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網路數據流量時代,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熱愛書法這門古老藝術,大家可以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謝謝!(側重點可以放在軟筆書法上)


首先,書法大概是所有藝術門類中最好上手的一種,一支筆,一張紙,一瓶墨汁,你就可以開始搞藝術。但書法同樣是很難上手的一門藝術,因為你只能靠線條,靠提按、濃淡,靠空間佈局,來創造美感。從寫字到書法,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其次,書法是很大眾又很小眾的一門藝術。我們都是中國人,都要寫漢字,而漢字就是書法的載體,因此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書法,都對書法有一定的瞭解。但為什麼說書法小眾呢,因為書法不等同於寫字,我們身邊至少95%的人,是沒有對書法有過深入瞭解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網紅書法和江湖書法會在網路泛濫。

最後,書法這門藝術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文字能夠單獨成為一門藝術(日本的書道最早也是中國傳過去的),而且書法這門藝術已經發展了千年,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魏碑,唐楷。它的形式是如此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生在這個年代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可以很輕鬆的欣賞到高清的歷代名碑名帖,可以博採眾家之長,這麼好的條件,古人是不具備的。所以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大力弘揚和發展書法這門藝術,不讓它在這個時代沒落。有句話說:習書隨處凈土,閉戶即是深山,書法就是我們這個喧囂時代的一處凈土、一座深山。

最後來幾張昨晚的臨帖


古人說,書為心畫,這個境界不是當代人所能體會到的,目下當代學書法的還停留在技法和結字上。

當然這也怨不得當代人寫的不好(單從技法上有可能當代比古人的還好,因為看到的帖子多了),不能用書法直抒胸臆。個人覺得還是日常書寫的丟失,這個沒有辦法了,在鋼筆都要退出歷史舞臺情況下,軟筆在日常書寫中就更別提了。古人的書法藝術是從日常書寫中提煉出來的。說白了現在就是寫的少,和實用少,當代書法倒是比古代多了一個目的,就是出作品。古代最優秀的書法也是無意佳而佳(可見這都是在平時的使用書寫中提煉)當代要麼在筆法上亦步亦趨,要麼墮入野道。

另外就是傳統的哲學丟失了,這和日常書寫是一套的系統體系,就好比我們看書論、古人多用比喻來形容,如錐畫沙屋漏痕等,即形象又貼切,現在我們用概念語言解析,這完全兩套理解環境,當代人用標尺去衡量,古人從悟中得出結果,即陰陽,自然。

拉拉雜雜,寫的不好,還有想說的,耐於文筆粗率,不能盡表其意。


很多人都問,中國書法是藝術,你知道書法是怎麼表達藝術的嗎?

(一)

書法表現來源於用筆。

筆力的表達是書法藝術賴以生存的基本特徵之一,在筆墨運用中產生書法藝術的骨氣與神韻,它是構成中國書法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隸書、草書的用筆特點是方圓結合、諸鋒交替,既使用方筆,也用圓筆,兩者巧妙地結合,相互為用。

既用中鋒,也用側鋒與逆鋒,諸鋒交替使用,各顯其長。

從而使書法的風格時而率意灑脫,自然流暢;時而粗獷潑辣,野趣橫生;時而雄健豪放、渾厚蒼勁,形成千姿百態的生動格局。

很多漢代隸書寫在竹簡上,仔細看一下這些簡書逆入平出,藏鋒收筆,使一點一畫均內含筋骨,力在其中。

簡書中有的豎畫,暢瀉而下,收筆處重墨粗畫,宛如長矛大戟,挺然大樹,表現出了雄渾的筆勢和強健的筆力美。 

(二)

書法藝術是線條藝術。

在遠古時代第一個用線條創作文字圖形、表達文字意思的人就是我國的第一位書法家。

如果沒有第一位的創造,也就沒有漢字,沒有傳統的中華書法藝術。

隨著時間的推移,終及篆、隸、真、草、行五種主要書體的畢至紛呈。

漢代是隸書、草書盛行的時代,隸書與草書是更能高度自由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線條藝術。

漢字由各種不同的線條組成,這無數的線條可以千變萬化,如方與圓、曲與直、長與短、粗與細、濃與淡、輕與重、緩與疾、疏與密、虛與實、敧與正、巧與拙等。

在書法家筆下,這些線條有的重如崩石,有的輕如飛花,有的剛如鑿鐵,有的捷如閃電,有的柔如嫩芽,有的拙如樹根,各顯其妙。

比如草書書藝在用筆、結體、章法上的各種變化,歸根結蒂是線條形態與組合的變化。

由筆法、結體、章法的變化形成了書法的藝術的特徵,所以說線條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

(三)

