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刘备为先主?而不是蜀主呢?


用先主传而不用蜀主汉主什么的,我感觉也是对刘备的一种尊重,在封建时代的史官眼中魏国是正统,但列朝史官却对刘先主感到惋惜。所以才用先主传,而三国志的作者叙事也不失偏颇,就事论事的不过分夸谁也不过分骂谁。


蜀汉有两个君主,叫先主后主没问题。

孙吴有几个皇帝,孙权叫先主后面怎么叫?中偏先主,中主,中偏后主,后主,大后主?


因为孙刘二人都是割据政权的主子,曹魏才是正统。

自古以来,帝王有功称祖,有德称宗。除了清朝有太祖、世祖、圣祖(康熙皇帝名为守成,实乃开创,极特殊的一个),明朝朱棣夺了侄子明惠帝的江山称「成祖」以外,剩下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太祖高皇帝为第一代,太宗文皇帝为第二代,剩下以此类推。

汉朝同样,太祖高皇帝刘邦,司马迁称为高祖,后世争议不断;惠帝刘盈有谥号没有庙号;两个少帝也没有庙号;太宗文皇帝刘恒;景皇帝刘启也是有谥号没有庙号;世宗武皇帝刘彻。后面既有庙号又有谥号的就是中宗宣皇帝、高宗元皇帝、统宗成皇帝、元宗平皇帝。

到了东汉,既有庙号又有谥号的:

世祖光武皇帝、显宗明皇帝、肃宗章皇帝、穆宗和皇帝、恭宗安皇帝、敬宗顺皇帝、威宗桓皇帝。

到了刘备这里,刘备也有谥号,人家叫汉昭烈皇帝。自认为是汉朝的皇帝,死了以后进的是汉皇刘氏宗庙。

但是,陈寿并不采用这个谥号。也没有人商议庙号,「主」通常都是大一统王朝对前朝割据政权统治者的称呼。北齐有齐后主,南陈有陈后主,南唐有李后主。包括蜀后主刘禅,「后主」很明确,多用来指被俘的最后一任地方政权统治者。

所有后主名单:

自己感觉一下,我们都习惯称「蜀后主」,没有人叫刘禅为「汉后主」。蜀汉蜀汉,国号是汉,不是蜀。蜀是吴、魏两国对他的蔑称。

陈寿这个人,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当时同侪将陈寿、李密比喻为子游、子夏,文立比喻为颜回,罗宪比喻为子贡。他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附权宦黄皓,所以屡遭谴黜。

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亡,265年司马炎接受魏主禅位,改国号为晋。晋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举其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可以说,他对蜀汉政权没什么值得感恩的。西晋政权也没怎么重用他,只是给了个小县令的官职而已。他用不著去迎合谁,这一点与官修史书不同,所以《三国志》可以被称为良史。

陈寿死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𫖳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而请求派人采录,令陈寿的《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

陈寿的《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的,绝不可能因为他出身蜀汉就以刘备为正统。包括他的好友李密给司马炎写《陈情表》的时候都要自称「少仕伪朝」(连蜀国都轮不上了,直接改伪朝了)

而且史书编写是有规矩的,不是随便来的。有个性的像司马迁,说汉武帝穷兵黩武,迷信神仙。那也得是武帝本纪。说刘邦是流氓,也得把人家安排在高祖本纪里。所以虽然陈寿不是写当朝,但是再以蜀汉为正统就不像话了。

因此,《魏书》开篇,《太祖本纪》(太祖武皇帝曹操)、文帝本纪(世祖文皇帝曹丕)、明帝本纪(烈祖明皇帝曹睿)、三少帝本纪(曹芳、曹髦、曹奂)。

那些吹陈寿身在晋朝、心向刘备的,不知道你们这群人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自古以来哪个帝王不是希望博个庙号、美谥的,来一个五千年史书翻不出第二个范例的「先主」就表示对刘备的爱戴了?可笑!


站在大晋的立场上,只有曹魏是正统,所以在本题下论证正统性的可以歇歇了。

答案很简单——因为陈寿身为蜀汉旧臣,称刘备父子为先主后主在彼时的价值观下是理所应当的。


…………因为前朝是汉,刘备是继承汉朝,所以是先主传,而吴国从一开始就是割据一方。

谢邀

刘备称帝是在曹魏篡位后称的帝。意思是继续汉朝的统治。因此他成为西汉、东汉后的汉朝,史称后汉或者蜀汉。他是这个汉朝的第一个皇帝,正统称为白帝,所以叫先主。

而孙权他没有任何正统可言,比起曹魏的受让位和蜀汉的续汉位。他是名正言顺的谋反称帝。因此只能叫吴主。


我看以上回答不切要点。

之所以父子两人称先主、后主

1.刘备刘禅自身区分。

2.对于同时期蜀主刘焉、刘璋的区分。三国志蜀志首先介绍的刘焉刘璋,其次才是刘备刘禅


一般像只有两三个皇帝的政权都是这么称呼的,像李后主(李煜),等等。蜀汉政权就两任皇帝,称先主后主。而吴国政权交接频繁,有数任皇帝,故称孙权为吴主。(以下未经考证,猜测)孙权之后,又有孙亮孙休孙皓,在史书写孙权之时称吴主,在写其他三位是也应该称的是吴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