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句鸡汤:「 拥有自我,就是全面且诚实地拥抱自己的完整人格和全部生命」。是否「够职场」,就像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抬驴》寓意」灵魂3大问」:

1、作一件事能使每一个人都满意吗?答案应该是不能。

2、你做一件事可能采纳每一个认得意见吗?答案是"恐怕很难".如果强求自己采纳每个人的意见,就可能一事无成。

3、能够决定你个人行为,应该只有你自己.做任何事不能太在意外界的干扰。

我想,也只有很了解自我,并且接受自我和拥有自我的人,才能更好的看清未来要走的路,摸清自己要前进的方向吧!

1.拥有自我,从了解自我开始

前几天和培训班同学一起上课,从聊天中得知她已经在深圳开了一个与金融相关的公司,外表看上去年纪很小但是目光却很笃定。在课上我们聊到关于迷茫的问题,她回道 「我从没有过职业道路上的迷茫,我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于是我们就很诧异了,毕竟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的确很少。

她说 「我在参加高考之前我就做过测试,知道自己喜欢的什么,擅长什么。所以高考后选专业的时候,我很清楚知道我要选会计,因为我喜欢数字,喜欢计算。毕业后我也很清楚我自己要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以后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很明确也很笃定。」

遇上这种人,是不是觉得自己之前的路都是白走的?对的,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会比迷茫的人少走很多弯路,少掉很多坑。

可是我们也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像这位同学有这样的条件或者先见之明,家庭条件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就像我,本科、硕士选择「跨专业」、「跨校」,可是研究生毕业那阵子,依然迷茫,无助,找不到方向,摸不清未来,于是只能在毕业后的这几年里慢慢的摔倒了再爬起来,走错了一点一点的总结经验,然后一点一点的去试错和改进。才渐渐的更了解自己,也慢慢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

问下自己,你有多久没有和自己对话了?你了解你自己不?是否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未来的职业生涯该朝著那个方向发展?如果都是问号,那就开始和自己对话吧!

2.拥有自我,其次要接受自我

记得有次HR面试的时候问我 「在工作中,你觉得你是聪明类型的,还是努力类型的人?」 一听到这个问题,要是以前我肯定一脸懵逼,怎么可以问这种问题?分明就是一道送命题。

如果我回答说 「我是聪明型的」,那就会表明自己很轻佻和高傲,爱耍小聪明,无形中会让面试官觉得我在工作中懒散不专业,减分。

可是如果回答说「我是努力型的」,又会让面试官觉得自己很不自信,只是靠蛮力来工作,脑子不转弯,减分。其实这就是面试官挖的坑,无论你选择哪一个都不会是最好的答案。

但是我心里知道我既不完全属于聪明类型,当然也不能片面的说是努力类型。我清楚并接受自己并不是很聪明,但是我的确是个比较努力的人。我会从过往的经历中积累和总结经验,也许最开始会犯错,但是不会让自己在同一个地方再犯同一个错误。

于是我回答道 「我认为自己并不完全属于你说的聪明的或者是努力型的,我觉得我是积累型的。我会从自己过往的经历中学习积累,也会通过书籍,网路,或者身边人去积累经验来更新自己的思维,进而运用于执行中。」

表面上看只有两个选项,但实际上你不必按照面试官给你的套路出牌,他给挖的坑,你可以不跳。当然,只有你很了解自己,并且能够接受最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别人就会很难把你的思维带偏。

就像作家刘同说的:「什么是真正的成熟?那就是你不再让别人替你做决定,别人给的永远只能是参考性建议,而答案其实自己心里早就有了。」

3.拥有自我,最后要付诸实践

在《你好!面试官》节目中,生命汇公关副总裁陈默曾说话一句话「任何一个职场人必须要学会的两件事,一是有自己的思想,二就是有了思想以后的执行,两者缺一不可。思想上要言简意赅,执行上要雷厉风行。」

所谓思想,就是我们有对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职业定位,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怎么达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汇聚在一起发力。有了目标,之后就是要有效执行,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从而实现自己的职场价值。

他作为面试官在这期节目里的表现大家也有目共睹,智商情商都超高,对每一个面试者不仅能一针见血的直中要害,最让人欣赏的是他能够让听者很舒服的接受点评。几乎每一个看过这档节目的人都会从心底里欣赏他的超高情商和智商,但是这一切除了天份之外,我想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

陈默,98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

03年到08年在奥美国际从普通员工上升为公关副总裁,成为该跨国公司晋升最快的中国籍员工;

08-13年被挖为宝洁公关副总裁

13年离开宝洁成为了现在生命汇公关与传播的副总裁。

从他的职业生涯中可以看出很明显的三条主线,五年积累再向一个新环境前进。其实对于很多的职场人来说,并不是换的工作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说十年如一日在同一个公司就很好。经常换工作,学到知识和经验会很难积累起来,但如果一直待在同一个公司,思维就会很容易固化,很难注入新的知识,今后也会被淘汰。

