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在关注减负问题,通常来说,身边的家长和老师对减负都抱负面的态度。

但其实,教育部推行的减负政策,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 Group Polarization,意思是当群体讨论某件事情的时候,容易产生意见的两极化分布。所以我们要适当反思,要不然很容易被舆论牵著鼻子走。

关于减负和竞争

在很多相关讨论里,很多人都有同一个默认的逻辑:减负一定会减掉孩子的竞争力。

其实减负不等于降低竞争力。相反,如果在学校里高调提倡对学术的竞争,可能使原本成绩较差的同学失去学习动机,而失去学习动机对学生影响深远。

我在之前的一个回答里也曾提到过,在香港某重点中学里我曾经遇到的一个学生,他初一留级,没有一科是及格的,当时正在重读初一。他父母和老师怀疑他可能有学习障碍,来找心理学家做智力评估【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香港版)】。

结果让大家都大跌眼镜,这孩子天赋异秉,智商超过130(人群中的前2%),在香港是资优儿童。然而当学生失去学习动机的时候,他的优势完全无法在学业上展现出来。幸亏他只是初一,可以赶得上来。

这个孩子让我反思了很久——在应试系统下,很多像这样的孩子,可能就一直埋没下去了。

同样,为了名次而竞争对学习,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

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林瑞芳教授早在 2004 年就通过实验验证了竞争对学习动力的负面影响(Lam et al., 2004) 。

实验将学生分为两组学习一个新技能,和不需要竞争的同学相比,被要求和同学竞争的小组倾向选择容易的任务(因为怕输)且在失败后对自我评价更差。

被要求竞争的学生,他们的目标通常会变成和同辈比较输和赢 (performance goal),而不被要求与他人竞争的同学的目标通常会是让自己学到新的知识和让自己进步 (learning goal)。

再来看看教育部的十项禁令:

...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

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教育行政部门也不得对学校中高考情况进行排名,以及向学校提供非本校的中高考成绩数据...

这些确实是减少为名次而竞争的做法,进而降低学生不必要的竞争压力。当孩子能够在一个相对合作而非只为名次竞争的环境下,其实更有利于他们内在学习动力的发展。

关于教育机会均等

中国教育的另一大特点,除了学生学业压力大,就是地方差异大。就算是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2012 年,上海曾在著名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测试中蝉联世界第一,而早在 2009 年夺冠的是欧,OECD 就拍过一个简短的纪录片(暂时没有找到国内的资源),将上海的基础教育的成果归功于成功的教育改革。

而这所谓的教育改革就是「减低城乡、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教育水平差距」。

简单来说就是让好的学校带动较差的学校,动用重点学校教师资源,特别是优秀退休教师的力量,去教学水平较低的学校进行听课、指导,把教学的重点做成 PPT,给教学经验相对较少的老师上课的时候直接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中提到的各种关于「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缓解择校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这样的做法其实会将重点高中的拔尖收生弱化,从而使得不同中学的生源平均化

实行学区制管理的地方,要合理划分学区范围,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学区,确保各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大致均衡。要结合实际,采取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其实就是政府希望将好的学校分布在一个城市的每个不同的学区,再继续通过强校帮助弱校的形式,提高各个学区的平均水平。

教育部在减少基础教育差异上确实是下了不少决心了,不久前又推出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 ,希望能够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和教育差异。


基础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应该只是培养拔尖人才,而是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教育水平。管理一个庞大的且地方差异甚大的教育体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政策太一刀切就可能在一个地区水土不服,但如果政策不够清晰,便会成为很多人钻政策空子发财的的途径。就比如取消各种特长生,会可惜了通过特长改变命运的孩子,但也会少更多特长招生的暗箱操作。

相比多几个奥林匹克数学冠军,或是各高校抢著要些状元,如果我们国家的孩子,能够不管出生在哪个地方、不论出生于怎样的家庭中,都可以受到应有的教育、各展所长,那显然是我们更希望见到的。

但是,即使政策意图是好的,政府要改革教育和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决心和诚意还得从财政教育资金投入占GDP比例来看。

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在 2016 年达到了4.22%,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 2012 年以前,全国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还不到 4%——和 OECD 成员国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5.2%)还差整整一个多百分点,任重道远。

2013年,OECD成员国教育经费占GDP平均值5.2%。

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何更好的推进融合教育,如何在学校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如何推进学校的精神健康教育?

