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家中小孩8岁,希望能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和行动,提高学习效率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形成一种能力,就是「内驱力」。

列举两个我们经常在陪伴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情况:

孩子天天不配合,比如每写五分钟就要上个厕所,要个水果,喝杯水,各种借口都要找一遍;

又或者:

即便孩子坐在桌前,也非常不专心,这个题目看错了,那个字写歪了,姿势不正确,笔画又很慢等,真的是在旁边陪著都成了一个「煎熬」。

其实这两件事情反映出来的共性就是孩子的内驱力不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若是孩子的背后有内驱力在支撑著,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孩子自动波一样,主动地学习、做作业、应对挑战,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

内驱力就像一颗种子,萌发于孩子的内心,但非常依赖环境和水土,对于我们父母来说,就需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培育这份能力。

而在培养孩子内驱力这件事情上,你可以尝试用这些方法:

1.孩子需要有感受「好奇心涡轮」的机会

「孩子,你在想什么?」

好奇心涡轮的定义,是我在德国一本专著《FOCUS》(专注力)上学到的。我很赞同的一点是,好奇心虽然是对孩子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孩子学习乐趣的基础,但是只有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孩子才能最终形成涡轮连接感,把学习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里反映的是孩子有没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的扩展思维,生活中有没有机会,让他更多地去探究和讨论思维。

一些小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比如思维导图等。你会发现,其实每一次的学习、活动,都可以成为孩子探究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

△ Joshua 很喜欢思维导图,帮助自己开拓脑子里想到的东西

2. 孩子需要体验兴趣变成落地项目的机会

「孩子,我们一起试一试?」

如果孩子的求知欲只停留在表层信息,那孩子的热情很快就会被动消退,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可以巧妙利用一些方法,激发孩子的执行力,让孩子把热情持续下去。

比如在孩子的宇宙启蒙层面,我曾经自制过星空灯,也和孩子一起深度解读绘本,围绕一个宇宙的兴趣,我们甚至可以画上三个月来集中做项目,从头脑风暴行星的居住环境,到演绎行星的儿歌等,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延续热情和执行力的「项目执行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3.孩子要感受我们身体力行的内驱力契机

「孩子,我也在学习,我们一起学习吧」

孩子第一个模仿对象是我们,所以他理解一件事情最初的价值观、和方向标来自于我们。如果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形象,是自律、自控并且能够有良性的学习动力的人,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想要效仿的那份热忱自然是更高的。

其实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够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也让孩子明白我们是有持续在学习和进步的。之前Eric专注力并不够,所以每次坚持的时间都不长,于是我们就约定了周末大家都有各自的「学习」时间,一起像上课一样,排排坐,各自读书、学习,相互交流故事,这些都是最简单、但是又可行的「示范方法」。

当然,在运用这些方法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为什么孩子的内驱力不强,只有知道了原因,才会在培养孩子内驱力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为什么我们会把孩子的内驱力摧毁掉?

内驱力不足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呢?最简单的,就是在学习和生活作息上显得非常被动。在孩子的眼中,学习是一个过载的压力,是一个被动的、必须得去做的事情。

如果成绩并不理想的话,会自尊心受损、在周围人的眼光和压力下,很难找到走下去的勇气。

回归到导致这个局面出现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不仅没有做到前面的三点,还走向了另外一个对立方向,就是「控制感」。

很多时候,往往因为太著急,让孩子内驱力「水土不服」了,可以看看平时有没有不自觉地做过下面这三点:

1.孩子感觉自己被控制

「我强你弱,你当然得听我的」

生活里,我们不自觉地以为爸爸妈妈是孩子规划的主导者,辅食吃饭靠的是多哄、多喂;穿衣打扮、睡觉作息也是我们说了算,甚至由我们为孩子精挑细选兴趣班,孩子只要出席就好……

虽然这些都是生活里的琐碎的事务,算不上什么大事情,但当它们累积在一起时,就成了孩子世界的全部形态:控制。

2.孩子始终感觉父母很「焦虑」

「我天天都在为你操心,你怎么就是长不大」

其实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意识到,父母所担心的东西,往往和孩子所担心的东西,不一致。