能够在一个公司一呆就5年的职员确实是比较少。因为很多人很迷茫,总觉得手里的工作不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总是在远方,却很少有能够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这是人的本性,但如果能够反人性的去先从审视自己开始,面对的选择会明确很多。

在这么年轻的年纪可以有这么大的成绩,我想只有真正懂得自己需要什么的,心里有自己明确的定位的人才会在自己的职场道路上如此笃定。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哲学上的三个终极问题,但希望至少在职场上,我们都很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有专业,有热爱,且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有专业是对我们技能和闪光点的认可,有热爱是我们你人生富有激情的肯定,而明确的规划最能把我们的专业和热爱相吻合,成就一个最好的自己。

只有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闪光点是什么,热爱是什么,方向是什么,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效能。


回答这个问题前,有个疑问,你是在多大的年纪或者说参加工作多久听到有人这么评论你的呢,你又是在什么情形下被人这样评价的呢?

如果你是初入职场2年以内,有人这样评价你,完全不用在意,因为随著职场的阅历越丰富,你就慢慢趋于职业化,前提是你愿意在职场中学习成为职业人。

但是如果你已在职场7年以上,你还被人这样评价,那自己就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潜意识里不屑于职场上的卑躬屈膝、踩高就地、尔虞我诈的上位百相,抵触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职场高情商呢?如果不是潜意识里不想,那就是个性使然了。

不管怎么样,你能问这问题,就是希望自己变成职业化,对吧?如果想改变,那就简单了:

1.看。观察自己身边的、能接触到的,谁是职业化的,谁是有著职场高情商的,树立标杆和榜样。观察这个榜样平时工作上是怎么做事,怎么说话,怎么待人接物的,然后默默记下。

2.学。按照榜样的为人处世,分析一下人家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这么做时与TA对接的人是什么反应,碰到问题时,人家是怎么解决的。如果自己学习能力不行,那不是还有烂笔头呢吗?再不济,市面上教你职场行走的书籍也很多,如果你想,找个周末到书城逛逛,一定可以找到适合你的。

3.做。按照榜样的为人处世,按照书中所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模仿练习,人家怎么处事你就怎么处事,人家怎么说话,你碰到事或者碰到人的时候也这么说这么做,先从小事模仿起。百无一用是书生,别自己理论学了一套套,口诀背的满天分,就是在职场上不发挥哈。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和关注。


谢邀。

几个小建议;

1、如果知道谁评论的,而且这个人口碑不错,不是那种职场小人,不妨真心去讨教,看看自己在哪点不够职场,跟对方请教下建议,关键词是,真心真诚,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去指责;如果对方是职场小人,那就要不远不近,既不去讨好对方,也不要得罪对方,任对方如何评论,都要做好职责,最大程度保护好自己;

2 、尽管知道是谁评论的而不去讨教,或者不知道谁评论的,先自我反思一下,看看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真有不够职场的部分,或者有让人感觉不够职场的部分。如果有,努力改进;如果自觉没有,或者不确定,找信任的身边人好好聊聊;

3、如果自信自己没有不够职场的行为,或者经过跟信任的人沟通,确认没有不够职场的部分,那就该干啥干啥,不要管他人的评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在职场中就会职场,她们瞎讲,你不要信。


说到徐明朝,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很陌生。但是说到Yamy事件,大家肯定不陌生。而徐明朝便是这一事件的「主角」。其实说起徐明朝这个人,我个人还是很佩服的,毕竟能成为极创引力创始人兼CEO就说明这个人有著自己的实力。但是在Yamy事件中,我们对这个人又开始产生了鄙夷。到底是什么能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毫无顾忌的对Yamy进行议论和侮辱。这一切行为都有损徐明朝的个人名誉。而从中我们能反思一下,我们自身有没有在背后议论过他人?我们又应该如何在职场中做到不随便议论他人?

在职场中要做到不议论他人其实很简单,但是对一部分人来说又很难。因为我们无法合理的控制我们的脾气,那么总该找一个点来释放我们的脾气,因此议论他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身为职场之人,不随便议论他人是我们最本质的要求。所以每当我们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释放我们的情绪。或者是在回到家以后将自己的情绪分享给身边的人。毕竟每一个释放情绪的人都希望有一个忠实的听众跟著自己一起开心或是气愤。同时当我们想议论他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对方的优点,想想对方为自己或者为自己的公司付出了什么。这些都能有效的控制和平息我们的气愤。

但是在职场当中,我们无论自己是有多气愤都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毕竟职场也是公共场合,在公共场合就得有公共场合的规矩。同时我们不能以上位者的姿态去评价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以及能力。评价他人就是不尊重他人,也是不尊重自己。

所以要想在职场中做到不议论他人,我们可以想想他人的付出,想想他人的努力。同时思考一下议论他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