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尖锐的批评是肯定不被允许的,之后温和的建议也无法接受,然后幽默的调侃也不行,大家只好沉默,后来沉默也不行了,大家必须赞美,最后他们把赞美的不起劲儿的人也抓起来了。


我不觉得那些言论有多尖锐。

在一个不正常的国家,一切正常都显得不正常。大致如此吧。


应该是有的,但很小。中国社会公民整体的素质还是相对较低的,理性程度还较为欠缺。社会批评者的言论有可能起到负面的社会效果。但是社会需要批评者,需要有责任心、具有平民情怀且追求真理的践行者。批评之外多一份建设性可能更好。总之,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希望自己的国家向好处发展,这才是常理。

能够引起一部分人的重视,而大多数人,沉默的大多数是麻木不仁的,媒体喂他们吃什么,他们就得吃什么。


哦,你问这个啊,那简单地很。

假如你认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做个普通人就是又无思考能力又无道德义务的,那当然各种批评都是没啥用的,因为又立不了法,对吧。

假如你认为一个普通人是有思考能力和道德义务的,那批评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它能让你看到啊。


·评论家在评论的时候很难控制住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地区的评论家有地区偏见,高校的评论家有学界偏见。各自都有意见,各自都有成见。

·因为评论家的身份,让他们对自身身份带有荣耀,权威,分量的心理预期。长年的评论经历造成评论家自身谦逊的缺失,许多评论家同时又是高校教师教授,在文化圈中有其德高望重的地位。自带权威光环的评论家不管说了什么似乎都是金句真理。但是细读下来的杂乱,啰嗦,累赘处处可见。很多评论家做的是一件效率低下,作用甚微的工作。却耗费大量学术资金。

·评论家自身实际水平的限制,会将他们的局限性变成作品和事件的束缚。评论家的解读很可能带有方向错误,理解错误,解读错误。这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应以此诟病评论家,但是,在没有了解充分的情况下夸夸其谈,并以此谋利的行为,还是可笑的。

·评论家也是人,尽管当他们作为评论家的时候应该牢记自己的身份,尽量保持客观,但是,人会时常不自觉的相信自己的主见是正确的。评论家并不例外。频繁的发言讲学让他们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是对的。然后让真理和愚昧并行。

·德高望重的评论家们身份资深,年龄也资深,有很多旧的思维习惯,有些是好的,有些是落后的。好的传授给了学生,落后的成为后生的负担。

·评论家抱团是个有趣的现象。思想者都爱集结讨论问题,评论家喜欢组织成小队伍到处开会,顺便游山玩水,拿点经费。

·人品三六九等,并未规定只有一等人品才能评论,个人语言习惯方法也有差异,因此有些评论家谈吐并不优雅。不能以优雅与否判断批评好坏。尖锐的语言下可能有更深沉的情感隐藏。当然也可能只有吐不尽的脏水。

(评论家是个高尚的职业,对评论家的要求和期望也很高。感谢那些兢兢业业以笔作战,用责任感使命感为思想道德权利奋战的优秀评论家们!)


对一些人可以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另一些人则会起到混淆视听的作用。
宣泄情绪,缓解矛盾。做不成最后一根稻草,反而已经是舆情控制的工具而已。仔细想想就明白了。开化民智?他们还远没有这种能力。
几乎没有,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不愿暴露。

有些人在批判这个社会的时候,同时也在搞双标。

今天看到一个官方公众号批判「中国式审丑,正在摧毁年轻人」,其中提到人们现在文化水平越来越低,并批判「一句卧槽能走出家门,但是走不出国门。」其实我挺赞同这个观点的,但是有人得出这样的观点「一句卧槽 ,暴露出了个人的素质教育程度,家庭的教育力度,以及个人的文化知识程度。」我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一句卧槽怎么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素质教育程度?我敢打保票,当他生气爆粗口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想起他说过这句话。

有人在批判这个社会冷漠的时候,在现实他也没有扶起摔倒老人。有人批判下一代是垮了的一代,却忘了上一代也曾说过同样的话。有人批判不文明现象的时候,同时爆了一句粗口。有人批判种族歧视的时候,自己却在背地里叫倪哥滚出中国。有人批判男生偷瞟女生不礼貌的时候,遇到美女还是会忍不住眼神往人家大腿上瞟。

有些人批判是真的批判,但有些人只是喜欢发言而已。谁又在乎他是不是属于被批判的那一类人。

并不是说这个社会不能被批判,而是自己带头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但是没付出行动。那也这只能是「批判」而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