比如我们认为孩子应该为「迟到早退」等负起责任,但是孩子可能更看重「早上起床的体验舒不舒服」,而这种差异,是由孩子的认知程度决定的。

我们的焦虑对孩子来说其实成了一份很大的压力。就好像一直不停地提醒孩子,你做了错事,哪怕这个错事孩子也不知道是什么。

3.孩子感觉父母「言行不一」

「大人是大人,你才是小孩子,哪能一样」

这个现象很常见,比如我们会认为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但是孩子又很少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在学习和阅读,更多时候就是拿著手机坐在旁边「督促」自己。

而,人在心不在的那份缺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很鲜明的排斥感:原来我做什么事情,对父母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原来父母所说的道理,只是针对我适用。

这种违和感,也会加大了孩子内心的不适。

我们如何改善,从何开始改善?

其实很多时候教养中的看似表面的问题,背后的原因往往错综复杂。但不管孩子是多少岁,实际上,你何时意识到这些方法,开始做起来都不会晚。

1.陪伴孩子一起去经历」重复的练习」

「孩子,学习的确是一件苦事」

在Joshua学钢琴前,我和他认真地讨论过一件事情:「学琴很开心,但是有件事情我必须要告诉你,学琴其实很苦,他需要你每天都得坚持练习,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保持上课的频率,才能学好琴。」

Joshua第一次听到这段话,根本没有概念,我就真的带他去体验什么叫做「重复的练习」。

我给了Joshua一本练习册,我和他说,「重复的练习」的感觉就是,「你觉得你总是在做类似的题,重复一样的做法,但是每个题之前的难度不一样,你可能前面没遇到问题,后面又遇到问题了。」

在孩子找到对的兴趣之前,会有很多错误的尝试很正常,但是让孩子明白,学习一定是一个苦差事,需要韧性和重复,这对于彼此都是很好的心态的调整。

后来Joshua也把编琴谱作为自己的兴趣之一

2.和孩子一起拆解问题,把目标小模块化

「孩子,我们一起想办法」

简单来说,这一步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孩子进行问题拆解。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具体遇到了什么问题,明确问题核心 ,把遇到的困难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再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的目标,重新练习。

在练习中,我们可以给到孩子积极具体的反馈,让孩子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更具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同时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小技能的提升的成就感,通过鼓励孩子积累量,从而影响目标的质变。

这也是挫折教育的核心: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情感上支持孩子;愿意和孩子一起面对挑战和困难,并且做出行动的过程。

END

我是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码字不易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可以关注我

也可以点个赞哦


我来当一次知识的搬运工,因为,这值得搬运!

以下内容摘录自香港卫生署官网家庭健康服务临床心理学家的文章:

小孩本来就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但很多时候,学校和家人对他们的期望过高,例如给他们过多的练习,或学习一些他们没有兴趣的活动,小孩自然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容易引起亲子冲突。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建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需要家人的关心和支持,爸爸妈妈可以多些投入跟孩子沟通,从而了解他们的需要,令孩子有稳定的情绪,愿意去学习。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学习方式,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独特性和学习方式,因应他的特性而作出合理的期望。

例如,有些孩子在做功课的时候不够专注力,爸爸妈妈可以跟他们细分做功课的步骤,帮助他们较容易地达到目标。

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爸爸妈妈便要从小跟他们订立有规律的日常作息时间。

每天尽量安排时间跟孩子一起看书,例如在晚上跟孩子说故事,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培养阅读的兴趣。多参与孩子的游戏或活动,尽量让他们做主导,避免直接指导他;还可以多跟他们讨论,运用问题诱导他们自己解答,以启发思维,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发掘兴趣和发挥创意,尽量给他们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孩子便会更乐于学习。

适当的赞赏可以推动孩子积极学习。

称赞的时候要有技巧,例如,孩子完成作业,爸爸妈妈可以赞赏孩子付出的努力:「你很用心写字呀!」「这个字真不容易写,但你也能写,很努力啊!」,而不只是称赞成果:「今次你的作业一定拿到100分!」,免得他拿不到100分时便失却写字的动机。

