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接收著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但还是总觉得一无所获,导致自己越来越焦虑。如何才能高效输入,高效输出,把信息化为己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呢?求教!


这很简单,但很困难,你只有心理准备还不够,你必须能做下去才行,这会让你很疲惫,但你莫得选!!!

先要澄清两件事:

一、信息关联系统

二、脑袋会很累,但得忍住

想提高知识内化能力,那就看下去吧。


一、信息关联系统

这个概念是我现学现用的,昨天看书的时候发现书中提到,我今天就用上它。

信息关联是「记住一件事的许多特征、许多联系」。

举个栗子:

你母亲问你:你还记得那个张三吗?

你问:张三?谁啊?你母亲:三四年前把别人家孩子打到医院的那个张三!你:哦…有点印象……你母亲:前两年因为驾车肇事进监狱的那个张三!

你:哦!我知道是谁了!

关于「张三」,你已经没有印象了。

你母亲提到「打进医院 」, 你已经触发了第一道信息关联。

你母亲提到「车祸进监狱」,你触发了第二道信息关联。

两道信息连锁起来,得出结论:是这个张三,打人进院、车祸进监狱的张三。

简单来看,你知道「进医院」和「车祸进监狱」两件事。

所以你能把这两件事整合在一起,关联在当事人张三身上。

复杂来看,想要提高知识内化的能力,你必须对知识进行关联。

你知道一个知识,你就需要把这个知识关联到其他领域。

比如:

1.你看了几篇文章,知道人体缺乏维生素会有许多症状。

2.你最近身体不太好。

3.你思考了一会儿,发现自己最近没怎么吃蔬菜和水果。4.你仔细一想,意识到自己缺乏维生素。5.你又一想,发现蔬菜水果上面富含维生素,你甚至在补充维生素的过程中,知道了胡萝卜素之类等其他营养物质。

你单纯记忆「维生素的功能」,你可能记不住。

但如果你有切身体会,那你就很容易想起来——触发了信息关联。

由于你亲身经历了这种事,你所关联的对象是「你自己」,你就不会轻易忘记了。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以上的两个例子,都是极为简单化之后的例子。

讲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

1.你学过生物,知道生物由各种物质组成。

2.你学过化学,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化学元素。

3.两者放在一起,你突然想到:生物进食,就是为了获得各种物质、补充自身。4.你突然理解了动物为什么会在运动时候产生能量。5.你突然对化学和生物有了一个较好的理解。

我就不具体解释了,这也是「关联系统」发挥作用的表现。

你只有知道的多,才能更好的理解。

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关联速度、联想速度就会越快。

你的理解能力就越快、内化能力就越高。


二、大脑会很累、但得忍住

学习的过程必定会很累,但又必须坚持,否则不会学进去、效果也巨差。

我最近在看两本书,对此有较深的体会。

我以往的看书方式,是边看边想、每看完一段话都有所感悟,但几十天后就忘记。

后来我意识到不对,我意识到这样不高效、不正确。

我现在找到了正确的办法:

①边看边想,每看完一段话,把作者所写内容总结在旁边。

②每看完一段话,把自己的理解、感想写在旁边。③看完一小篇章,去推测作者「写这篇内容时候」的思路和逻辑,然后把这种思路和逻辑写下来。

与「边看边想,看完之后没多久就忘记」相比,后者显然更有意义。

但后者也更麻烦、更累。

把每小章节的内容总结出来,本身就麻烦、费力。

读完之后再做出自己的感想、理解,也麻烦、也费力。再试图去推测作者的思路、逻辑,更麻烦、更费力。

三者放在一起,读一小篇,脑袋要转很多次、要思考很多次。

非常累、非常麻烦、非常费力。

但收获也非常巨大。

①写总结的时候,是在锻炼你的「总结概括」能力。

②写感想、理解的时候,是当场锻炼知识内化能力,你读完了,就马上写出理解、感想。③推测作者的思路、逻辑,则能让你拥有一点「作者的视角、作者的高度」,让你学习作者的思维、思路。

这种做法的收获、效果,远超「看完、几十、忘记」的收获和效果。

当然了,它也必然会很累。

但是,越累,就代表收获越大。

学习本身就是逆水行舟,你逆行的幅度越大就会越吃力,也代表你正在快速进步、快速成长、快速理解。

如果你轻轻松松的看完一篇文章、看完十篇八篇文章,那你该仔细想想你有什么收获吧。

你现在是成年人,让你去看小学三年级的课文,那你肯定是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啊。

但你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不会成长、不会进步,更别谈内化了——你去内化三年级的课文?

你现在是成年人,去看学术论文、经典巨作会很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仔细阅读、仔细理解、仔细思考、仔细推敲。

但你在这之中的收获,无疑是极为巨大的。

累有累的收获,轻松有轻松的代价。

想内化知识,大脑必定会疲惫不堪,但这很值。


1.信息关联是内化知识的一个环节,知识越多关联起来越方便、内化起来越快,这是滚雪球。

2.获取知识的时候,会令人疲惫,但收获也很大,如果你获取知识十分轻松惬意,那你可能获取了假的知识——你也根本没有内化,你只是读懂了内容,不代表理解。

3.你可以双击屏幕试一试…这似乎是新功能?

