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高等动物,不同的人在基本能力方面都相差无几,在意识形态上天差地别,而差异中的共性在于,我们情感方面具有巨大的极端性。我们表达厌恶和憎恨时恨不得无所不用其极,但在表达爱慕和欣赏时,却往往十分拘谨和笨拙。为什么?


爱是克制,愤怒是宣泄;爱是保护,愤怒是攻击。

愤怒是指向分离的,往往是被激惹时产生的情绪,是带有攻击性的。当你攻击时,当然要用尽自己所有的能量去打倒对方。

表达厌恶和愤恨时,我们不必在乎对方想法,甚至巴不得对方知道我们有多讨厌他,他是一个多么讨人厌的人。

用一句不合适的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爱却是指向亲密的,是想要与对方分享生活的情绪,我们有著很多期待,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而我们表达爱的时候,就把自己最柔软的地方给出去,甚至给了对方伤害自己的权力。

所以,拘谨笨拙的原因是在乎,你有所期待,有所顾忌。

爱一个人,你想保护他不受这个世界的伤害;厌恶一个人,你想集结所有火力向他攻击。


你最近有拆开价值不菲的快递,把新宝贝拿在手上吗?

拿到一件昂贵的新宝贝时,有没有体验过那时的小心翼翼、甚至手微微颤抖、心感觉到压抑 有压力,拿在手上都不自在、不知所措呢?

很可能这件宝贝就是一台新手机、一台新ipad 新MacBook 或者是刚刚追到的女朋友、刚刚出生 第一次抱在怀中的儿女。

问题的答案如此简单:贪总是伴随著忧。

得到 并不如同人们想像得那么容易、期待的那样美好、幻想得那么完美、错以为的不变恒久。

新到手的手机会让人喜欢到担忧;

新追到的对象会让人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不该公布,自己的不善、不美也要小心地覆藏,甚至不知道如何能放松下来,在忧受里寻求一些享受;

新出生的孩子就更加可怕——在你还没有机会喘息时,就要承受心里和身体上双重的压力——心的忧与身的苦。

世间的得失总是伴随著烦恼、牵动著贪与忧,智者能够了解到其中的过患,而追求出离,去到拔除渴爱、熄灭忧愁。

朋友们,如果这是做不到的,我不会这样说;如果这是没有利益的,我不会来到林野,舍弃种种欲乐的享受。

年轻貌美的对象、精致优良的设备、美味足量的食物、宽阔舒适的家宅、富于慈爱的家人、能够同劳同乐的朋友……

谁不喜欢、不渴望、不贪求呢?

然而没有见到其过患的人,总是在追逐时、得到时、享用时看不到其中的危险、忧愁

——错以为美貌的人不会老、死;

错以为幼小的孩子会一直如自己所愿,甚至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

错以为手机、iPad、游戏机、车子、房子换了一个又一个就能带来快乐,满足对体验和对色的贪求;

错以为对食物和性带来的快乐的依赖能止息自己心情的不快,也错以为由此带来的心理和健康上的损失自己能够承受;

错以为家人、朋友,在这个困顿、被欲望驱使的时代能够保持慈心、自己快乐 也带给他人快乐;

错以为自己不会老、不会死、不会病、不会受到贪婪 邪见 傲慢 忧愁 忿怒 嫉妒与悭吝的折磨。

朋友们,然而 这个世间存在一个出口。这个无尽的贪伴随著忧的轮回、一次又一次的追逐 变坏 失去 再生的循环 确实存在一个解脱的可能。

那就是佛陀教导的。想要见到法,见到解脱的出口,却无比的简单

——如实地知道,如此出生的,必然会死;一切由条件而生的,都会灭。

不恒常的东西,不值得依赖;即使有乐但终究是苦;实在找不到一个我在其中。

此即是无我。是一切行的止息,是一切贪与忧的尽,是一切生灭轮回的解脱。


谢邀。

问题好棒,我很喜欢这个问题!

表达憎恨的时候很畅快淋漓,表达爱却拘谨笨拙,原因是什么?