电子屏幕产品能提供极速的信息,并备有多姿多采的画面和声效,可以吸引儿童学习。但爸爸妈妈要确保小孩适当地使用科技产品,例如计算机、电视、手提电话和平板计算机,同时要有成人在旁指导他。二岁至六岁的小孩每天的累积荧幕时间不可超过两小时,还要确保他们不会有过多的静态活动。多些安排体能活动和户外活动,一方面让孩子有均衡的发展,也可以扩阔他们的学习空间。

如果要小孩做到以上各点,培养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记住良好的亲子沟通至为重要,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有好的学习榜样,这样小孩便会有好的学习成果!

原文链接:https://www.fhs.gov.hk/sc_chi/parenting_corner/expert_tips/child_study.html


自主学习是孩子内驱力的一种体现。

(网图侵删)

虽然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儿,但并不是说,家长就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设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加强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且还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力,不断激发孩子,磨炼孩子的意志力。促使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孩子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建议家长这么做:

1、辅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

想要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家长平时要放下家长姿态,真诚的与孩子沟通交流,并悉心观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从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指导孩子利用多种方式去发现、去探索。比如:利用工具书、网上搜索、图书馆查询等,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攻克难题后的喜悦,以此逐步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帮助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

大多数家长都会想当然的替孩子设定一个「成绩目标」,比如:要求孩子期末考试必须第一,或者必须前十」。而忽略了另一种目标叫做「掌握目标」。即: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新技能来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

有大量的研究数据发现,「掌握目标」的孩子比「成绩目标」的孩子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学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愿意尝试。所以,家长应当引导孩子选择「掌握目标」,而不是替孩子设定一个「成绩目标。」即:家长平时应多问孩子「学会了什么」,而不是「考试考了第几名」。

3,给予孩子适当的评价

当孩子取得好的成绩时,家长可以对孩子适当奖励,但一定要把握好「度」。过度夸奖和奖励会使孩子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如果家长天天夸自己的孩子聪明是个天才,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多半也会这么认为。如此以来,当别人告诉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时,孩子仍然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深信不疑别人是在嫉妒他。甚至有可能认为别人是在诋毁他,从而对别人产生敌意。

一个人如果过度认为自己很完美,就会很自然的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往往会让自己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因此,孩子做的好就要夸奖,给孩子一个客观适度的评价。孩子做的不好时,家长则需要告诉孩子还需努力。

4,辅助孩子查找成败原因,加强孩子学习的责任感

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成败非常重要。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没有达到设定的目标时,家长不可以打击孩子,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应静下心来帮助孩子分析查找原因,并给予孩子鼓励。当孩子成绩达到设定的目标时,家长也应适当的提醒孩子分析自己达到目标的因素,让孩子对成功有个正确的认识,以此避免孩子容易得意忘形。

同时,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他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家长没有义务承担本该属于孩子的责任。当孩子具有高度的学习责任感时,便会主动地去学习,尽自己所能去学习。

5,家长应积极配合孩子的学校教育

在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问题上,家长需要积极配合老师,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当孩子的教育一旦出现问题时,家长需要与学校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来引导孩子走出学习上的困境。同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跟老师沟通,保证师生关系融洽,这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相辅相成,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此外,家长还应明确让孩子知道,学习即是任务又不是任务。学习的过程是通过解决难题来锻炼思维的一种过程。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不可代替孩子解决难题,而是给予孩子方式、方法上的指导 ,让孩子在面对难题时,能够学会审题、筛选题,并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谢邀 @知乎亲子

自主学习能力即学习的内驱力。

1

内驱力是人人生下来就有的能力,它在「呵护」中发展,在「逼迫」「唠叨」中被破坏抑制。只要让孩子自己「觉得」他自己能学好,他就真的可以学得好。

有个概念叫「学习能力的自我感知」(Perceived Scholastic Competence),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能学好。

和以往的「你不要自我感觉太良好,骄傲使人落后」的观念不同,研究发现:

