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谈2010年前在步升百代金牌大风时期的事情,这里主要讨论胡彦斌2.0时期的前三专:《who cares?》《大一号》《太歌》

非常优秀的三张专辑,除了六首翻唱经典,其他歌是全创作。旋律优秀,风格多样,立意深远,唱功丰满,艺术水准高;

除了胡彦斌之外,还有吴庆隆,彭飞,谷粟这样要么享誉盛名,要么才华横溢的编曲大师加盟,让作品的层次又加深了一层。

这样成熟的作品,把胡彦斌的天赋完全兑现出来了,可以说是那几年,甚至至今,华语乐坛最优秀的专辑之三;我个人甚至认为,其品质都是当年的王专所难以企及的,

胡彦斌的演唱才能,创作才能,制作能力,艺术水准,已经向世人展示了20年;我们也知道,金曲奖其实有「补奖」这一说法;

为什么纵观胡彦斌从业这近20年,(其他奖项不了解)

可以看出来,这两张专辑的社会价值(《玫瑰少年》)和文化内涵(《心里学》)都很深刻并且先锋新颖,可以看出来金曲奖在意的不只是音乐水平,还有歌曲承载的文化价值。

再说回胡彦斌,我认为这恰巧是他最弱的方面。听过他所有的专辑,我发现了他在创作时很大的一个共性:他创作的出发点不是专辑,而是歌曲。也就是说,相较于使一整张专辑的概念和表达统一,他只在乎把每首歌做好,并不在意整张专辑的流畅性,这就导致了他的专辑经常有一种拼凑的感觉,好像就是写够了十首歌就发张专辑。而在金曲奖的理念里是对专辑的统一性非常看重的(只有发了专辑才能入围歌王歌后)。

而就题主所说的三张专辑,也不可避免的有这方面的问题。(《太歌》基本上就是一个翻唱专辑,就不讨论了)

专辑的统一性来说《who cares》在他的作品里还好,而《大一号》就是一个太拼凑的专辑了。从专辑概念和各方面来看,《大一号》他是想做成摇滚专辑,但是中间穿插著太多的芭乐情歌了。看他当时的采访,说是和公司商量把这张专辑做成一半商业的一半自己想做的,但是这样专辑就不能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而是几首歌拼凑成的一个作品集。

而作品的文化内涵,几乎在胡彦斌的歌曲里很少能看到,一方面是他好像并不在意这方面,一方面他没有好的作词人。就这两张专辑来看,文化内涵也是很一般,几乎可以说是没有,《who cares》也只表现出来了一点对音乐品质在意的态度。

而胡彦斌近几年的作品来看,《覅忒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只可惜只有一首歌点题了,其它都在跑题。《入目三分》本身就是要做一张情歌专辑,更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存在,而这张专辑的歌曲也是拼凑感极强,《我敢》这首歌明显的和其他歌在编曲和主题上没有一点关系。

以上是个人观点,当然胡彦斌不入围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报名,我特意查了一下,胡彦斌在2009年时曾经提过他报了金曲奖,而那年的那张《失业情歌》真的是他演绎生涯的最低谷,充斥著一大堆的无聊芭乐。

从胡彦斌近几年的创作方向上来看,他更注重于做华语乐坛的开拓者,他「不想别人提起华语歌只能想到那个样子」,而在这些方面他并没有在意,也没很想做好,所以他自然不会得到金曲奖的青睐。


胡彦斌是有在台湾发专辑的

也就是说他满足报名金曲奖的条件

我个人私以为金曲奖还是偏爱港台歌手的

所以emmmm

无论如何 好的音乐总是会得到认可的


单曲比较好,专辑质量比较一般,宣发也差点意思,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他是台湾户口本,应该至少能拿到一次金曲歌王提名,毕竟有些提名专辑质量也就那样。

胡彦斌巅峰期在台湾知名度并不低


感觉老胡自己都不care了,看梦声3,对胡老师有新的认识。他的歌好听,我十多年前就知道了,但是梦声让我看到老胡的另一面,大气,专业,爱才,他是真的爱音乐的人。也在做学校,尽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音乐发展,有社会责任感。看到弹幕总有人diss胡老师的长相,我真无语 。胡老师这么多优秀的地方看不到,专门挑刺。


很简单啊,你看看10年以前的金曲奖入围的都是哪些人。

神仙打架的年代轮得到「低配陶喆」进场玩么?

即便10年以后,乐坛开始衰弱。林宥嘉、萧敬腾、方大同、吴青峰这帮人,你唱不过,写的传唱度也比不过。金曲奖基本上是目前华语的顶级认证,评审都是李宗盛这帮划时代的大师。你胡彦斌在国内吹吹也就罢了,到金曲奖别人就觉得你是低配陶喆,而且还是RB味道很诡异的那种。要是真的有实力,这几年得到金曲认证的李荣浩才算有吧。这几年作品在两岸三地的传唱度比胡彦斌当年要强不少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