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書法中,這類的爭論一直存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書法大師中也有不少爭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書法得以蓬勃發展以來,爭議一直不停。仔細看各種言論,基本上都是以個人練習書法的體會為基調,一直沒有大神用科學的方法用數據進行分析這些爭論,俺的工作算是理工,雖能理性看待言論,但不懂力學,無法搞懂誰是誰非,希望有理工且有練習過書法的大神回答,讓初學者能少走彎路,俺這個書法初學者先謝謝了。


你想的不錯,的確有理工科的愛書法的同學早就搞明白了這個。

我在騰訊視頻上快速找了個視頻,你看看

機器人書法家:手寫毛筆字蓋章落款樣樣精通,一看就是老手!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這視頻裏的機器人,就是會運腕的。。。。雖然看上去書寫的品味不怎麼樣,但運筆有模有樣了。

人這就是搞清楚了的,後面有沒有書法家指導我不知道,但十之五六,人已經弄明白了。

回過頭說捻管和搖腕,清代書法家劉墉就是捻管的,但他自己知道寫大字捻管是不對的,可他改不過來,所以他家的管家(後來我找了藝舟雙楫來看,應該是侍墨不是管家)說老爺有時候寫行書寫的快的時候,筆老從手中跳出來掉地上......

他自己雖然改不過來,但是教他的弟子伊秉綬的時候,他讓伊秉綬用龍睛迴腕法執筆,也就是啟功老師說的豬手法,這個執筆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呢?是你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捻管。伊秉綬還就信了,深信不疑。。。。。那誰,何紹基,對,也是豬手法執筆。。。。但龍睛迴腕法執筆有個問題,就是也不能搖腕調鋒,你必須通過肘部和大臂的運動來調鋒,所以何紹基寫一幅大字會衣衫濕透就是這個道理。

搖腕理論上大小字都能調鋒,但實際上寫到一釐米以下的字的時候,用搖腕調鋒就浪費了,還不如動動手指——動手指也未必是捻管,而是通過手指去改變筆管方向以達到搖腕的效果,按照搖腕的起名規則或者可以叫搖指,但如果你會捻管,效果也一樣,事實上不是書寫者自己基本都難以分清到底是搖指還捻管。

但寫大字的時候你捻管,那就是劉墉那個結果了。

至於說力學分析,額,容我再次推薦黃簡老師的課程給你,裡面對搖腕的運用有仔細的宣講的,基本你都能明白。

香港書法專科學院的自頻道-優酷視頻?

i.youku.com圖標

希望對你有幫助


沒必要啊。運腕和捻管都是調鋒的手段,不管寫大字還是小字都是綜合運用的。中鋒和側鋒同理,是線條表現手段。

以上沒有本質的對與不對,就看用的時機和地方是否恰當了。


力學分析真沒必要,你先建立一個三維坐標系。按照集點成線得理論,你每時每刻都可以看成一個平衡狀態,三個方向受力平衡再加上一個力矩平衡。

當然,其實這些都是扯淡,因為我需要考慮的就只有筆毛。

為什麼要捻管,為什麼要動手腕。就是克服筆毛的慣性。

地球上,隨便什麼車轉彎,軌跡都是一個弧線,而不是一個直角,這就是慣性的作用。

當你寫下一個筆畫,要轉彎了怎麼辦簡簡單單直接改變方向,你會發現,因為之前得筆畫,筆毛已經被壓成一定的角度,直接換方向,勢必使得筆毛還按照原來方向,所以這就導致了偏鋒。

所以我們需要調鋒。

如何調鋒那?

無非就是轉手腕,或者是轉手指,也就是捻管。

不必糾結於,二者誰高誰低,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你可以理解成使用顯微鏡。

顯微鏡有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

用粗的,可以在很大範圍類升高降低目鏡,但是很難精確

用細的,可以在很精確,但是調了半天你可能像在哪都找不到。

比分說智永,在進行幼兒教學時 我們會要求其將單字放大到十釐米。所需強調得必然上手腕的轉動。

但是在成人原大練習時 我們必然強調捻管。因為智永有太多小動作需要斟酌。

石門頌,我平時臨習時幾乎是十五公分以上圓轉處,動手指很難轉過去,但是動手腕很容易。

曹全碑這幾天在臨,兩釐米左右,動手腕真沒必要。句直接動動手指,輕輕鬆鬆,動手腕則沒必要。

大體就是小字動手指,大字動手腕。當然凡事不絕對。只要能寫出效果,動屁股都可以。


不同的方法論呈現出不同的審美元素,並沒有誰對誰錯。運腕是篆籀氣古法,捻管是變化之新法。中鋒取質,側鋒取勢。各種方法最後還是需要符合個人的審美取向,對錯只在人心中存在。

ps力學分析也只能分析得到呈現結果的方法,並不能解決這個爭論。


有個寫字人鍾,那個寫字的機械裝置不知道有沒有這個力學原理。


邱振中教授的《筆法和章法》中有通過運動學對筆法的分析


其實我認為我們應該科學實際化的看待書法,不能把它搞得形而上學,玄幻飄渺,旁人難以體會,而喪失學習信心。

首先,以歐陽詢九成宮為例,基本上沒有側鋒行筆,而反映在宣紙上怎樣有勁,就是我們所說的力透紙背,只有中鋒可以做到這一點,偏鋒是不可能力透紙背的,即使中鋒會帶來發抖,但是寫完之後,你一定會感到一種世外桃源的成就感。雖然側鋒容易切角頓筆,寫平穩,如凸橫(參照二田),但是長時間過後,那種單調的刺眼感覺會令你生厭。所以九成宮你怎麼看都有味道,而偏鋒寫出來的即使再好看,你會覺得像整容美女,看完想扔。

再者,運腕捻管是隨著中鋒行筆而同時出現的,它蘊藏在每一筆的行運過程之中,以把一個圓切為4等分,一部分90度為例,我們是不能在每一筆把筆轉超過90度的,所以我們轉筆桿的幅度大概應該在30-90度之間,這完全隨著字型,體勢,比劃方向來事先預知,就好像我們寫歐體,腦海里要意在筆先。

所以這種爭執是隨著學生在日常訓練積累當中總結出來的結果,他會隨著自己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改變。只要毛筆筆桿是圓的,人手可以轉,這個辯論便會永爭不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