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题。

有人行窃,找找原因,可能是他太穷了。他太穷了,可能是原本就没什么家业,加之自己也没什么技能。一个底层的人最容易变得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等等等等。

他可能没读完初中,要么在流水线上耗费完一生光阴然后给人抛弃掉,要么在餐馆当个服务员,等到35岁给人淘汰掉。

他不太可能像马云,觉得工作很有意思。

……

然后,你猜怎么著?

你就忽然明白社会所有困难的起因。

2、

然而解药是什么?

有人坐在图书馆看了几十年书,想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大学毕业作文是: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工作,那么,他或许会是个很好的诗人、艺术家……

所以,这个人是有菩萨心肠的。

最可悲的是,行窃、看见他人行窃,这些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你可能会看见一个农妇,在你的小区门口卖小菜。那捆菜,就是白送给你,你也不会想要,因为成色太差了。你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守到天黑,都快没人进出了还在那卖这一小捆青菜。

3、

然后你会分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得那么焦虑、沉重,这又是为什么。

偷窃,不得不偷窃,或者,不得不带病追一辆公交车晕倒,就因为全勤奖300块钱,这些人只是自私吗?他没权利要求自己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吗?

可是,当他这样做,他就好像受到了束缚。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偷窃,偷窃只是社会对他们造成的结果。

你问庄子会有什么反应?

庄子和你的反应是一样的。

4、

因为,就「救赎」来看,救赎存在在「认识」当中。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说,丛林里发生的人吃人事件,源头就在办公室里。

如果我们能从内心结束这一切,就能结束外面的一切。

这就是「认识」为什么会超过「行动」的原因。

5、

如果他发现整个社会的真实,那么,他不会停留在「行动」上。

因为,他会发现,「行动」是社会本身的一部分。社会不会由于治理而变得治理。

它会知道,社会的变革是一种内部变革,而不是一种行为对另一种行为的御使。


庄子会静待事情发展,孔子也许会仗义相助。


庄子和孔子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行窃。

孔子先是低头哀叹:「礼崩乐坏,人心不古……

然后仰天感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感慨过后,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制止了这个盗贼的盗窃行为,并劝他改邪归正,还向他传授了五经,最后送了他一套《春秋》。

然而庄子嘛……

庄子白了一眼身边的孔子,若无其事地走著了,嘴里叨念著一句话: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孔子十分尴尬。

又过了几天,孔子和庄子在大街上又看到有人行窃。

[这是一条神奇的大街,治安不怎么好的样子]

孔子这次一看到有人盗窃,就大呵一声:「是可忍,孰不可忍!

说完就拔出腰间的三尺长剑,仗著自己一米八几,黝黑壮实的身体,狠狠的教训了盗贼。

看到有人打架,庄子很恶趣味的围了过来,表情淡然超脱,不急不缓地说道: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孔子突然想揍这个成天在浦水边钓鱼的伙计。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天下大义而奔走各国,你瞅啥?再瞅试试?

庄子很尴尬……

突然接舆冒了出来,唱著歌把庄子拉走了。

孔子也不好拦著接舆,毕竟自己以前说他是个贤人。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往者不可鉴,来者犹之可追,今之从政者殆耳……

孔子独自在风中凌乱。

孔子突然想起了一句,自己自嘲用的话:

惶惶如丧家之犬

一时间感慨良多,而这个时候颜回和子路又过来烦他了。

孔子宠溺的摸著颜回和子路的头,向他们讲述「仁」的道理。


庄子看了可能没什么过激反应,因为盗会诱发捕快的发展。

孔子可能会教导一下,帮他指引正当点的生存方法,就像那个梁上大盗一样。

以上均为个人主观看法。


孔子不了解

庄子的话,外化而内不化,可能会报警

但是内心并不会愤怒,也不会兴奋hh

毕竟,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孔子肯定会挺身而出,呵斥盗贼,然后教育一顿,最后感叹一番世风曰下;庄子则不加理睬,他认为财物在谁那里都一样,没有了这些财物不见得是坏事,得到这些财物也不见得是好事。


一天,A和B并排走在大街上。突然,他们看到前面有一个蟊贼在行窃。

A看见了,急忙便要去抓住他

但是B却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好似没有看见

A很疑惑,便问B:「你为什么不同我去抓住他呢?」

B笑了笑,说:「我和天下最大的盗贼并排行走都毫不在意,更何况一个小窃贼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