只有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好,他才能在学习上形成良性循环,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Xinyin Chen教授与北京大学的Li Wang教授在今年联合发表了一篇对于北京小学生的追踪性研究,就发现了这样的现象。

研究团队对北京一所小学的1100多名孩子做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

决定一个孩子3-6年级成绩好坏很关键的因素,是这个孩子是否自己「觉得」能学好。在「我觉得」和学习成就之间,有著螺旋式相互影响的关系。

当孩子「觉得」自己能学好,然后得到了一个好成绩,他就会更加「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强,有了正向的心理暗示之后,成绩就更好了;反之,如果一开始,一个孩子「不觉得」自己能学好,然后得到了一个坏成绩,就加强了他对于自己能力弱的判断,这只会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这种「我觉得我行」的背后,其实是有内在驱动力的体现,这样的孩子内心喜欢挑战,好奇心强,愿意尝试新知识,愿意去验证自己的自信,如果会做作业,又会反过来增强他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判断,产生更多正面积极的感受,从而让他更有内在驱动力去学习和写作业。

好消息是,内在驱动力,其实是人的本能。(坏消息是,它毁在了家长的逼迫中。)

即使是看起来调皮的孩子、坐不住的孩子、看起来不是「学习的料」的孩子,都是有内在驱动力的。只要你愿意引导,孩子的内驱力会养成得越来越好,对学习的自主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如何保护孩子的自驱力?具体说就是整个学习过程,要满足孩子的这三个心理诉求:自主感、胜任感、需要感。

这三大心理诉求来自两位著名美国心理学家EdwardL. Deci与Richard Ryan在1970年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它解释了人能持续有动力做事的原因。

1、自主感

自主感通俗说是孩子自己做主要学习,自己真心愿意做。

这个愿意可能因为兴趣,可能因为喜欢某个老师,因为好朋友去了某个兴趣班也想一起玩,或者因为一点点天赋。不管因为什么,当他与学习产生了那么一点点火花,就赶紧抓住它。

经常听我们APP上故事的小朋友,很多都把同龄的小小常当成是未曾谋面的朋友,所以在课程中出现小小常的形象,他们就特别愿意学。这也是我们在设计课程时的一点「小心机」,来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经常会收到类似下面的反馈:

其实小小常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会因为他的一个好朋友去学围棋了,而他想和这个好朋友对弈,所以也主动要学围棋。

孩子好奇心这么强,其实兴趣的火花是天天呲呲冒的,就看你能否抓住。父母要做的不是唠叨孩子,而是先从打造内驱力自动发芽的环境开始。比如自己很努力,成为孩子追随的榜样。很多医学世家、音乐世家、教育世家,都是这样熏陶出来的,这一点作用不可小觑。

但是,光得到「自主感」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有持续做事情的动机,这就要说到第二个重要的心理诉求——胜利感。

2、胜任感

胜任感是指这件事我觉得我能做到。

在孩子失去兴趣的时候,孩子最容易说的理由是「我不喜欢」。这并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是很多时候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表达。

所以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去观察、去找到实际上他为什么不喜欢的原因。

一旦找到原因就可以采用具体的方式给孩子建立「胜任感」。

这种感觉通常有两种获取的途径,一种是从内获取,孩子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厉害,有能力;还有一种从外部获取,像是别人点赞或者得奖。

用拉琴来举个例子,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一定是被表扬声包围的,自己也是信心十足的。可拉著拉著,新鲜劲儿过去了,紧跟著的反而是枯燥的练习和背谱子,手型不对、拉错音更是常有的事。孩子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好,出现了畏难情绪。

这时候千万不要揪著「自主感」不放:「当初可是你自己想要拉的,怎么现在要打退堂鼓?」

而是要抓住这个帮孩子建立「胜任感」的好时机

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当你的小老师,教你小提琴,让他从你身上找到优越感,从而获取「胜任感」。同时你还可以接纳孩子沮丧的情绪,试著帮助他平衡「胜任感」。比如说,「孩子,你是不是觉得现在拉小提琴有点难了,不像以前那样很有成就感了?那这样,以后练习曲子,我们搞个混搭。不要老练那些新曲子,也拉拉简单的,你练得熟的,或者你喜欢的曲子,找找自信。自信被加满的时候再去拉那些有点难度的曲子。」