書法家以自己的作品來反映自然與社會。

使書法藝術美與天地山川美、衣冠人物的社會美聯繫起來的紐帶是線條。

在書法藝術中,書法家豐富的情感也是通過線條實現的,書法家筆下千變萬化的線條是書法家內心世界的表露。

中國書法通過變化無窮的線條,把中國近萬年的書法史,描繪得有聲有色。

(四)

書法藝術是心靈的藝術。

書法應首先舒展人的心境,再恣意發揮情感,然後落筆任意揮灑,用線條的形式表現自我的心境。

西漢末年的大文學家、大哲學家揚雄在《問神》一文中指出:「書,心畫也。」

東漢書法與書法理論家蔡邕更具體地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蔡邕《筆論》)

這是揚雄「書為心畫」命題的進一步發揮。

書法藝術的線條實際上是書法藝術家心靈顫動的軌跡,是「心」在書法藝術創作過程中發生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典藝術哲學強調藝術表現情感和對人的感化作用,中國書法藝術的創造者充分運用著這一方法,在實踐中把自己內心積蓄的情感通過書法線條表達出來。

書法作品的欣賞者又以自己的種種情感去體味書法家自由表達出來的心境、情感。通過書法線條達到心靈的交流,從而將書法藝術創作者、書法作品與欣賞者聯繫起來。

李澤厚先生在這方面作了很好的闡述,他說:「書法一方面表達的是書寫者的『喜怒窘窮,憂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引韓愈語),它從而可以是創作者意識和無意識的內心秩序的全部展露;書法藝術所表現所傳達的正是這種人與自然,情緒與感受,內在心理秩序與外在宇宙(包括社會)秩序結構直接相碰撞、相鬥爭、相調節、相協奏的偉大生命之歌。」(李澤厚《略論書法》)

(五)

書法藝術的真諦是抽象美。

書法線條表現為靜態,展開於空間,流動於時間,為什麼能抒發情感,造化心靈?其原因就在於書法線條是直觀的、形象的,更是抽象的。

書法藝術從一誕生起就應用了「抽象」這一藝術的手法。

書法藝術對自然和社會的反映是抽象的反映,就是說它不只是具體事物的具體寫照,而是通過事物的具體形態,經過提煉,展示事物的本質。

書法藝術囊括萬殊,裁成一相。

在書法家筆下,客觀世界的「萬殊」都凈化為「一相」,即凈化在抽象的書法線條及其組合之中。凈化在書法作品之中,以此牽動欣賞者的思緒、情感,使之獲得雋永的美的享受,這就是書法藝術美的特殊性。

(六)

書法藝術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質是同人的自由本質相聯繫的。

這種本質即可以通過對外在事物的形象的模擬再現而顯示出來,也可以通過各種人的內在精神、情感相對應的具體可感的形式而表現出來。

「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則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李世民《指意》)。

通過對書法藝術抽象美的不斷揭示,必將對人們進一步研究書法,總結、繼承、發揚其書藝的精華,推動書法史的研究發揮積極作用。

喜歡的朋友關注吧。


題主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大,我挑幾個方面談一下我的個人看法,不喜勿噴,文明交流。(我僅對中國傳統的軟筆書法進行闡述,不涉及硬筆書法或國外文字書法)

一、我們所認為的書法藝術,一開始還不是藝術

如今一說起書法,大家都覺得它是一門高深的藝術門類,但是回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它並不是從一開始就以一門藝術的形式出現的。如我們熟知的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當時是用來占卜吉凶禍福用的;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是為了記載貴族生活用的;眾多簡書作品在現代是很多書法人士學習的範本,而當時只是一種記事手段;更不必說秦代的小篆,為當時中國的統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那時沒有人將其視作藝術;漢代的立碑風氣讓漢隸在歷史舞臺上有一席之地,但它也僅僅是為了紀事頌德。

所以起初書法只是發揮著它的實用性,並沒有人去考慮它是否美觀、如何能讓它更美觀、它自身還能有著怎樣的發展。而隨著時代變遷、政治社會經濟的發展,終於有人開始關注到書法不僅是他們日常記錄的手段,它也可以「玩」起來。如東漢張芝,研習書法極為刻苦,他家的絲帛都先拿來練字然後才作染色作衣;漢靈帝愛書法,曾徵集天下工書者百人於鴻都門。並且開始有書家研究起書法理論來:東漢崔瑗著《草書勢》,西晉書法家衛恆有《四體書勢》對古文、篆、隸、草書各敘其源流及遺事等等。

書法從記事工具上升到藝術創作,這是中國書法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正是有了這時期的書法藝術自覺性,才使我們今天能夠將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去看待,纔有了眾多關於書法方面的問題能讓我們去探討。

