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大成了,押不押韵都可以讨论…

学的话,不进到古人的语境里,难道去学老干体…………


古诗词是一种文学体裁,在格式上有独特的韵、律,明白韵和律的含义就更容易选择。

所谓韵表,就是规定每个字如何发音,是平还是仄的一张表,所以韵最主要的含义是规定怎么发音(平仄是音调的一种特征);

所谓格律,是规定一首诗或者词,每一句的字数,每个位置的字应该是平音还是仄音,每一句尾字是否应该押韵的格式。

弄清楚韵和律这两个概念,就会明白,韵是人的发音习惯,律才是诗词的格式问题。

在古代韵有很多,流传一种说法,写诗用《平水韵》,写词用《词林正韵》,也不知道怎么流传出来的,可笑的是《平水韵》在宋朝才有,近体诗最为灿烂的唐朝,还没有这个韵表,当然,韵的发展是一脉相承,《平水韵》也是在隋朝《切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在词最为繁华的宋朝也没有《词林正韵》,这是清朝人编写的,因为《平水韵》在清朝已经严重不符合人们的发音习惯,所以重新编写。

如果崇尚古韵,敢问屈原用什么韵?三曹用什么韵?李杜用什么韵?苏辛用什么韵?纳兰用什么韵?都相同吗?

韵,只是规定发音,并没有太多内涵,也无法承载太多,如果文字的灵魂学不会,就只能学习韵律这种表面的东西。为什么高考大家只能讨论作文,因为其他的都不会了,同样的道理,总是把韵律挂在嘴上,很可能对于文字的内涵没有研究,所以品评不了,就只能看韵律了,因为文字的内涵不是你学了就能鉴赏创作,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但韵律这个东西,现在信息这么发达,随便都能搜出来,还有各种变体,韵律也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一是一,二是二,人家规定是怎样就是怎样,不需要太深厚的文学素养

一个词牌往往有很多变体,不知道这些变体第一次被人提出来的时候是不是会用最初的格律认定它出律。而且词牌那么多,也不知道怎么创造出来的,要是依照古法,恐怕也没有词曲这些东西了,当然,词曲在古代是唱出来的,那么多格调,也恰恰证明了韵律可以变化,可以创造,而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韵律是不断在变化的,因为它可以变,但人的情感,文字的灵魂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我们可以铭记那么多词曲,却不知词牌曲牌是谁创造的。

《中华新韵》也是基于前人的韵表做出的一次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变革,今天我们按照韵母去选择如何押韵远比古人死背韵表要更有规律可循,更加便捷。

今天,很少有人能把《平水韵》准确地发音了,用古代的韵写古诗词,用普通话诵读,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很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自己不会读的古韵去写古诗词,只是因为它有历史感吗?

也能够感受到一些人比较奇怪的骄傲,用古韵写诗词有一种莫名奇妙的优越感,写了又不会读,而且按照今天的发音规律,明显尾字压不上韵,很拗口,还要坚持说自己专业,真是一种十分病态的心里。

为什么病态?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什么时候沦为靠韵律鉴别优劣了?

但是,有一点,古人关于平上去入的规定和分类还是很具有借鉴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在避免拗口的发音,韵律美说起来也很简单,你自己读起来觉得朗朗上口,不拗口这就可以了,再追求得极致一些,觉得读起来不舒服的地方换个字,因律废义不是没有,但自古都不太提倡。

当然选择什么韵看自己习惯,也是自由,会读的话,用什么韵写也都是可以的,古韵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著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用普通话读古韵还是算了吧,这恐怕是对古韵的嘲讽,张冠李戴,遗笑大方。

最后补充一点,韵律只是诗词的形式,没听说过哪首诗好是因为韵律。有时间看韵表,不如去看看更深层次的关于内容的鉴定,文章的灵魂永远是文字,其含义,其意境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这才是我们值得学习和追求的方向,至于韵律,只是工具,从实用角度讲,用自己熟悉的工具,远比用自己不会使用的工具强的多!


关于用韵的问题,网路诗坛少说也争了十几年了,其实用新韵用旧韵,就看你高兴吧,如果觉得用新韵读得舒服就用新韵,如果觉得用旧韵才是规范那就用旧韵。不过,争论了这么久,依然还会争论下去,原因是大家都不甘心只是各取所需,都想争一个正统的地位。就事实来说,坚持用新韵创作的人群属于绝对的小众,一般都是入门的时候痛恨平水韵,而真正会写之后基本都是用旧韵。


李渔《诗韵序》里讲:

以古韵读古诗,稍有不协,即叶而就之者,以其诗之既成,不能起古人而请易,不得不肖古人之吻以读之,非得已也。使古人至今而在,则其为声也,亦必同于今人之口。吾知所为之诗,必尽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数韵合一之诗;必不复作「𫄨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合我心」之诗,使人叶「风」为「孚金反」之音,以就「心」矣;必不复作「鹑之奔奔,鹊之疆疆,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之诗,使人叶「兄」为「虚王反」之音,以就「疆」矣。我既生于今时而为今人,何不学关雎悦耳之诗,而必强效绿衣鹑奔之为韵,以聱天下之牙而并逆其耳乎?

钱玄同在《新青年》里讲:

那一派因为自己通了点小学,于是做起古诗来,故意把押「同」「蓬」「松」这些字中间,嵌进「江」「窗」「双」这些字,以显其懂得古诗「东」「江」同韵;故意把押「阳」「康」「堂」这些字中间,嵌进「京」「庆」「更」这些字,以显其懂得古音「阳」「赓」同韵。全不想你自己是古人吗?你的大作个个字能读古音吗?要是不能,难道别的字都读今音,就单单把这「江」「京」几个字读古音吗?

朱光潜也作了一句总结

这理由是无可反驳的,诗如果用韵必用现代语音读的韵,才能产生韵所应有的效果。


个人看法:新韵。

与时俱进。已经用普通话读了,没必要用平水韵写。

如果想写得正式一点,可用平水韵。


建议使用平水韵。新韵也可以,注明就行。


你怎么读押韵就怎么用就行了。

此外,新韵、通韵都不科学,你不如自己直接按普通话来,只要会说普通话,新韵和通韵都是多余。

如果你对入声字敏感,就保留所有的入声韵部。


听你老师的,用平水。

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哪朝的人完全按平水韵那样讲话,一直强调「新韵读著押韵所以该用新韵」的有点自说自话。「该死十三元」的故事咸丰年间就有了,但你有见过哪个清朝的诗人用当时语音写诗的么?真当清朝民国的诗人都是二傻子听不出平水韵已经读著不押韵了。

你要是学李杜学苏黄学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拿著本中华新韵是没用的。学了一年的江西诗派然后得出「黄庭坚不会押韵写诗出律」的结论?

要是学康震郦波褚宝增当我没说,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