我的答案恐怕没有人告诉过你。

因为表达憎恨是本能,而爱需要学习。

从进化学角度来看,陌生异族进入我们领地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做三个举动——打、逃、呆。

这三个是我们本能的应急反应,愤怒开打,恐惧就逃,惊吓就呆,这是潜意识的。

而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就在于我们从本能到反应之间,其实还有一个缓冲地带,爱就藏匿其中。

这个缓冲地带是我们有意识的控制。

所以我们要做刻意练习感受爱,再练习如何表达爱,最后你才学会表达爱。

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以及我们的传统里面,我们总是被教育你要喜怒不形于色,你要克制你的情绪。

所以我们更容易感受憎恨,而没有怎么感受过爱,那谈何表达爱?

为什么很多人说我很难直接跟爸妈说我爱你?

因为我们总想跳过感受爱这一步,那样你说出来的爸妈我爱你是很别扭的,你都不知道那种感觉,而且你也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你爱他们的方式。

就好像你没吃过苹果,却形容苹果你真好吃的那种拘谨和笨拙。

朋友,先学会感受爱。

我在知乎很多答案在写感受爱,以及表达爱,你都可以看看。

谢谢你的阅读和点赞。


至于你关心的,什么是真爱?

我想这个下面我呕心沥血写的三千字答案会给你启发(有王菲的故事)?

男人真正爱一个女人是什么样子的?(无数男人点赞的答案)


谢邀,这要从我们生物的本性和文化底层逻辑说起。

不管是何种生物,天性都是趋利避害的。

当危险来临,大脑会告诉你,快跑,危险!于是你撒腿就跑。

当别的种族侵犯你的领地时,大脑会告诉你,干他丫的,于是你拿起武器开始战斗。

当有人抢你的食物和配偶时,大脑会告诉你,卧槽!干他!!!于是你变得愤怒而有攻击性。

所以当你的利益和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这种愤怒会刺激你的肾上腺素分泌,你会变得亢奋,激动,血流加速。

你说委婉点?你委婉点试试?

要求我们对愤怒憎恨进行控制,其实是违反天性的,但是对一个社会集体的稳定却有著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克己忍耐,要有礼貌,不要打架斗殴。

再来说表达爱和感情,其实这是有文化差异的,并不都是很委婉的。

具体说来,西方更加直接一点,比如说 ,他们会经常把「I love you」挂在嘴上,会直接亲你的脸,会拥抱。

但是东方就更加委婉一点,比如你喜欢一个女生,你可不敢直接说「我爱你」,你会说「今晚的月色好美」,你在意一个人,很少会直接告诉他,我很关心你,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做一些事情表现你的关心。

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两种文明的不同根源衍生出的不同表达方式。

西方是商业文明,他们喜欢开著船到处倒卖东西赚钱,一谈到生意,必然要讲效率,时间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大家喜欢直入主题,这点在西方的语言里也有体现。

而东方是农耕文明,我们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总喜欢种点什么,包括现在,很多人虽然搬去了城市,但这种对土地的眷恋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基因中了,很多人喜欢在阳台上摆上几个花盆,种花或者种点小葱蒜苗。农耕文明让我们有大量的时间,所以很多时候只要不赶时间,说话就喜欢拐著弯说。养成这个习惯之后,对爱和感情的表达,就更要拐著弯说。

这是从文化底层逻辑来说的,还有一种情况,不管中西方都会很委婉地表达,那就是对待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或人的时候,我们会格外小心,其实也是担心自己的唐突会损害眼前的美好。

以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点,即表达爱的时候会很拘谨和笨拙这一行为本身是反「生物性的」

何为「生物性」?生物性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饮食、运动、休息、睡眠、配偶、后嗣等的需要,即求偶和子嗣的需求是我们作为生物的一种本性。

我们都知道在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大型陨石撞击到了地球造成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便宣告结束,原始哺乳动物则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才有了如今的物种繁荣。

而在5000多万年前,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又分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狭鼻次目)中又产生了猿。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又出现了两种过渡时期的猿,一种是腊玛古猿,另一种则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人科动物的一个已灭绝的属。被认为是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阶段,是距今200万年前的人类。)

而在约150万到250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时间转眼又到了约20万年前,这个时候终于出现了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语言和使用更精致的工具的直立人,甚至直立人开始尝试走出非洲来到现代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即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在约30万年前演化为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又随著在认知革命后的第三波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出现而在同一时间迅速灭绝,也就是现在正在看这个回答的诸位的祖先。

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要先谈人类的起源,实际上是因为正是随著人类的进化,我们的「求偶」行为实际上是越来越复杂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3300万年前,正在看这篇回答的你变成了一个在非洲雨林中穿梭嘶吼的古猿,狗搂著身子准备吃蚂蚁的你,突然看到了你魂牵梦绕的「女神」,一只正抓著虱子的女猿,你看著她愣了神,接著你使出了你祖传的求偶动作:给她抓虱子!