不光鼓励他「加油」,更要教会TA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帮他重新找回「胜任感」。

另外有一个思路是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降低难度。就像上楼梯,台阶太高肯定累,变成更多的小台阶,每一步就轻松一些,孩子才愿意努力。

举个例子,让孩子实现英语的自主阅读是大目标,自主阅读的长句、陌生单词比较多,就要先学短句、自然拼读和高频词。要会单词,就要认识字母。字母这么枯燥,就通过儿歌、绘本、小游戏、动画片、尤克里里弹唱,变著法儿调动孩子手眼耳口去学习。(《别错过孩子英语学习敏感期》的书中,为什么要强调「分龄启蒙路线图」?就是为了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认知水平的兴趣点,把「学好英语」这个大目标分解成每个年龄可以完成的具体的小目标。)

如果孩子完成了小目标,家长一定要肯定孩子努力的价值,强调他的付出,适时给予鼓励和夸奖,让他重新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转化为内在驱动。千万不要横向对比,只知道打压孩子(现实中考99分还被打击的孩子比比皆是)。

光有前两点,能不能就让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积极投入了呢?还不够,人是社会动物,所以特别需要「需要感」(relatedness),而这也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这个relatedness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翻译成归属感或连接感,但实操中我们更看重「被需要的感觉」,所以这里翻成「需要感」。)

3、需要感

我公号的粉丝曾告诉过我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带著孩子和老人出国玩,在酒店办手续的时候,孩子和老人在大堂休息,这时酒店工作人员很友好地跟老人和孩子打招呼,说了几句很简单的英语,但老人听不懂,孩子充当了翻译。结果自此以后,孩子对英语的好感度爆棚!以前是被家长赶鸭子上架地学英语,现在变成自己要求学英语!这就是孩子的「被需要感」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主动性。

不一定非得出国才能培养英语方面的「需要感」,也可以让孩子教你、教家里的老人、教弟弟妹妹,毕竟「你们不如他」嘛,你们的崇拜、你们的进步,都会让孩子觉得学以致用,「有人需要我」。

同理,当孩子告诉你他讨厌弹琴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是否认真地当过他的听众?有过由衷的赞美?还是他弹他的琴,我嗑著瓜子玩手机?

其实「被人需要」是一种人人都有的非常高级的情感,一个人越能感觉到被很多人需要,格局就越大,就越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做事。很多做大事的大人物常常能自我牺牲废寝忘食,那真不是傻,是找到了自己活著的意义。

当孩子学习不自觉的时候,与其想著装个什么牌子的摄像头更管用,不如从根上想一想,到底是孩子的哪个心理诉求没有被满足:

你是不是忘记了倾听、没有尊重他的兴趣,使他没有了「自主感」?

是不是只顾著抱怨,没有与他一起解决问题帮助他重获「胜任感」?是不是只让他独立练习让他丢失了「需要感」

所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时时注意满足他自主学习的自主感、胜任感和需要感,养成一个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和好习惯,否则,等到初高中习惯养成,则为时晚矣!

我是常爸,关注我,和我一起科学育儿!


小学时,女儿的成绩非常好。我对女儿特别用心,因为我想让他优秀,就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并且每天陪送她。晚上回家后,我不但会一直在身边辅导孩子写作业,还会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全部收拾妥当,所以,孩子成绩非常好,作业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

上了初中后,孩子开始住校,结果一年下来,成绩哗哗地下降。于是我们把孩子接回家住,目的是能看著她多些学习时间,想利用在家住的这段时间把孩子的学习管好。

但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虽然稍微有了起色,但再没有回到从前的样子。跟老师沟通过,老师说孩子没有目标,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好像在为老师和家长学习。学习上主动性差,每天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去主动预习或复习。

这次,看到成绩我没有骂他,但我的态度也不是非常好,跟孩子说:「为什么又考成这样?你就不能用用功?」孩子看可我一眼,就说下次努力。可是接下来的两次月考成绩依然一样。我非常生气说了些不该说的话,现在孩子啥也不跟我说了。

我现在很焦虑、很著急:「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的动力?讲了这么多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有效果呢?」

大家看完这个案例有没有同感?你的孩子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117264?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一、自主学习的作用。

主动性,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

换句话来问,你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内力,使学习能达到高效收获对吗?如果一个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强,自律性高,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在离开成人的管教和帮助下,也能对自己的时间、学习、生活应付自如对吗?