二、書法藝術是以漢字為基礎的藝術,毛筆是這門藝術裏最重要的工具

薄松年老師主編的《中國美術史教程》中對「中國書法」定義的闡述為:「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書寫為表現工具而構成的藝術形式。」這個定義裏傳達出的最重要的兩點信息就是:1.中國書法的表現對象是漢字 2.毛筆是中國書法的表現工具。

這兩點是書法藝術非常核心的東西。所以當大家看到社會上某些用書法作幌子而做出的嘩眾取寵、故意作秀的所謂「書法作品」(比如用菜刀蘸墨寫字、筆插在鼻孔裏亂畫等等)時,應該很明確地知道這不是書法,且這是對書法藝術的一種玷污。

三、書法不僅僅是練字那麼簡單,書法家需要較高的文化素養

作為一名書法專業學生,我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們學這個專業是不是就是每天練字啊?」我通常的回答是:「練字只是我們專業學習中的技法練習環節,除了練字我們還要學習書法理論比如中國書法史、中西美術史、書畫鑒賞等等……」然而,這只是作為專業學生要學習的最基礎的東西,如果想要一直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還需要讀很多的書且不僅是書法方面的書。

書法和文史哲關係十分密切,若沒有學識支撐有可能搞一輩子書法也只是寫字匠。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今省級及以上的書法篆刻展均設置了文本識讀與審核環節,就是為了杜絕那些只會寫字而文學素養差的投稿人入選。他們只是簡單地抄寫古代詩詞或一些文學作品章節,卻不關注有沒有繁簡混用或是其他一些文字錯用。

此外,為了提高自身的藝術審美水平,你可能還需要了解其他藝術門類尤其是美術。比如我們經常說的「書畫同源」,中國書法與中國畫關係十分密切。它們在歷史長河中交織在一起,均使用毛筆這種工具,並分享著某些共同的筆法。又比如書法作品中的章法和篆刻中的佈局某種程度上和設計方向有著一定關係,設計感強的書家更易寫出精彩的作品。

四、書法不會因為時代而失去魅力,但這個時代難出書法大家

我們經常會發現,爺爺輩的人無論是軟筆還是硬筆都比我們年輕人寫得好,這與所處的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日常書寫習慣有關。一個經常需要用毛筆寫字的人和一個只是將練字作為愛好偶爾練習的人,必然是前者對筆的使用能力更強一點。電腦普及之後,越來越多的人不需要再親筆書寫記錄,更不必說書法了。人們逐漸將書法當作一種興趣愛好,它像是現代枯燥生活的調味品。與此同時,我國近幾年在更多的高校設置書法專業,讓一批一批的學子將更高效的書法學習方法和書法藝術審美帶入社會當中。時代雖然變了,但書法依然在當今社會釋放著它獨有的魅力,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然而我們現在所處的畢竟是信息化時代,這樣的時代氛圍無法讓我們像古人那樣靜下心來鑽研書法。書法不僅需要苦練古人經典作品,還要在此基礎上尋求創新,寫出自己的風格。可是現在很多人連傳統基本功都難以練紮實,更不必說創新了。


我在上小學時,有書法課的,記得每個寫好的字都被老師畫個紅圈,那些紅圈讓我很自豪哈,老師們都寫得一手漂亮的板書,讓人捨不得擦黑板。

慢慢的發現年輕的老師,寫字不如年長的老師的,上了高中,發現年輕老師寫的字有點醜了,寫字好的老師只有幾個年長的老師。

現在回頭看,才知道是書法教育缺失引起的,人們越來越忙,哪裡有時間靜心寫字,靜心欣賞藝術呢。

現在能看到的毛筆字,一類就是隨筆字,沒有任何藝術品味,中央一級媒體也是經常使用,包括現在,好像是不少收錄在電腦字型檔的,哎,不知道要禍害多少年啊!二類就是嘩眾取寵者,以書法的名義做各種的表演,醜陋的多,能看的太少。也許是因為,圍觀羣眾沒有基本的書法審美知識,是書法審美教育缺失的惡果。三類是書法專門的機構和學院的老師們,我不太瞭解,據說濫竽充數的不少,但是我相信真水平的還是主流,裡面有我尊敬的老師。真的希望這些老師們為書法教育做點規劃與努力,因為他們有發言權。四類就是默默無聞,在家臨帖的,不少人對書法有正統的認識,做著力所能及的繼承與傳承,我想這類人是最多的,裡面高手很多。隨著市場經濟下行,閑人多了,無奈的人多了,靜心練習的字也會多,古代不少書法名家大多是在鬱悶狀態寫出成績的,哈哈哈。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有龐大的羣眾基礎,相信隨著國家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把字寫好,進而體驗到書法藝術的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