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想了解。


你註定成為一個數學家的時候才知道


讀博士,博後,去大學擔任教職。

能學數學到這個份上的人都特別聰明,完全可以得到高薪的其他職業。所以很多都轉行了,除非你非常非常rich,否則還是別指望這份工作能給你帶來太多。

對數學家還是非常敬佩的,真心的。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按理說,數學是最好搞的,一張紙,一支筆,一個大腦。無須實驗室,團隊,設備之類。一個人即可,不去求人。但僅僅如此就行了嗎?問題似乎又不那麼簡單。首先,如何定義一個數學家呢?當然,可以說我從小對數學有興趣,一直學完博士後,並在相應單位從事職業的數學研究或教學工作。辛辛苦苦一輩子,大部分人也不過就是個數學匠而已。

有二種方法可以評判一個人是否成為數學家,教書一輩子,桃李滿天下。別人,尤其是你的學生,都會說你是數學家。然而,你的同輩人呢,別忘很多有與你同樣經歷的人。他們就未必稱你為數學家了。但可以說,你是一派,就像山大王。有自己的山頭,自己把持住得住的陣地或資源,如期刊、圈子、梯隊。在現在這個大環境,還要包括前後左右,上上下下的各種社會關係。在中國,也還可以設法運作當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的院士。

數學這個東西是沒有用的,能為無用的東西奉獻自己的一生,畢竟很多人無法做到。愛因斯坦曾說過,凡是業餘的才是美好的。有許多成就絕非是職業人士就能搞定的。例如,愛因斯坦本人,他取得的成果就是在他當專利局小職員時完成的。後來職業化了,可是老一代的人還是把他當成怪物來看。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就是提出普朗克常數的那位,曾提出過所謂的「普朗克定律」。也就是說,不要指望老一輩的人承認你現在的成就,你的成就之所以被承認,是因為老一輩的人都去世了,新一輩的人成長起來,自然就接受你的理論。像普朗克這樣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都發出這樣的哀嘆,所以可見成「家」是多麼困難。不過,我並不完全同意普朗克,他的標準太高了。那不就是說,一個人要活得夠長,把老人都耗死自己才能成「家」嗎?也有點兒太不夠意思了。

還有另外的一種方式,那就是獲獎。數學界有菲爾茲獎,能拿到這種獎的人,一般不會有人不承認他不是數學家的。可是,獲得這個獎有一個年齡的死杠杠,超過40歲的人免談。從這個獎以年齡劃線來看,40歲之前如果你沒有舉世公認的成就,只好與數學家擦肩而過了。換句話說,數學本身有其獨特的方面,尤其是純粹數學,在40歲前沒有成就,以後的智力似乎就不夠了。就好比嬰兒,剛出生時腦囟門還沒長死,可是過了3~4月,腦囟門就長死了。這個菲爾茨獎是不是有點兒類似?

菲爾茲獎相當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即便如此,有好幾位俄羅斯數學家被宣布獲得菲爾茲數學獎之後,他們也不去領。可見他們的眼界是什麼樣。作為普通人,能拿到菲爾茲獎就相當了不起了。這樣絕對可以指點江山。跟獲得諾貝爾獎一樣。可以百度一下,中國(包括海外華人)有幾位拿到的。

那麼根據這個獎的要求,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在40歲之前拿到菲爾茲獎,還是比較靠譜的。這個世上有二類數學家,一類是解題的數學家,一類是教書的數學家。拿陳景潤來說,就可以把他划到解題的數學家之列。其他的可以為自己畫一下線。不過我想這樣問一下,假如我要請一位家教,是要請解題型的還是要教書型的人呢?成為數學家固然是好事,但不成為數學家也沒關係。

現在有不少人為填高考志願發愁,有人也曾問過我。如果是報考理工科的,我一律回答,報考數學系。以前不是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嗎?這個「數」就是數學,排在第一位。當然,此一時,彼一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有個學上就不錯了。因此,大家還是要面對現實。對數學感興趣,抑或痴迷的人,不妨把數學當成業餘的事業來干。說不定還真能取得成果呢。萬一蘋果砸在你頭上呢?


覺得數學好玩,想一直玩下去。


第一,賺夠錢保證自己研究時的溫飽;第二,保持興趣。

例子:費馬、萊布尼茲,卡文迪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