是的,爱情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你只需要帮她抓虱子,然后把虱子吃掉甚至还能解决掉一顿晚餐,岂不美哉,有时为了和其他同性竞争,你甚至要为了这些虱子和其他雄性打一架,来获得为心爱的她抓虱子的机会,当然这都是心甘情愿,主动到不能再主动的行为。

这虱子一抓就抓了3000万年,爱情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琢磨不定,从前你为她抓虱子就能赢得她的芳心,而在如今这个世道全变了,你站在(此时你已经学会了直立行走)你搭的叶子帐篷前,手上拿著你刚打磨好的石斧,想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而这个姑娘则被眼前那个更强壮的,总会给她带来丰盛的食物的猿人吸引,两个人甚至还能通过简单的语言交流,从那天起你便发誓要成为部落中最强的猿人。

(发誓成为全部落最会打猎的猿)

时间转眼又到了20万年前,你发现你变强了,你开始学会用智商碾压其他物种了,可你还是很难逃脱想要有心爱的姑娘就要成为全村最会打猎的崽,有肉就有姑娘,甚至还能有很多姑娘,甚至成为领袖,走向人生巅峰,带领部族吃到最肥的猛犸象。

你开始想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你也想有心爱的姑娘,你也想跟她说延绵不绝的情话,这一思索又思索了19.5万年,终于到了河姆渡时代,你再也不用开局一根矛,装备全靠打的生活了。

因为你学会了本次更新最重要的操作:种地,开局一把种,装备全靠种,你开始种植水稻,开始用木头修建自己的房子,爱情变得复杂可又变得简单了,更多的土地,更好的木屋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结婚两大件,她不再让你用一只剑齿虎来证明你爱她,她只需要你成为全村最会种地的崽。

随著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宗教、道德便出现了,相对于「生物性」的「神性」也就出现了。

你再也不能靠抓虱子、打猎、种地来简单粗暴地表达自己的爱意了,表达爱意也渐渐显得笨拙和拘谨,而造成这种原因的实际上来源于自己从幼年时期便产生的道德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有著密切联系,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同样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且不同阶段儿童道德情感发展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皮亚杰认为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行为的内在激发力量,影响著儿童道德认知的选择,同时也是儿童形成道德信念,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必要条件。

在大部分人的人生经验中,幼年时代都在父母一定程度的教育下生火,在兄弟姐妹与童年玩伴的嬉闹中长大,而正是这种环境的不同造成每个个体自身对待亲情、爱情的观念有所区别。

在12年张雪峰硕士的论文《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编制及爱情特点分析》一文中所做的调查中发现:情感、奉献、矛盾、理智、幻想、浪漫和激情分量表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情感和激情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矛盾分量表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理智分量表在出生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感、奉 献和浪漫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有恋爱经历和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情感、矛盾、浪

漫和激情分量表的得分差异显著。

该研究结论:

(1)中国大学生爱情观量表包含40个题项,由情感、奉献、矛盾、游戏、理智、幻想、 浪漫、现实和激情九个因子组成。

(2)通过数据分析,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研究大学生爱情心理的 有效工具。

(3)大学生爱情观在人口学变数上和恋爱经历上存在差异。具体来讲,情感、奉献、矛 盾、理智、幻想、浪漫和激情分量表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情感和激情存在显著的年级 差异。矛盾分量表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表现为理科生比文科生对爱情的态度更加犹豫和 矛盾。理智分量表在出生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城市大学生比乡镇大学生择偶时更看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感、奉献和浪漫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显 著,有恋爱经历和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情感、矛盾、浪漫和激情分量表的得分差异显著,即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更加注重情感、浪漫和激情,而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处理爱情关系时更加容易犹豫不决。

即在表达爱意这件事情上,主要取决于每个个体的成长、经历环境所共同影响的,本文目的即为从根本上解释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上。

引用:

《试论皮亚杰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与道德教育》作者:赵鑫 刊名:科教导刊(中旬刊)《对人类进化全过程的思索》作者:吴汝康 刊名:人类学学报《道德感知与评价中的信息嬗变和道德焦虑》作者:郁乐 刊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编制及爱情特点分析》作者:张雪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