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能主动地、自发地、心甘情愿地、发自内心地把学习当成非常重要的事去做,真正地自己想学、想学好。

如果孩子真正达到这样的状态,咱们还会不会发愁孩子的成绩?还会不会因此而焦虑和生气?

二、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如何丧失的。

1、父母管的太多,让孩子成了一个「拄拐棍」行走的人。

大家有没有看到,孩子现在的情况也是因为妈妈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就像案例中妈妈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好的背后是什么呢?妈妈一直在帮助孩子、督促孩子、检查著孩子,也就是说,是一个很负责的妈妈形象。从孩子的作业,到孩子的成绩,再到孩子的时间等等,妈妈都事无巨细地照顾的非常周全。

到了初中,孩子开始住校,离开了妈妈的陪伴和管束,孩子就像一直拄著拐棍走路,一下把拐棍撤掉了,孩子忽然感觉失去了平衡,她不知道如何使力才能立的稳、走的直,尽管如他所说,他也想努力,但管不住自己。原因在哪儿?

孩子太依赖妈妈这根「负责任」的拐棍了。

忽然离开,孩子当然没有能力走下去,孩子也没有信心自己走下去。这时候,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吃力和退步,于是,赶紧把孩子接回家,重新成为了孩子的拐棍,孩子的成绩便又有了起色。但已经不像在小学时那么优秀,为什么?因为孩子已经在撤掉拐棍后不适应的时间太久了,功课已经落下很多。而妈妈又没有去告诉孩子如何在没有拐棍的情况去走好自己的路。孩子也不知道路应该是自己走的,所以孩子根本就没有多少要努力自己走好的决心和信心。

这样的状态是谁造成的?

还是妈妈。孩子现在也想进步,也想听话,但有很多时间管不住自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有进步。再加上孩子有一段时间放松了自己,再想赶上去,会很费力,所以,有些时候努力后看不到结果,或者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就会泄气了。于是,便出现了成绩反反复复的现象。努力一下或者妈妈管的紧些,成绩就上去一点,只要妈妈一撒手,或者自己一放弃,就马上下降。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感差些,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父母在学习上太用心,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意识。

案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个妈妈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在管孩子,尽最大的努力在陪伴孩子的学习,可是到后来为什么不管用了呢?

当父母管的太多的时候,孩子会失去一种自我管理学习时间、学习任务的机会,妈妈什么事都给计划好了,孩子也就不用操心了,妈妈说这一个小时应该学英语,那孩子就学英语,妈妈说该学数学了,那孩子就学数学好了,妈妈说5点要练琴,孩子就跟著妈妈去练琴,妈妈说睡觉前把全部作业、课本、文具等全部放进书包,孩子就依令而行。

大家看看,孩子成了什么?

还用计划自己的时间吗?其实孩子自己根本没时间。

孩子还用想自己应该学习哪一科吗?不用,妈妈已经安排好了。

孩子成了木偶。木偶会有自己的思想吗?木偶会有主动性吗?木偶还要想怎样做更好吗?

所以啊,父母管的太多,就让孩子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更失去了主动性。

比如说,我有一个同事的孩子从小依赖性特别强,妈妈不在身边陪著就不写作业,妈妈在身边看著,就能很快地完成。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妈妈很要强,总是害怕孩子不会、写不好,从上幼儿园起就养成了坐在孩子身边陪写作业的习惯,并且会随时地指导孩子。时间久了,孩子觉得学习、写作业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并且,如果他写不好,好像妈妈会更著急、生气。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觉得这件事,你必须自己负责完成,或者这件事,是几个人共同的工作,哪种情况下你的主动性会强一些?

