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再給你扔個有模有樣的圖……是不是特別有道理?

所以我到底喫了什麼糖?怎麼喫糖?啥是糖?ATP跟這個有什麼必然關係嗎?

不知道,反正就是牛逼

為了在沒有道理的地方強行「找道理」

為了在沒有辦法的情況強行「有辦法」

互聯網人發明瞭這麼一套「八股文」說辭

可以認為是語言的內卷化

看似煞有介事,實則狗屁不是

看似金科玉律,實則毫無價值

怎麼解決「問題」?要抓住「痛點」

那麼「痛點」是什麼呢?是「用戶需求」

那麼「需求」怎麼辦呢?要有「抓手」要「賦能」

所以……怎麼「賦能」呢?要「迭代」要「敏捷」

那又該怎麼辦呢……?

要有「生態」

要有「閉環」

要有「方法論」

……

所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具體怎麼做呢?

說白了,這些辭彙是為了刻意製造語言上的「冗餘」

讓你感覺似乎很高級很深刻

就如同菠蘿不叫菠蘿,一定要說鳳梨

草莓不叫草莓,叫士多啤梨

我說premium,你看到了就一愣,premium是啥意思來著,你的大腦就「敬而遠之」了,其實無非就是「高級」的意思

賈躍亭的「生態化反」也是這個原理,是他不知道說人話嗎?

不是,是故意不說你常見的詞讓你陌生,讓你敬畏,其實就是「生態」+「化學反應」的意思,細想都是空話,都是高概念套高概念

這種說話方式,就跟我說 「我是好人,因為我善良,我很善良,因為我是好人」類似,套來套去,啥也沒說。

放之四海而皆準,放一千家公司都一樣。


別走!互聯網大廠黑話指南!

老實說,不知道是人變聰明瞭,還是說變成了自己討厭的那個人?

一句話都聽不懂系列:

關注 @星黛露不是小白兔 ,獲取更多互聯網八卦


張一鳴諷刺「互聯網八股文」:

過去我們主要依靠推薦技術賦予的信息分發能力、跨端聯動抖頭西、分多個產品自研,實現深度共建,形成組合拳,打造內容生態閉環,以此賦能客戶用戶創造價值。未來我們要增加橫向不同場景價值,延長服務鏈路。同時縱深滿足用戶需求,藉助人類年齡的自然勢能,在小中青多個年齡用戶深度滲透。另外通過加強基建投入,多種陣地相關產品完善經營價值鏈路,建立對外用戶持久影響力。

謝謝大家的監督,經與作者溝通,以下表情已經取得作者:洋氣的圓圓君 授權,之前給大家帶來的不便請諒解。

以下作品出自:作者:洋氣的圓圓君


這個事情我早就想吐槽了。

大家都知道是哪家帶出來的,就不點名了。

在我看來,這些概念都是無效的創造,最多能被成為黑話。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我們任何時候發明瞭一個新的常用名詞,一定是這個名詞的背後有著一個非常準確的解釋。比如說,在經濟學中我們說的「理性人」(Rational People),我們說的是偏好符合可排序和可比較的性質,相比於大眾(和只學過初級經濟學的同學)理解的概念是更深一層的。

一個概念的使用,我們的目標是讓原本複雜的學術交流變簡單,而不是變的更複雜。比如說我們在經濟學中定義了「理性人」,我們接下來就可以強調在理性人假設前提下的事情,所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範圍嚴格的概念、被學科內廣泛認同的。沒有這個概念,我們就得把「可排序、可比較」這些定義念一遍並且把數學定義寫出來。

而且,我們在學術寫作或技術寫作的時候也不可能通篇堆概念,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概念總結不夠到位,這個時候新的概念又會產生。但總體來說,一篇學術論文或者技術論文的詞語中的專業定義的比例並不會高到這個例子中那麼離譜,而只要理解了其中的一兩個關鍵概念,這段話也可以讀的下去了。

所以,所有不能夠精確描述其範圍、沒有經過廣泛的檢驗和認同、有廣泛的使用場景的概念,都只能稱為黑話。而基於過高比例黑話的文本,就只能說是上面的廢話。這種總結非但對形成所謂「方法論」毫無幫助,反而會增加自己和其他人的理解偏差,對於自己進一步深入,或者和其他人交流都很不利。

專業定義的發明,是為了交流,不是為了裝逼。我把這種行為視為行業糟粕,也特別討厭和抵制創造了這些糟粕的某些公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