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会吸取前朝政治的弊端,以至到清朝时期,中国的「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但没绝后的程度。

中国的历史给后人一个启示,中央的权力必须要压制地方,否则,强枝弱干一定会出乱子。

因此,爱新觉罗家族根本不想让汉族士大夫阶层做大,他们用地方汉族士绅创办「团练」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实则是迫不得已。

想想康熙皇帝平定「三番之乱」后,此后经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都没有像吴三桂这样的地方汉族士绅实力派。

当初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军入关,铁蹄所到之处,有敢反抗者,必死无葬身之地,那是何等的拉风?

然而实际上,满清之所以能问鼎天下,主要原因是满清朝廷能笼络汉族士绅实力派阶层,像吴三桂、耿精忠、善可喜等手握重兵的汉人武将,像范文程、洪承畴等胸怀韬略的文臣,满清一盖收而用之。

即使像驻守在辽东前线,与清军鏖战了数十年,是清军的死对头的明末名将总兵祖大寿,在锦州被清军俘虏后,祖大寿不愿意为满清卖命,满清也没有杀他,最后他病死于北京。

这还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最核心的原因是满清逐渐完全接受「儒家」文化,一直统治了中国三百年之后,满族文化,除了他们头上的辫子,都被他们自己遗忘了,替而代之的正是「儒家文化」。

这才是汉族士绅阶层愿意维护清廷的根本原因。

如果满清最初不接受儒家文化,他们绝对不可能问鼎中原,更不可能统治中国长达三百年。原因很现实,「八旗」入关之时,满打满算才二十万人。以区区二十万人,还是外族,就想统治近千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中国,那是痴人说梦。

他之所以能夺得政权,是因为汉人士绅阶层的支持,比如前面说的那些人。

待消灭了南明小朝廷之后,天下大势基本趋于统一。

这时候康熙皇帝就要拿手握重兵的吴三桂等地方士绅实力派开刀了,康熙皇帝开始削藩。

康熙皇帝年轻气盛,他没想到一下子把吴三桂给削反了。

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没用多长时间,长江以南全被他给站了。情况出乎康熙皇帝的预料之外,他差点要带著他的嫔妃们退往关外。

吴三桂有这么牛批吗?有!吴三桂确实很牛批,要不是他年纪老了,而且当初是他亲自抓住南明皇帝献给满清朝廷,而寒了汉族人民的心,他完全有实力来个北伐,直捣黄龙,把康熙赶回关外。

说吴三桂有实力并不错,还有一个原因是满清「八旗」并没有吹嘘的那么天下无敌,毕竟他们人数太少。

由此可见,从康熙朝开始,「八旗」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康熙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运用「绿营」军来镇压吴三桂为首的「三番之乱」。什么是「绿营」?「绿营」就是招募的汉族士兵部队,以汉制汉,才将「三番之乱」平息。

这样血淋淋的前车之鉴,爱新觉罗家族怎可不世代相传,务必压制汉族士绅阶层做大,避免出现第二个吴三桂。

但是1851年,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最初的一年,太平军人数只有二万人,其中还包括不少太平军家眷。

清廷非常重视,先后派五六万「八旗」和「绿营」军前往广西进行镇压。可是「八旗」和「绿营」一百多年没上阵杀敌了,早就腐烂不堪。不仅没有镇压掉这二万太平军,还让太平军兜兜转转流窜到了湖南。

太平军一到湖南,湖南的天地会余党和穷苦百姓纷纷加入太平军,太平军一下子增加到四五万人。

太平军继续北上,到达湘鄂交界的洞庭湖。在洞庭湖周边艰难求生的四五万渔民又加入太平军,太平军湖南一游,陡然间壮大到十万人。

清廷「八旗」和「绿营」连区区二万太平军都剿灭不了,十万人就更剿灭不了。

太平军经洞庭湖进入长江,顺江而下,先后打下武昌、九江、安庆,最后定都南京。

清廷全国总计有七八十万「八旗」和「绿营」军,但这些部队分布在全国几千个省、府、县,清廷真正能调动的机动部队只有十万人左右。

这十万人中的一大半还要调防京城,剩下的一小半才能用来围攻南京,太平天国改名叫天京。这一小半清廷机动部队,人数大约在四万人左右,分别驻扎在扬州的「江北大营」和南京城外孝陵卫的「江南大营」。

但是经过几年的战争,太平军先后有杨秀清、石达开、秦日纲等攻破过一次。后来清廷江南、江北大营卷土重来,又被李秀成、陈玉成彻底打残了。

江南、江北大营是清廷能调动的一半机动部队,而且是清军正规军里的精锐,这两支部队的覆灭,让清廷正规军已经没有实力与太平军对抗了,清廷万不得已才用在战场上表现卓越的「湘军」地方团练来对抗太平军。

清廷既用「湘军」,又防「湘军」,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清廷逐渐将「湘军」裁撤光了。

但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湘军集团已经尾大不掉,「湘军」部队能被裁撤,「湘军」中那些功臣的功绩磨灭不了。

以曾国藩为首,如胡林翼、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曾国荃、彭玉霖、李续宜、杨载福、郭嵩涛、刘蓉等等,都成为了地方总督或者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连从湘军集团分支出去的李鸿章「淮系」集团,也与「湘系」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

至此,天下督府半数已经被以湖南人为主的汉族士绅阶层占据了,满清朝廷的「中央集权」开始稳不住了。

总而言之,「八旗」子弟不堪重用,爱新觉罗家族实在是没有办法才重用汉族士绅阶层的。

看似洋洋洒洒,实则比较笼统,真正要讲清楚,恐怕不是这点字数够得著。

篇幅有限,大概了解一下。

此致!


