过书法线条达到心灵的交流,从而将书法艺术创作者、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

李泽厚先生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阐述,他说:「书法一方面表达的是书写者的『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引韩愈语),它从而可以是创作者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的全部展露;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斗争、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李泽厚《略论书法》)

(五)

书法艺术的真谛是抽象美。

书法线条表现为静态,展开于空间,流动于时间,为什么能抒发情感,造化心灵?其原因就在于书法线条是直观的、形象的,更是抽象的。

书法艺术从一诞生起就应用了「抽象」这一艺术的手法。

书法艺术对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是抽象的反映,就是说它不只是具体事物的具体写照,而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形态,经过提炼,展示事物的本质。

书法艺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在书法家笔下,客观世界的「万殊」都净化为「一相」,即净化在抽象的书法线条及其组合之中。净化在书法作品之中,以此牵动欣赏者的思绪、情感,使之获得隽永的美的享受,这就是书法艺术美的特殊性。

(六)

书法艺术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是同人的自由本质相联系的。

这种本质即可以通过对外在事物的形象的模拟再现而显示出来,也可以通过各种人的内在精神、情感相对应的具体可感的形式而表现出来。

「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则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李世民《指意》)。

通过对书法艺术抽象美的不断揭示,必将对人们进一步研究书法,总结、继承、发扬其书艺的精华,推动书法史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喜欢的朋友关注吧。


题主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大,我挑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不喜勿喷,文明交流。(我仅对中国传统的软笔书法进行阐述,不涉及硬笔书法或国外文字书法)

一、我们所认为的书法艺术,一开始还不是艺术

如今一说起书法,大家都觉得它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门类,但是回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它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一门艺术的形式出现的。如我们熟知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当时是用来占卜吉凶祸福用的;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为了记载贵族生活用的;众多简书作品在现代是很多书法人士学习的范本,而当时只是一种记事手段;更不必说秦代的小篆,为当时中国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那时没有人将其视作艺术;汉代的立碑风气让汉隶在历史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但它也仅仅是为了纪事颂德。

所以起初书法只是发挥著它的实用性,并没有人去考虑它是否美观、如何能让它更美观、它自身还能有著怎样的发展。而随著时代变迁、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终于有人开始关注到书法不仅是他们日常记录的手段,它也可以「玩」起来。如东汉张芝,研习书法极为刻苦,他家的丝帛都先拿来练字然后才作染色作衣;汉灵帝爱书法,曾征集天下工书者百人于鸿都门。并且开始有书家研究起书法理论来:东汉崔瑗著《草书势》,西晋书法家卫恒有《四体书势》对古文、篆、隶、草书各叙其源流及遗事等等。

书法从记事工具上升到艺术创作,这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正是有了这时期的书法艺术自觉性,才使我们今天能够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去看待,才有了众多关于书法方面的问题能让我们去探讨。

二、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艺术,毛笔是这门艺术里最重要的工具

薄松年老师主编的《中国美术史教程》中对「中国书法」定义的阐述为:「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书写为表现工具而构成的艺术形式。」这个定义里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两点信息就是:1.中国书法的表现对象是汉字 2.毛笔是中国书法的表现工具。

这两点是书法艺术非常核心的东西。所以当大家看到社会上某些用书法作幌子而做出的哗众取宠、故意作秀的所谓「书法作品」(比如用菜刀蘸墨写字、笔插在鼻孔里乱画等等)时,应该很明确地知道这不是书法,且这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玷污。

三、书法不仅仅是练字那么简单,书法家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

作为一名书法专业学生,我们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们学这个专业是不是就是每天练字啊?」我通常的回答是:「练字只是我们专业学习中的技法练习环节,除了练字我们还要学习书法理论比如中国书法史、中西美术史、书画鉴赏等等……」然而,这只是作为专业学生要学习的最基础的东西,如果想要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还需要读很多的书且不仅是书法方面的书。

书法和文史哲关系十分密切,若没有学识支撑有可能搞一辈子书法也只是写字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今省级及以上的书法篆刻展均设置了文本识读与审核环节,就是为了杜绝那些只会写字而文学素养差的投稿人入选。他们只是简单地抄写古代诗词或一些文学作品章节,却不关注有没有繁简混用或是其他一些文字错用。

此外,为了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水平,你可能还需要了解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美术。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书画同源」,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交织在一起,均使用毛笔这种工具,并分享著某些共同的笔法。又比如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和篆刻中的布局某种程度上和设计方向有著一定关系,设计感强的书家更易写出精彩的作品。

四、书法不会因为时代而失去魅力,但这个时代难出书法大家

我们经常会发现,爷爷辈的人无论是软笔还是硬笔都比我们年轻人写得好,这与所处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日常书写习惯有关。一个经常需要用毛笔写字的人和一个只是将练字作为爱好偶尔练习的人,必然是前者对笔的使用能力更强一点。电脑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不需要再亲笔书写记录,更不必说书法了。人们逐渐将书法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它像是现代枯燥生活的调味品。与此同时,我国近几年在更多的高校设置书法专业,让一批一批的学子将更高效的书法学习方法和书法艺术审美带入社会当中。时代虽然变了,但书法依然在当今社会释放著它独有的魅力,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然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毕竟是信息化时代,这样的时代氛围无法让我们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钻研书法。书法不仅需要苦练古人经典作品,还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写出自己的风格。可是现在很多人连传统基本功都难以练扎实,更不必说创新了。


我在上小学时,有书法课的,记得每个写好的字都被老师画个红圈,那些红圈让我很自豪哈,老师们都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让人舍不得擦黑板。

慢慢的发现年轻的老师,写字不如年长的老师的,上了高中,发现年轻老师写的字有点丑了,写字好的老师只有几个年长的老师。

现在回头看,才知道是书法教育缺失引起的,人们越来越忙,哪里有时间静心写字,静心欣赏艺术呢。

现在能看到的毛笔字,一类就是随笔字,没有任何艺术品味,中央一级媒体也是经常使用,包括现在,好像是不少收录在电脑字型档的,哎,不知道要祸害多少年啊!二类就是哗众取宠者,以书法的名义做各种的表演,丑陋的多,能看的太少。也许是因为,围观群众没有基本的书法审美知识,是书法审美教育缺失的恶果。三类是书法专门的机构和学院的老师们,我不太了解,据说滥竽充数的不少,但是我相信真水平的还是主流,里面有我尊敬的老师。真的希望这些老师们为书法教育做点规划与努力,因为他们有发言权。四类就是默默无闻,在家临帖的,不少人对书法有正统的认识,做著力所能及的继承与传承,我想这类人是最多的,里面高手很多。随著市场经济下行,闲人多了,无奈的人多了,静心练习的字也会多,古代不少书法名家大多是在郁闷状态写出成绩的,哈哈哈。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庞大的群众基础,相信随著国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把字写好,进而体验到书法艺术的美。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