如何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开始,贯穿高等教育,展开职业生涯规划?

更重要的是,如何保障政策被正确和合适地执行?

所谓祛邪扶正,教育部除了告诉学校、家长不应该做什么的同时,更应该向大众宣传应该怎样才能把孩子的教育做得更好,才能真正减少父母的教育焦虑。

References:

Lam, S. F., Yim, P. S., Law, J. S., Cheung, R. W. (2004).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hinese classro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2), 281-296.


本回答由真知拙见嘉宾 @Melo 撰写

这里是我们的自留地——「真知拙见KnowledgeHot」,30+ 位嘉宾欢迎你的道来,更期待你向我们抛出更多的「为什么」。

每日点滴拙见,汇聚真知海洋。

发布于 2020-01-23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老钱老钱

现在的减负,在提高教学方法上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减少学习的内容,又什么都不舍得放弃,还坚持文理不分科,最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逃不过高考的竞争。这样的减负必然进入一个怪圈,越减负学生的负担越重,减「」负」真的变成了加「正」。


现在的减负,在提高教学方法上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减少学习的内容,又什么都不舍得放弃,还坚持文理不分科,最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逃不过高考的竞争。这样的减负必然进入一个怪圈,越减负学生的负担越重,减「」负」真的变成了加「正」。


在网上看到相关的这样一个评论,我非常赞同:

所谓快乐的欧洲基础教育就是阶级固化,老鼠的儿子别学别的只学打洞。德国不花钱的公立机构基本小学初期就是认红绿灯,玩沙子,煮咖啡,问路,报警,买菜做饭看医生无作业。而于此同等的私立小学上课两语种,作业大量,赛马,棋牌,初级珠宝鉴定。大把的金钱辅助培养,到了高中,普通人家孩子打工赚学费家长不管,考上大学政府补贴+贷款,考不上小时候学的煮咖啡,堆沙子,手工课好机遇的进工厂考技能等级做工,再懒散一点就打工一辈子,不是大多数德国人不买房,是买不起,反正福利好,起条幅游行打打难民抢回点福利资源就好。只有资本家代代以信托方式代代相传。还是国内应试基础教育好,至少在儿童时代体现公平竞争,基础牢固。不光中小学继续如此,更应该给大学增负,真正的延伸教育其实在大学,不是高考就结束了奋斗,而是大学毕业真正拿到学位才是状元。


水管子问题。无论减负不减负,好的社会资源,岗位就那么少。一些天朝的主要部门,实权部门,油水部门,已经成为世袭制,跟你的学历能力毫无关系。而普通人,能争取的岗位已经很少了。经商无本,入仕无门,种田无田。工薪阶级没有后路只能与千千万万的人海中挣扎一条活路。

我们拼的不是孩子,而是希望他们将来至少在搬砖之外还能有些许的选择,在高高的房价面前,还能有成为房奴的资格。我们卑微前行,却要更加挣扎与生活。我们头上无片瓦,脚下无片土。我们能够给孩子什么?除了无论多苦难都要活下去的勇气,还有就是学习,来挣扎一份出路。

天朝的教育从来不是教育,而是遴选符合标准的干活人。


没有拔根。

我们用问答的方式来寻找答案

Q1:为什么学生压力过大?

A1:因为学生想要获得好成绩。

Q2:为什么学生想要获得好成绩?

A2:因为学生想要进入好大学。

Q3:为什么学生想要进入好大学?

A3:因为大公司只招好大学。

Q4:为什么大公司只招好大学?

A4:因为只用好大学的学生也够他们用了。

Q5:为什么只用好大学的学生也够了?

A5:因为我们建了太多的大学,陷入了一个中等高校数量陷阱之中(大家不用百度谷歌必应维基大数字去查了,这是我自己定义的概念,欢迎提出改进意见)

要改,很简单,建或减,或者用法律卡第四个问题,现在教育减负还只是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卡第四第五个问题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于竞争压力的减小,我只能说,薪酬差异还在那,自信的孩子依旧会拼搏。

A:你行你上啊!

我:意见在这拿走不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