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再给你扔个有模有样的图……是不是特别有道理?

所以我到底吃了什么糖?怎么吃糖?啥是糖?ATP跟这个有什么必然关系吗?

不知道,反正就是牛逼

为了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强行「找道理」

为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强行「有办法」

互联网人发明了这么一套「八股文」说辞

可以认为是语言的内卷化

看似煞有介事,实则狗屁不是

看似金科玉律,实则毫无价值

怎么解决「问题」?要抓住「痛点」

那么「痛点」是什么呢?是「用户需求」

那么「需求」怎么办呢?要有「抓手」要「赋能」

所以……怎么「赋能」呢?要「迭代」要「敏捷」

那又该怎么办呢……?

要有「生态」

要有「闭环」

要有「方法论」

……

所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具体怎么做呢?

说白了,这些辞汇是为了刻意制造语言上的「冗余」

让你感觉似乎很高级很深刻

就如同菠萝不叫菠萝,一定要说凤梨

草莓不叫草莓,叫士多啤梨

我说premium,你看到了就一愣,premium是啥意思来著,你的大脑就「敬而远之」了,其实无非就是「高级」的意思

贾跃亭的「生态化反」也是这个原理,是他不知道说人话吗?

不是,是故意不说你常见的词让你陌生,让你敬畏,其实就是「生态」+「化学反应」的意思,细想都是空话,都是高概念套高概念

这种说话方式,就跟我说 「我是好人,因为我善良,我很善良,因为我是好人」类似,套来套去,啥也没说。

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一千家公司都一样。


别走!互联网大厂黑话指南!

老实说,不知道是人变聪明了,还是说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一句话都听不懂系列:

关注 @星黛露不是小白兔 ,获取更多互联网八卦


张一鸣讽刺「互联网八股文」: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推荐技术赋予的信息分发能力、跨端联动抖头西、分多个产品自研,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打造内容生态闭环,以此赋能客户用户创造价值。未来我们要增加横向不同场景价值,延长服务链路。同时纵深满足用户需求,借助人类年龄的自然势能,在小中青多个年龄用户深度渗透。另外通过加强基建投入,多种阵地相关产品完善经营价值链路,建立对外用户持久影响力。

谢谢大家的监督,经与作者沟通,以下表情已经取得作者:洋气的圆圆君 授权,之前给大家带来的不便请谅解。

以下作品出自:作者:洋气的圆圆君


这个事情我早就想吐槽了。

大家都知道是哪家带出来的,就不点名了。

在我看来,这些概念都是无效的创造,最多能被成为黑话。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任何时候发明了一个新的常用名词,一定是这个名词的背后有著一个非常准确的解释。比如说,在经济学中我们说的「理性人」(Rational People),我们说的是偏好符合可排序和可比较的性质,相比于大众(和只学过初级经济学的同学)理解的概念是更深一层的。

一个概念的使用,我们的目标是让原本复杂的学术交流变简单,而不是变的更复杂。比如说我们在经济学中定义了「理性人」,我们接下来就可以强调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的事情,所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范围严格的概念、被学科内广泛认同的。没有这个概念,我们就得把「可排序、可比较」这些定义念一遍并且把数学定义写出来。

而且,我们在学术写作或技术写作的时候也不可能通篇堆概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概念总结不够到位,这个时候新的概念又会产生。但总体来说,一篇学术论文或者技术论文的词语中的专业定义的比例并不会高到这个例子中那么离谱,而只要理解了其中的一两个关键概念,这段话也可以读的下去了。

所以,所有不能够精确描述其范围、没有经过广泛的检验和认同、有广泛的使用场景的概念,都只能称为黑话。而基于过高比例黑话的文本,就只能说是上面的废话。这种总结非但对形成所谓「方法论」毫无帮助,反而会增加自己和其他人的理解偏差,对于自己进一步深入,或者和其他人交流都很不利。

专业定义的发明,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装逼。我把这种行为视为行业糟粕,也特别讨厌和抵制创造了这些糟粕的某些公司。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