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病毒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小~

就好像,咱们在楼上,你能看见下面的汽车,那你能看见地上的蚂蚁吗?

——不能

所以啊,它非常非常非常小,比蚂蚁还小好多好多,那我们就看不见了。

——「那妈妈,如果我离得很近很近,是不是就能看见了呢?」

那你试试看,如果你离得非常近,能看到手上的病毒吗?

——「不能!」

你觉得为什么看不到呢?

——「我手都贴到眼睛上了也看不到!」

那你觉得手贴到眼睛上,这个够近了吗?

——够近了!

其实还不够哦!你的手和眼睛,中间总得有个缝缝吧,我们就当它是……差不多1毫米吧!

那么病毒有多大呢?来我们一起查一下,(掏出手机搜索「病毒 大小」),你看:

最小的病毒可以在20纳米,最大的病毒也就在500纳米左右

……

也就是最小的病毒为百万分之二厘米,相当于,一颗花生米是病毒的1000万倍大小。[1]

哇~~

花生米有点大,我们看看刚才咱们说你的手和眼睛1毫米,是他的多少倍啊。我算算,1个毫米是10的6次方纳米,也就是100万倍,那么100个纳米,1毫米就是它的1万倍,500个纳米,差不多是它的两千倍。(↑这段儿自己念叨,并不对孩子说。我就是倒腾不明白,自己需要从这儿开始,但是凡是这样的场景,不管他能不能听懂,我都会把我脑子里想的过程念叨一下,让他能听到)所以我们的缝缝,是病毒的至少两千倍那么远。

哇~~~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emm……你看啊,小蚂蚁差不多有1厘米?对吧,那如果我们有两千个1厘米,那有多少呢?(用笔写2000厘米)我们以前说过,100个厘米有1米(在2000厘米下面写100厘米=1米)

那么2000个厘米,有多少米?

——(算一会儿)20米!对啊,20米,那么一层楼有3米,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在7楼,往下看。能看到一只小蚂蚁吗?——不能那所以啊,你觉得你的手离得很近了,只有一毫米。但是对这么这么小的病毒来说,它就相当于从7楼看一个小蚂蚁。那能看见吗?——看不见(说明: 米、厘米,在很久以前谈论身高的时候就给他说过。后来我们也用尺子量过各种东西,所以他很早就会。 100厘米=1米,200厘米就等于2米,1000厘米就等于10米,划掉两个0就可以,他之前自己发现过)

我还预备了,如果他接著问贴得更近,我就讨论:你贴那么近,眼睛能看见什么?一片黑对吧,那没有光啊!没有光怎么看见东西呢,你想想看晚上关灯之后是不是也看不见?所以我们得用不能遮住光的办法来看!接著往显微镜上头引,它刚好有个小灯,能跟光这个事儿承接上(计划通)

=======

在这里使用到的技巧或思路:

①尽量使用孩子平时经历过的事情,来做类比和解释。比如我娃天天在楼上通过窗户数楼下的汽车,所以我用了最开始的说法。

②数量级估算。

我们会习惯于从各种生活中能遇到的场景,去反复做类似的估算。不要说孩子了,很多大人对于大数都是没有概念的,10倍是多少大家都有感觉,1000倍、10000倍是多少,往往是缺乏直观感受的。所以很多网路小说呀漫画呀,都有战力爆炸的现象。就是动不动搞出很大很大的数来。而这种只能堆砌数字的描写,是非常空洞的。所以我希望能从小抓住一切机会,去帮孩子建立对于稍微大一点的数的感觉。

③「有些数据不需要记住,在需要的时候能搜索出来就可以了」。

这也是我刻意去给孩子展现的一点。

包括如何搜索、怎样打开搜索网站、怎样输入关键词、怎样在结果中选择可信的一个……我都会当著孩子来做,让他有充分的机会观摩。

因为我相信,「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在他们长大的年代,会比我们这个年代更为重要。知识是学不完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利用好电脑和网路这样的第二大脑。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知识、知道怎样找到这样的知识。而不是试图记住所有的知识。

④简单的单位换算之类的,生活里能用得到的数学知识,我会零零碎碎地就教掉。很多时候,当我们只处理一个单独的小点,孩子是能够很快学会的。只要别没事儿扩大化问他更复杂的题型就好。

一旦学过,之后其他能用到的时候,就会顺手拿出来复习一下。都是很日常的操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数学能力就会一点一滴地增长。

⑤到这个数量级,我怀疑眼睛的成像结构不支持这么小的成像。但是我的生物知识储备不足,而且也不知道有没有现成的科普谈论这个问题。要谈成像原理,涉及到的前序知识也可能更多。

所以我不会=w=。期待在这个问题下看到更专业的回答,让我长长见识。

参考

  1. ^https://m.baidu.com/bh/m/detail/qr_11212312758376602251


  • 你先给小朋友看看放大镜,然后用放大镜看叶片纹理,看蚂蚁。
  • 这个时候他就知道了很多东西要放大才能看见。
  • 之后有机会再带他看显微镜,实在不行就给他看网上显微镜下面的图片,然后他就知道了原来有细胞,比细胞更小的有细菌,有病毒。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小孩的直观感受,而不是只是一味给他讲解,这样培养出来的科学素养会影响小孩的一生,启发他不断去观察世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好巧,前段时间在给孩子看细菌、病毒的科普视频,看完之后孩子就知道了,三岁多。


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爸爸,看到这个问题,就随口问了闺女「什么是病毒?」!

闺女的答案是:看不见的细小颗粒


个人认为闺女的描述应该算是比较准确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刻意教小孩什么是病毒,也没有解释为什么病毒看不见?

唯一的原因可能是给她读「神奇校车」和「我们的身体」这几套系列读本!

正版神奇校车全套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儿童科普大百科京东¥ 139.00去购买?

可爱的身体(爱心树童书)京东¥ 162.70去购买?

还用解释吗?再多的解释都敌不过陪她读两本书来的快!

神奇校车里《战胜病菌》中就有病菌的图片和生病过程病菌的描述,可爱的身体里《血液兄弟好样的》也有病菌的图片及白血球消灭细菌的描述。

再加上日常有引导孩子「大」和「小」进行类比,比如不同大小的树叶、水果等等。

估计根本不用挠头想解释!直接就告诉她病菌足够小所以看不见


因为病毒特别狡猾,它生怕被人发现,所以它把自己的身体变得特别特别特别小。因为一旦人们发现病毒,就会想方设法的除掉它,从而保护我们的身体。所以啊,病毒只有变小了才能隐身不被发现。但小朋友也不要害怕,我们现在有一种特别厉害的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病毒,然后再消灭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