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些人在解释古文字时引用此书。也有些人回答文字学参考书籍的问题时,推荐别人读这本。但印象中,此书有不少缺乏硏究支持、有待商榷的说法。大家觉得这书对古文字的分析可靠吗?


这本书的体例、语言特别好,风格我也很喜欢。但基本不会用它,错误太多了。

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完全正确,错误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因此放任错误存在,用一句「人人都会犯错」搪塞。为什么会出错?

  • ①笔误、疏忽。
  • ②作者水平有限(材料搜集不全面,研究不深入)。
  • ③时代局限性、立场局限性。
  • ④故意为之,态度有问题。

前三种错误可以理解,《字源》、《古文字谱系疏证》、《说文新证》哪本书没有错误?但如果态度不端正,那书就没法看了。

市面上的各种解字的书,唐汉、白鱼、于丹、阿城之流就是完全无视学术研究成果,看图说话开脑洞。《汉字源流字典》比它们稍强一点,对于学术界很早就达成共识的成果,该字典还是能接受一些,特别是对于《说文解字》,有一定的尊重。(该字典中很少出现人尽皆知的常识性的错误。举例:不会像于丹那样把「怀念」的「怀」(怀)解释成「不+心」。)但对于稍微不好解释的东西,就信口雌黄开脑洞,和上面提到的各派几乎无别。(如果稍微接触古文字学,就会发现该字典存在大量臆测内容。

所以,《汉字源流字典》给我的感觉有点分裂。一会儿是很严谨,很简明地把汉字演变说清。一会儿又开脑洞编故事,看得人一脸尲尬。试举几例:

这本字典有他独到的地方,可以看。但也有不少问题:①本义信口开河。②引申义强加因果。

建议批判性阅读。

另外我想到了梁东汉、王宁主编的《新编说文解字》,收字只有《汉字源流字典》一半,体例有点类似。对于无法强行解释的字不解释。

《新编说文解字》的解说也未必全对,比如上面认为丙是蚌形,就似乎有点奇怪。但它也给出了思路的来源,并非全部出于臆测。

总之,《汉字源流字典》虽然比上不足,但仍比象形字典、《唐汉解字》、《白鱼解字》、《于丹汉解人生》、阿城《「宅兹中国」新解》等高得多得多。可以批判性阅读。


没看过这本书,刚才随手查了查编者。发现他不是一个文字研究者,大概是一个做大学语文教育方面的学者,也没有发现他写的有关古文字方面的论文。另几个编者是郑嘉茹、谷澄寰、王刚、谷道昭、李继尊等,均没有发现发表过古文字研究的论文,其中两位姓谷的好像是做医学方面工作的(谷姓比较少,重名的可能性也比较低)。而且这么多姓谷的?好奇怪啊。感觉是编者对文字很有兴趣,做了很多个人研究,然后发动亲戚朋友,编了这么一本书。

至于书的质量,我看前面周旭的回答已经说的很好了。编字书很难的!别看体例简单,但是功力需要特别深厚。这位谷先生看来是也很有这方面知识,但是距离编字典还很不够,比如法和废的关系,不是他讲的演变的关系,而是假借。

总而言之,翻翻可以,用起来要小心。


这本书不好,有很多猜测臆想的地方。

建议看《字源》这套书。


文字学上一般邪路上的书混的比较好,祖师的时代也就这个风貌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翻译略。

当然喽,大众对测字比这源流兴趣还高。。。

——————————————————————

最近翻了本书,发现还有个「文化文字学」,近于民科,好像已经凉凉了。


解释古文字时引用这本书?恐怕只能是在知乎吧。建议翻翻《古文字研究》等专门的论文集,或者几个古文字学较好的学校(吉大、复旦、安大)的这些专业的学生的学位论文,看看是否有引用的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