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些人在解釋古文字時引用此書。也有些人回答文字學參考書籍的問題時,推薦別人讀這本。但印象中,此書有不少缺乏硏究支持、有待商榷的說法。大家覺得這書對古文字的分析可靠嗎?


這本書的體例、語言特別好,風格我也很喜歡。但基本不會用它,錯誤太多了。

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完全正確,錯誤是普遍存在的。但我們不能因此放任錯誤存在,用一句「人人都會犯錯」搪塞。為什麼會出錯?

  • ①筆誤、疏忽。
  • ②作者水平有限(材料蒐集不全面,研究不深入)。
  • ③時代侷限性、立場侷限性。
  • ④故意為之,態度有問題。

前三種錯誤可以理解,《字源》、《古文字譜系疏證》、《說文新證》哪本書沒有錯誤?但如果態度不端正,那書就沒法看了。

市面上的各種解字的書,唐漢、白魚、于丹、阿城之流就是完全無視學術研究成果,看圖說話開腦洞。《漢字源流字典》比它們稍強一點,對於學術界很早就達成共識的成果,該字典還是能接受一些,特別是對於《說文解字》,有一定的尊重。(該字典中很少出現人盡皆知的常識性的錯誤。舉例:不會像于丹那樣把「懷念」的「懷」(懷)解釋成「不+心」。)但對於稍微不好解釋的東西,就信口雌黃開腦洞,和上面提到的各派幾乎無別。(如果稍微接觸古文字學,就會發現該字典存在大量臆測內容。

所以,《漢字源流字典》給我的感覺有點分裂。一會兒是很嚴謹,很簡明地把漢字演變說清。一會兒又開腦洞編故事,看得人一臉尲尬。試舉幾例:

這本字典有他獨到的地方,可以看。但也有不少問題:①本義信口開河。②引申義強加因果。

建議批判性閱讀。

另外我想到了梁東漢、王寧主編的《新編說文解字》,收字只有《漢字源流字典》一半,體例有點類似。對於無法強行解釋的字不解釋。

《新編說文解字》的解說也未必全對,比如上面認為丙是蚌形,就似乎有點奇怪。但它也給出了思路的來源,並非全部出於臆測。

總之,《漢字源流字典》雖然比上不足,但仍比象形字典、《唐漢解字》、《白魚解字》、《于丹漢解人生》、阿城《「宅茲中國」新解》等高得多得多。可以批判性閱讀。


沒看過這本書,剛才隨手查了查編者。發現他不是一個文字研究者,大概是一個做大學語文教育方面的學者,也沒有發現他寫的有關古文字方面的論文。另幾個編者是鄭嘉茹、谷澄寰、王剛、穀道昭、李繼尊等,均沒有發現發表過古文字研究的論文,其中兩位姓谷的好像是做醫學方面工作的(谷姓比較少,重名的可能性也比較低)。而且這麼多姓谷的?好奇怪啊。感覺是編者對文字很有興趣,做了很多個人研究,然後發動親戚朋友,編了這麼一本書。

至於書的質量,我看前面周旭的回答已經說的很好了。編字書很難的!別看體例簡單,但是功力需要特別深厚。這位谷先生看來是也很有這方面知識,但是距離編字典還很不夠,比如法和廢的關係,不是他講的演變的關係,而是假借。

總而言之,翻翻可以,用起來要小心。


這本書不好,有很多猜測臆想的地方。

建議看《字源》這套書。


文字學上一般邪路上的書混的比較好,祖師的時代也就這個風貌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諸生競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雲: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鬥,蟲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藝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祕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翻譯略。

當然嘍,大眾對測字比這源流興趣還高。。。

——————————————————————

最近翻了本書,發現還有個「文化文字學」,近於民科,好像已經涼涼了。


解釋古文字時引用這本書?恐怕只能是在知乎吧。建議翻翻《古文字研究》等專門的論文集,或者幾個古文字學較好的學校(吉大、復旦、安大)的這些專業的學生的學位論文,看看是否有引用的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