阶级矛盾是根本。民族矛盾本质上也是阶级矛盾的一部分,从属于阶级矛盾而非超越阶级矛盾。

满汉地主的利益是一致的,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上的诉求也是一致的。为什么不能团结起来?

你以为晚晴的时候,就没有满族人参加辛亥革命了么?

你以为日本人组建伪满洲国的时候,有几个满族人去参合?


最主要的原因是团练不用朝廷拨款,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划算。

太平军可以靠没收所有人的财产,把军队扩充到数十万的规模。地主团练可以靠打下城纵兵劫掠,以战养战,同样能拥兵十数万。以上两种渠道太失民心,朝廷不方便做。

太平天国前期,清廷在长江中下游的力量,只有南京,杭州两地的驻防八旗数千,以及江南江北大营的数千八旗,数万绿营。与进攻南京时拥兵十数万的太平军相比,太少了。同时,太平天国让清廷东南税赋断绝,清廷想在江南扩军也做不到了。随著江南江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北方的八旗、绿营又在抵挡英法联军、剿捻军的过程中损失巨大,同时西北动乱不稳,长江中下游唯一可用的力量,就是地主团练这种民兵组织,不同于明末朝廷严禁地主团练跨境作战,只能保境安民,清廷鼓励地主团练做大做强,打人民战争……

至于说八旗腐化严重,无法作战,不得不倚重汉族地主团练,那是后世的抹黑。南京一战,数千八旗能抵挡战船铺满江面的十几万太平军十日,不逃不降,战至全军覆没;僧格林沁在经历八里桥的惨败后,仍然能做到领著几万八旗追著十几万捻军打,把捻军逼得南下投奔太平天国;多隆阿领著黑龙江马队在湘军制下从湖北打到安徽,接著又北上平H乱。这些足以说明他们不是遛鸟抽大烟的纨绔子弟。你不能说最后在南京攻城拔旗的是汉族湘军,然后转过头问之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方向、捻军方向付出巨大牺牲的八旗,你们在哪儿?


重用汉人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只是清廷不得已的选择。其主要原因可分为两点,一是清政府传统军事力量的腐化,二是当时清廷已无可战之兵

早至嘉庆时期,白莲教起义已令清廷军事体制与军事力量的落后、腐化暴露无疑,这场叛乱发端于川楚交界山区,历时九年,官府调集十六省数十万军队反复平叛,前后耗费两亿两白银才勉强将叛乱镇压。白莲教采取「不整队,不走平原,惟数百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式的游击作战,令清政府传统的驻军体制无法应对此起彼伏的小规模战斗,只能顾此失彼。因此,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采取流动作战的太平军势如破竹,先后转战桂、湘、鄂、徽、皖、苏各省,直至定都南京。

另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当时直接听命于朝廷的军队已基本损失殆尽。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全国共有两支直接听命于中央的野战部队,一支是僧格林沁统率的蒙古骑兵,一支是用于镇压太平军的绿营精锐,即围攻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

江北大营驻扎扬州,主要目的是扼守太平军北上道路,防止其向北流窜,主要起防守作用。真正对太平天国造成巨大威胁的,还是江南大营。江南大营最初由前广西提督向荣统率,集合了江南地区的清军精锐,在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后十天便抵达城下,结营于南京城东孝陵卫,负责围攻南京。

江南大营驻地

实际上,江南、江北大营一共组建了两次,先后于1856和1858年为太平军所破。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太平军大破江南大营于天京郊外,尽克其营垒,并于同期攻克扬州,击溃江北大营。向荣被迫撤退至丹阳,同年七月忧愤病卒于军中。由于在随后的七月末,著名的「天京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也在不久后率兵出走,脱离太平天国。这次内讧让战争局势陡然一转,清军重新占回上风。1858年二月,江南、江北大营重建,清军统帅和春、张国梁再次进逼天京。

这次围攻一共持续了两年,但仍以失败告终。此时,太平天国内部新提拔的两位年轻将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再次给予了清军重创。1860年二月,李秀成率兵秘密离开南京,绕道突袭杭州。由于苏杭是是清军的饷源所在,意义重大,因而江南大营统帅张国梁听闻杭州有变,立刻抽调了近四分之一的军队前往救援,而此时的李秀成早已踏上了回师南京的路上。于是同年四月,抵达南京的李秀成,联同回援的英王陈玉成,全力攻打驻扎于城外的清军官兵,再次大败江南大营,彻底摧毁了清廷在中国南部的唯一一支野战军。

由于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集结的都是满清全国各地的精锐,江北大营更是集合了直隶、陕西、黑龙江等地的马步各军。这只庞大军队的两次覆灭,直接宣告了清廷大部分军事力量的消亡。而硕果仅存的僧格林沁部,又忙于镇压北方捻乱,无暇南顾,并且这支军队在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中全军覆灭,僧格林沁也于5年后死于捻军伏击。自此,清政府再也没有能力组建一支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不得不重用汉人地方武装,而汉族官僚也因此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在清末历史中发挥著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用汉族用什么?用八旗吗?落地成盒了吧?在1851年,清朝的「正统」已经深入人心,太平天国好死不死,不但反清还反儒,对于地主和知识分子来说,反清尚可以袖手旁观,反儒怎么可以看戏?必然下场开战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