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为什么包办代替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了。

大家看到事实上,学习成了谁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凭什么让孩子负责呢?

3、不当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失去自信,内力减弱。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妈妈态度生硬地对待孩子,批评孩子、数落孩子、甚至对孩子有点恶语相向,大家想一想,这样做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就会失去自信,孩子很多时候会觉得连父母都看不起我、看不上我,觉得我不行,我可能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孩子。

再加上,成绩的不断下滑,是不是对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

另外,一个成绩不断下滑的孩子,或者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老师那儿是不是也得不到多少好脸色?

这些都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力量,一个无力的孩子别说去战胜困难了,可能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事情也没有自信做好是不是?

既然什么都做不好,既然不能让父母老师满意,既然怎么努力成绩都不行,孩子还会努力吗?

任何人都不会愿意去做看不到希望的挣扎和努力对不对?

三、如何调动孩子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1、接纳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自信,让孩子增长内心力量。

这真的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比如说,当我们去独立做一件事,而我们没有把这件事做好时,你一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你一般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下次,你还会愿意去做同样的事情或类似的事情吗?

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去做自己做的不成功或不善长的事,这样的心理应该说非常正常。

假如你的领导这时雪上加霜地对你一顿猛批,你还会想努力去做事吗?即使去做,是不是多了应付,而少了主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成绩的下滑,明白了吗?

2、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事情。

妈妈总是在孩子的左右来来回回,让孩子不明白他应该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现在妈妈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应该走自己的路,因为路是他自己的,学习也是他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孩子认同了妈妈的这个观点,接受了这个「没有妈妈和约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观念时,孩子的内力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给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悬殊的。孩子的学习就好比在拉车,本来拉车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妈妈总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帮孩子拉著车,孩子觉得不费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这样好的事,他当然就欣然接受了。而当妈妈一旦不再给孩子使力,孩子觉得拉车真是非常费劲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觉得太累了,所以他就会越走越慢,甚至因为落后而耍赖停下来。这时候,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孩子自己拉著车前行,让孩子知道拉车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长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车后,让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是陪伴著自己的,这是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当妈妈发现孩子遇到了一个沟坎,发现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头要妈妈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赶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帮孩子顺利跨过这个坎。这时候,孩子不但会非常感激妈妈,会感觉到妈妈的爱和力量,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过这个沟坎。并且也会收获跨越沟坎后的自豪感,从而找到一份自信。这样帮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方式。

一般来说,外力是通过内力来起到辅助作用的。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没有对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只靠父母和老师去督促,一定效果不好。

孩子不再愿意让爸爸辅导,这是为什么?

对于孩子不再让爸爸辅导这件事,一样是孩子一种宣示独立的方式。他觉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他,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教,他觉得自己还是没长大的孩子,而他现在进入了青春期,所以,想要独立,想要证明自己能行。所以,放手也是一种信任。

在这儿,大家可能有个疑问,我放手了,他不学了,或者学习退步了。

这种担心我能理解,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说的放手和真正的放手并不是真的一回事。真正的放手是什么?是用言行和各种方式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爸爸妈妈相信你自己可以了,所以,爸爸妈妈很放心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即使孩子一时学习退步了,也不会失去对孩子的信心,更不会去焦虑和指责,而是鼓励孩子:没关系的,这只是一时的变化而已,爸爸妈妈相信你慢慢能适应自己走的状态。真正地给孩子信心,真正地从内心相信孩子能行。