4.我有一个公众号…嗯就是我这个ID,每天写篇有丶用的文章,如果你有意向,可以过来看看。


知识是这样来的:

一个猿人(或是几个),偶然发现火可以照明,可以御寒,可以烤肉吃,可以驱赶猛兽。于是他们到处去森林里借火,天天盼著天上打雷击中树林,就可以借火了,否则晚上就要受冻和担心猛兽袭击了。

后来用火多了,就发现原来可以自己生火,于是又有了钻木取火。后来为了互相之间要合作去共同对抗外敌、捕猎以分得食物,就发展出了语言,再后来又发展出文字,然文字就开始记载发生的事,最后文字可以表达很多的信息。

于是人类利用语言和文字把经验源源不断地传给下一代,直到现在发展出多学科的知识。但知识不是人类发明出来的,而是这个宇宙本来就有的,任何的知识都离不开这个宇宙的规律。人类只是把自己理解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而已。

所以,先看信息再去学知识,多少有点本末倒置。应该是先有问题再去已有的人类知识库里找答案,所以平时要勤思考。当然,首先得学习语言和文字。

没有一个人可以学会世界上全部的知识,只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去学习和储存而已,所以学知识不要盲目,要知道自己想学哪方面的知识。先博广后精简,先本土后外国。慢慢地筛选出你感兴趣的方向,但这个方向不是单一的学科,这个方向可以同时综合多学科的知识的。

最好是有一本自己的笔记本,记下你想要记住的知识,而不是照著教科书或者网页的知识去背。那些是别人编写出来的,而那些人,也是先自己懂得以后才编得出来。如果你也能编写出知识来,才算真正掌握了。否则你只是背出来而已。

记笔记不要照抄,而是用自己的话语记录,这就是一种内化的过程,经常翻翻自己的笔记,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自己以前出现过的错误,然后再纠正,然后再整理笔记,重新写一本新的,更新你的知识。

综合开头提到的,你不是光学会火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而是先见到火,对火的现象产生疑惑,然后再去找相关的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火。


对知识进行内化的方式有很多种,大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分享几种我平时使用最多的方法,这几种方法的难度和时间依次递增。

1、黄金三分法

以前介绍过一种笔记术叫黄金三分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让你的笔记具体「视觉效果、标题、三分法」 这三个要素,只要一扫就能立刻明白上面的内容。我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在印象笔记中进行加工整理收藏的文章,把文章中的精华整理出来,同时在处理信息时还可以很方便插入链接、图片、附件等内容,进一步对资料进行补充。

「黄金三分法」的基本法则 :

? 法则一:留出空余,行首对齐,用图、画、表等呈现"视觉效果"。

? 法则二:在笔记本顶部3-5厘米宽的空白区域写下标题。

? 法则三:按照「事实-解释-行动」 ,这一「黄金三分法」,记笔记。

在印象笔记里做一个黄金三分法的模板,给大家演示一个信息处理的流程:

黄金三分法的模板:

经过模板处理后的文章例子:

看到一篇袁岳写的文章:《如何经营自己的独立人脉》(原文大家请自行搜索一下)很赞同里面的观点,用「黄金三分法」把文章处理一下

把文章中无用的部分丢弃,重新归纳一下,然后根据文章中的建议,总结一下文章对自己有哪些帮助,有什么可以去行动和尝试的方法。

写完之后可以在具体的建议后面插入一个提醒项,提醒自己要去完成的事情。

注:《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黄金三分法

思维导图

读完一本书之后或者文章,推荐把书中的内容做成思维导图,会让你对这本书中的内容掌握的更加深入。

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可以根据按照对书的理解,从整体角度,对书中内容进行从新排列组合,让这些内容更清晰、更有逻辑性。还可以进行删减只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一直很喜欢使用Xmind做思维导图,现在Xmind和印象笔记之间互相支持,可以直接把Xmind的思维导图保存到印象笔记中去。

在Xmind的文件中单独有一项【保存到Evernote】,初次使用的时候,需要先进行登录并授权

例子:《零秒思考》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看完书之后,会在Xmind上完成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完成之后点击保存到印象笔记,就会把思维导图同步到印象笔记中,然后可以在印象笔记的手机或电脑端查看。

下面是保存到印象笔记之后的样子,会分别保存成三种方式:

(1) 把Xmind文件当成一种附件保存在印象笔记中

(2) 在Xmind里的笔记以图像的方式保存到笔记内容中(3) 自动把思维导图以文字大纲的方式进行保存

注:

Xmind是目前最好免费的多平台思维导图软体,有Windows和Mac版本。

使用A4纸笔记法100天就能增加逻辑思维

使用A4纸笔记法100天增强逻辑思维(2)

六顶思考帽

有些文章还可以在Xmind中使用六顶思考帽这个模板来处理文章: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

所谓六顶思考帽,具体来说就是红、白、蓝、黑、绿、黄,每种颜色的帽子指代了不同的思维角度:

蓝色:对思考过程和其他思考帽的控制和组织。

白色:客观事实和数据

红色:感性的看法

黑色:指出任一观点的风险所在

黄色:乐观、充满希望的积极的思考

绿色:创造性和新观点

你可以使用六顶思维帽来分析或评估一篇文章,一个观点的各种不同可能性。

让知识变成力量的10个问题

有些长篇文章在阅读的时候很难立刻就能理解,我根据大量阅读的经验,列了一个问题清单,只要通过回答这几个问题就能对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整理,并且还可以进行深入思考,但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不需要每篇文章都使用,完全根据情况进行整理。

除了用来分析长文章,阅读完一本书之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归纳整理。

问题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把总结一下文章的核心内容,最好不要超过两条微博的字数:280字。

问题2:哪些是值得记录的重要信息

你必须分辨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值得你把它们写进你的笔记里面,主要的判断依据是你的阅读目的,控制在7点之内。

问题3:问了哪些问题或想要解决什么?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问题4:观点是否有道理吗?

文章中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如何去验证,对立的观点是什么?

对这些观点必须要分清哪部分是事实,哪部分是观点。

在深入思考问题是一定要注意客观事实是最好的信息源。你的所有判断最好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大脑中研究出专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

很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更善于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进行常识性的判断,而不是用他们的人生经验来做判断。

你可以将风险最小化,在开始做事之前就彻底地调查事实。通过彻底调查事实将风险最小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掘新的可能性。

在调查和分析事实的过程中,常识性的作法有可能并不合理,必须能够发现被周围人视作风险的部分,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风险,当你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成功的可能性会更高。

一开始的时候,即便无法区分意见与事实,感觉不到明显的区别,也没有关系。一旦播下了分解思考的种子,接下来只需要静静灌溉。也许你会因为质疑为什么种子还没有发芽而停止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也许你希望尝试这样那样不同的方法,但是一旦中途放弃,试图养成区分意见与事实习惯的幼芽也许再无破土之日。

问题5:跟我有什么关系?

读完之后,反思一下文章跟你的关系,回答这四步就可以:

1. 你体悟到什么启发

2. 从这些启发,你接下来要去追查的是什么

3. 讲得出来什么地方看不明白

4. 讲得出来不同意作者哪些地方,并可以指出他讲得不足的有什么地方。

问题6:用图表来表示?

再一次通读笔记,你现在的目标应该是将尽可能多地将信息转化成符号或者图片。

最方便的方法就把文章或书籍做成思维导图或PPT,考虑应该如何用图表来说明这些信息。

问题7: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

现在你已经对文章的信息进行了处理,而且也开始理解这些信息,你需要一些技巧来帮助你,确保你能够记住文章所需要的信息。

问题8:怎样进行下一步行动或在哪个方面有用

当文章中的观点或建议,可以细化成具体的行动建议,把这些建议在这一步单独列出来,并且在印象笔记中添加一些提醒项,考虑具体的下一步行动和使用场景,在行动之后,考虑这些建议是否适合你自己,应该如何改变和完善。

问题9: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

当你阅读文章时,你应该看看新信息怎样才能够与你已经知道的知识结合起来——不是只关于这个话题,而是关于其他所有方面。

问题10:列出相关度最高的笔记

可以在印象笔记中手动增加几个相关链接,印象笔记的高级帐户会自动推荐相关度最高的几张文章。

最好的办法是花时间把相关度最高的几篇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整合或合并成一个系统性的观点。

说明:

问题的顺序并不是绝对的,不管阅读一本书还是一篇有价值的长篇文章,在回答在10个问题时会引发你的进一步思考,有时候你并不能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但重要的是你尝试回答的过程。

答案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解释去完善和修改答案。

再重复一下提一下知识管理的建议:

不把信息当作知识,不把收藏当作学习,不把阅读当作思考,不把储存当作掌握。 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本篇文章摘自公众号「warfalcon」

最后下面是我自己总结的思维导图

我是 @墨彬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你的问题其实还不是「内化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个更大的体系化问题。

KMCenter有一个高效学习方法的模型,第一位的问题是方向和目标,就是你的学习是否聚焦的问题。如果没有方向和目标,就会「接受著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但还是总觉得一无所获」,所以第一位的是这个问题;

第二个关于内化其实是既有知识跟新知识的关联,如果你没有一些领域的经典知识打底,看什么都好玩,都很难跟自己结合上。所以需要你在一个方向上先输入经典的、体系化的知识,有了这个再四处乱看。

第三个按照《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里面的方法,学习一定是包括干活解决问题,包括你自己记得深入思考滴,只看不干基本上没戏。只有你学了理论的东西,然后再去干活验证,干完活再去深入思考将个人的经验升级成知识的层次,才算学会了。这个时候也才能谈得上有价值的输出。

焦虑的背后其实是对没有目标和方向、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不自信,从你给的资料中感觉还是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成功的学会过一些东西,所以建议别乱看了,先把这块搞清楚吧。你可以看看我写的那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那里面有详细的介绍,KMCenter也有我们的讲座可以听。

Good luck。


猜。

无论看什么,只看一半,然后猜下文。

猜完再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