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介绍英语是重音等时性语言,并拿汉语做对比介绍汉语是音节等时性语言。这使我感到怀疑,汉语不像是一字一蹦的,四字词七字句都是节奏的产物。

我只是在学习英语,对语言学并不了解,想知道这种分类在语言学界影响大吗?当下的语言学界是如何看待这一假说的?

我再补充几个我想到的例子,比如一组并列但音节数不同的概念,会倾向于把它们处理成同样长度。比如「动物园有长颈鹿,驴,大象」,会倾向于把长颈鹿三个音节读快,驴这个音节读慢。动词上也是类似的,一个七字结构中,会倾向于处理成四三两个部分,或者「二二三」三个部分,五字九字等结构也类似。


建议阅读沈家煊先生这篇文章:

汉语「大语法」包含韵律?

www.cnki.com.cn


我来重答这个题。

感谢@Nyoeghau 的纠正。日语自然是mora timing,我糊涂了。一般认为粤语是syllabel-timing的,但是普通话是不是的确是个问题,我本来以为学界对这个问题尚且还没有定论,所以大家不会这么提,所以没想到已经有很多人按照普通话是syllabel-timing来提了。

我认为汉语不是syllabel-timing是根据彭刚老师在JCL上的Peng(2006)一文[1], @朴益顺安 在评论区给出了Wiki的等时性词条:

Isochrony?

en.wikipedia.org

在wiki中把汉语普通话归为syllabel-timing的参考文献是中国语音学报上Mok et al.(2009)一文[2]

简单说一下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都是同时做了粤语和普通话,作者对于结论的倾向性有不同:

Peng(2006)是用大规模语料库,自动切分之后做了统计,结果如图

可以看到,普通话音节基本上没有什么补偿作用,换句话说,辅音长了音节就长,母音长了音节也会长。但是粤语还是有补偿作用的,元辅音一个长了另一个就会短,使得整个音节的长度大致一致。

Mok(2009)用的方法不太一样,首先他们用的是各6位native speaker的录音材料,手工标注(真是辛苦了!笑),然后结论如下:

两张图一张图是用母音时长占比/辅音方差来分类,一张是用不同interval上母音差分和辅音差分来分类。

从他们的结果来看,syllabel-timing和stress-timing的聚类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每张图里普通话和粤语的地位都很尴尬。例如他们的图3,按理说stress-timing应当是前后interval上元辅音变化都很大,而syllabel-timing则应该都很小。粤语比较接近法语、义大利语等传统认为的syllabel-timing语言,但是普通话表现得很奇怪,母音前后变化很大,而辅音变化比较小。再说他们的图1,辅音时长方差这个参量很容易受到辅音平均时长的影响,英语复辅音众多,自然辅音平均时长会高,这样方差高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所以他们考虑到这一点做了个辅音时长变异系数的图。

这图的结论就不那么typical了,至少在辅音方差这个维度上看不到分类效果,如果只用母音时长占比来分类,又有些草率。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可以下定论的问题。因为普通话音节时长变化即看不到明显的等时性,也看不到明显的补偿作用,但是又和传统的stess-timing不太相同。我赞同这三者是一个连续统的论断,但是显然普通话正从syllabel-timing向著远离这个类别的方向发展。

参考

  1. ^[1]. Peng, G., Temporal and tonal aspects of Chinese syllables: 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Mandarin and Canto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6. 34(1): p. 134.
  2. ^Mok, Peggy (2009). "On the syllable-timing of Cantonese and Beijing Mandarin" (PDF). Chinese Journal of Phonetics. 2: 148–154.


普通话三音节词的语速明显比双音节词快。

粤语差不多每个音节等长。


汉语(普通话)是音节等时性语言,即每个音节都是差不多长度。题主似乎认为节奏感与这个命题相抵触,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汉字几乎都是一字一音节(儿化韵特例),每音节又等长,所以才能催生出每句字数相同(也就是时长相等)的格律诗。

@而今听雨 答主可能也记错了,日语是音拍(mora?モーラ)等时性语言,所以日本的传统诗,比如川柳,就是对每句的音拍数做出要求,而不是重音数或音节数。

而英语确实是重音等时的,虽然体现得不明显。具体表现就是重音之间的音节串会被处理成类似的长度。比如[重轻轻轻重轻重]中前三个轻会被快读,后一个轻会被拉长,以变得时长相近(其实不会到相等的程度,所以说体现得不明显)。


叶徐《语言学纲要》认为,「音节等时性」语言和「音拍(该书译为「韵素」)等时性」语言属于同一个大类,称为「音节型节奏」。「音节等时性」语言的代表是法语,「音拍等时性」语言的代表是日语。

该书并未明确强调「重音等时性」这个概念。他们把汉语,同「重音等时性」的典型——英语,共同归为另一个大类「音步型节奏」。

该书的例子和你举的例子是一致的,你可以看看,在79页。

我认为汉语不是「音节等时性」,但究竟与英语有什么区别,我还不能判断。


无意间发现一个东西,或可作为参考。

等时性_智勇百科?

www.zhiyonw.net


可以做实验,语音实验肯定会出现一些差别。但意义是什么呢?


北方的官话方言不是,粤语是


谢邀。

汉语是单音节,但不是等时。

首先,有的音节是单韵母(a e等),有的有韵尾,韵尾还有鼻音和不是鼻音的,显然整个音节长度是不一样的。

其次,诗词念的时候字的音节长度遵从「平长仄短」,就拿现在普通话四声为例,通常情况下第一、二声长(平),第三、四声短(仄),这才是传统几千年的诵读方法。现在匀长类似话剧的「朗诵」(一个一个蹦),正是近代西化「改造」后的产物,正是从西语看汉语的误解。

所以,何来「等时」?

汉语是真正音乐性的语言,音乐就处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无论是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详细分析历来都有论述。


我以音乐旋律打比方。语言中的音节相当于音乐旋律中的音符。音符长短分为全音符、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因为绝大部分音乐旋律不会只用一种音符,所以那些只是用了一种音符的旋律就会被认为是速度不变的旋律。比如小星星这样的旋律,可以说它每个音符时长一样,但不是说它没有使用休止符,也不是说中间不能使用延长音符号连音符号和变速符号。所以一个说法存在的意义是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并不一定兼容字面意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