而我们一般父母所说的放手是什么呢?老师说要放手,那我就不教、不管孩子了,但却在内心严重地担心著、恐惧著,不断地念叨著这样能行吗?就像看著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样,虽然孩子不想再让妈妈拉著走,可是妈妈总是害怕孩子跌倒,所以两只手在孩子左右护著。不知道大家经历过这样的时段没有,孩子不断地把我们护在两边的手打掉,要自己走。这是孩子觉得自己能行了,不需要父母这样护著了。而我们一般表现的是担心和不信任。更严重的是,当看到孩子跌倒一下,或歪了一下,马上惊慌起来,抱起孩子,再也不敢放手让孩子去走。学习上也是这样,在我们半信半疑地放手不管孩子时,还是在旁边担心著、恐惧著、焦虑著,一旦孩子的成绩有所下滑,便又要恢复包办的状态。而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并且,你这时候的相帮,更让孩子证明了一点:我自己是不行的,没有爸爸妈妈是不行的。然而,他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又促使他想要独立承担。而退步的结果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让他慢慢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孩子是在小学,他会很顺从地听从父母的话,让父母辅导,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允许他再这样,所以,他不但会失去自信,而且会恼羞成怒,这样的怒气本来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气恼,这时候,恰恰父母伸手帮他,所以,他的怒气便转换了,变成了对爸爸妈妈的不满,对自己管的太紧的一种痛苦和难受。于是,反抗便开始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放手,怎样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简单地不管可不是放手,而是放弃。所以,放手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然后,随时准备给孩子鼓励和加油,在需要的时候,帮孩子一把。这个度大家会觉得不好把握,所以得摸索著进行,但关键的一点你自己可以检验,我是否真正的相信我们的孩子,我能否接纳孩子的任何状态出现。

那么道理明白了,就要去实践,怎么实践呢?

第一,先跟孩子道歉,告诉孩子:「妈妈以前的做法错了,不但没帮到你,还给你帮了倒忙,致使你自己不会用力了。」

第二,告诉孩子:「以后妈妈要放手了,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能做的就是一直会用温暖的目光注视著你,用爱的力量支持著你,妈妈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如果有哪个地方你觉得需要妈妈帮忙,妈妈一定会尽力而为。」

对于学习,我们应该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会一直在身边陪著你,当你遇到困难求助妈妈时,妈妈一定会伸出援手的。这样,既在心理上支持孩子,给了孩子力量,又让孩子觉得自己应该负起责任,用心去做他自己的事。这样主动性是不是就出来了?

第三,道理讲明之后,真的要放手,而不能反复地去重新帮孩子拉车。这样孩子会成为习惯,而更不用力,甚至存在侥幸的心理去等待有人帮他拉车。

第四,当你放手后,发现孩子果然退步了,果然管不了自己,你也不要焦虑,而是用坦然的心态去接纳当时的一切结果,因为今天这个结果就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你必须接纳。用你的冷静告诉孩子:妈妈坚信,你可以自己走好!妈妈真的不用伸手了。孩子开始可能会很沮丧,也可能会很恼怒妈妈的不作为,但慢慢他会习惯,他会明白他已经没有外力可借,要想走到前边,只有自己使劲了。这时候,他的内力就会慢慢苏醒。

第五,在孩子还在徘徊苦恼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习惯的养成,也要拿出来,放大它,从而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这其实就是王金战老师说的,要给孩子一个上升的台阶,放像自己的期望值,让孩子看到希望。假如你总是把目光放在以前孩子的优秀上,总是觉得孩子再达到小学阶段时那个成绩才算优秀,那么,你的心态不会平和,你的要求就会变高,即使你努力让自己不表现出来,但孩子能感觉到妈妈的失望。这样孩子就会在你的失望中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努力的尽头也就慢慢变小了。

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说风险当然会有,也许孩子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适应期,也许孩子会因此一年、两年不能上路,但总比孩子以后的一生都这样不会走要好的多。关键是,你在这样做的同时,就要做好接纳一切结果的心理准备。不管孩子怎么样,你都一如既往地爱著你的孩子,当一个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以来的无条件的爱,一直以来的接纳与信任的时候,孩子的内力、孩子积极向上的本性就一定可以表现出来,你就会看到一个阳光、开朗、充满正能量的好孩子了。

关于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书籍推荐一、《园丁与木匠》帮助父母构建正确的教育观。这本书的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 ,对于孩子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她更了解。 通过这本书,你会详细了解孩子独特的学习机制,告诉家长其实孩子天生就是学习天才。家长要做园…7 赞同 · 0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