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許都知道很多老式的明體字(明體即宋體)和黑體字,以及現在的眾多日本明體黑體都不太會去改反捺,不拘束於「燕不雙飛」的書法規則。比如柊野黑體(ヒラギノ角ゴ)的設計裏就有很多字不改反捺:

ヒラギノ角ゴ W3 字例

對照一下這款字體的國標字形本地化版本「冬青黑體簡體中文」:

冬青黑體簡體中文 W3 字例

另外,為了筆畫上進一步的對稱美感,設計者鳥海修先生會把一些楷書裏本來就是點的地方也做成正捺狀:

ヒラギノ角ゴ W3 字例

因為黑體筆畫不像明體那樣有楷書特徵,所以這樣處理顯得別具一格,形成了一種黑體活字的獨特美感,觀感上比較對稱。

柊野明體(ヒラギノ明朝) 柊野黑體(ヒラギノ角ゴ) 「共」

(雖然這種特性在「冬青黑體簡體中文」中同樣被「規範」掉了,比較可惜。)

這樣就很容易在柊野黑體裏找到一些「三個捺」的字,甚至於「爨」已經是「四個捺」了:

ヒラギノ角ゴ W3 字例

黑體把點做成捺狀的這種處理應該不是柊野首創的,大概在漢字黑體產生之初就已經有這種設計了。比如鉛字秀英體的黑體,可以看到「貝」「亥」「具」下邊的點就做成了「捺」的形狀:

秀英體二號哥特 字例

再向前追溯,《康熙字典》的明體就已經試圖將單字「示」「糸」等字的點改成捺了,不過沒有被鉛字明體繼承。

康熙字典體 字例

另外,如果承認「biang」算漢字的話,網上的很多拼字,以及思源黑體都沒有把內部的「長」改點或者改作「镸」,加上「辶」的平捺也就有三個捺了。

思源黑體收錄的「筆畫最多的漢字」

可以注意到,思源黑體 JP 以及其來源的小塚黑體雖然不避重捺,但並沒有像柊野黑體那樣把楷書本來是點的地方改成「捺」,所以像「森」這類字還是兩個捺。當然就這樣「爨」也有三個捺:

Noto Sans CJK JP Light 字例

-

楷書為了避免筆畫單調從而顯得字形拖沓,所以傾向避開重複的捺畫,只保留一個正捺,其他改作反捺(也就是點),也就是所謂「字無二捺」或者說「避重捺」「燕不雙飛」的習慣。雖然這種傾向不是絕對嚴格的規則,但確實有助於漢字的書寫結體。在這種傾向的約束下,兩個捺的字已經不多(其實也一般都能避掉),三個捺當然也就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了。

華文正楷活字 字例

不過像日本很多教科書體就比較不在意避重捺的習慣,這樣「爨」也還是三個正捺:

FC教科書體-M Regular 字例

事實上,就算是楷書也只能說是有避重捺這種傾向,並不能構成嚴格的規則。而且就算是避重捺的國標字形也有像「蹇」「逢」「森」等沒有改點的例子。

唐楷的官定正體其實跟後來的明體一樣是不怎麼講究避重捺的。比如開成石經裏就有

不避重捺的「食」字:

http://coe21.zinbun.kyoto-u.ac.jp/djvuchar?query=食

不避重捺的「秦」字:

http://coe21.zinbun.kyoto-u.ac.jp/djvuchar?query=秦

以及三個正捺的「爨」:

http://coe21.zinbun.kyoto-u.ac.jp/djvuchar?query=爨

這種在正字標準的層面上不避重捺的做法確實是刻意為之,一直延續到後來的明體。

你看這個問題下這麼多人提「森」這種字,其實很多沒怎麼注意過字形的人是不怎麼區分點和捺的,至少意識上比較模糊。

總之,

  1. 只要沒有「字無二捺」的限制,就可以找到不少像「爨」這種三個捺的字,包括其他答案給出的一些僻字;
  2. 如果考慮「字無二捺」,那麼一般來說重複的捺畫都可以避掉。甚至行書你可以全部用反捺。

不多說了,最後給您畫倆爨罷:

左避重捺 右不避

〔相關問題〕

大陸新字形宋體中的「避重捺」是什麼?有何優勢?


竟然被王贇大神邀,好激動~

適用避重捺規則的話,理論上應該是沒有了,最多兩個。

「品」字形的字比如「鑫」之所以會存在兩捺,大概是因為:上方部件因為空間寬,不適合縮成點;左下的捺肯定是縮成點的;右下因為左下已經縮了,而且上方部件的捺位於最高處,不打架,所以捺會放出去。

所以「一字不兩捺」的確不嚴謹,「鑫」「眾」確實是兩捺比單捺要舒服的。

但是兩捺也的確是極限了。再添加一個含捺部件一定是左收右放了。


SAT DB?

21dzk.l.u-tokyo.ac.jp

古今文字集成 — U+2D6D5?

www.ccamc.co


知友 @梁文半 給我提供瞭如下幾個漢字:

  1. 「?人果?果果」,U+23870,據此,音 nǎ,義不明。

2. U+2D6D5,也出現在 @Kushim Jiang 的回答中。據此,音「阿含反」(摺合普通話 ān),為佛教咒語用字。

3. 「?足?足足」,U+281AC,音 chuò。據康熙字典:【集韻】測角切,音齪。行也。【正字通】行疾也。左下的「足」沒有處理成偏旁「」的形狀(末二筆為豎、提),保留了捺。

4. 「?走走走」,U+27F9C,音 bēn,同「奔」。「走」甚至都不存在末二筆為豎、提的變體,只能保留捺。

5. 「??處處火」,U+244E4,據康熙字典:【川篇】先踐切(摺合普通話 xiǎn),無釋義。個人懷疑同「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