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一:遵丞相遺令,給大軍斷後,但是這活也出力不討好啊,他就算活著回蜀漢也會被整吧?

選擇二:投魏。魏國會收留他嗎?如果收留,他在魏國的仕途會是怎樣?

投吳考慮到吳蜀聯盟和道路不通應該不太可能。綜上,魏延大概可以做出哪些選擇?他真的死路一條嗎?


什麼叫做出力不討好?要清楚一點,在戰爭中,最危險的就是後方。假如願意讓某個人斷後,這非常明顯就是很信任他,不然不會輕易把後背交給別人。(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題主的第1個選擇,最後一句話就錯了,魏延,假如什麼事都不做,老老實實回到蜀漢,保證好權力的過度,沒有人會整他的。你要看看魏延是什麼身份?南鄭侯,假節,征西大將軍,而且還是少數的先主時代的宿將。假如他不鬧事,就憑藉他鎮守漢中十餘年的經歷,漢中太守,漢中都督,蔣琬還會給他奪走了不成?這樣的一個經驗豐富的宿將,正是他們所需要的,的唯一的區別就在於,吳壹和王平可能要晚幾年成為漢中都督了,但是影響不會很大。反正只要他不鬧事,再加上本來的身份,無論如何都是活得下去的,再熬個幾年,說不定還可以當上更高的位置,比如當個大將軍終老。魏延曾經這樣說過: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假如他可以再活10年,恐怕和曹爽對決的,就不是王平,而是他了,說不定就可以實現他的承諾了。再者,蔣琬曾經有過收復上庸的想法,或許別人不敢,但是魏延未必不敢,因為他一直想要一個可以建大功的機會。但是,他是怎麼做的?(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第1次錯誤),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繼續作死),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失去了信任),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徹底無法挽回),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最後的悲慘結局)

題主說的第二個選擇,其實也是不太可取的。魏延在蜀漢的地位,其實已經相當高了。假如他投降魏國,未必能夠提升地位,所以沒這個必要 (一般投降都是為了求個上升,他並沒有這個必要,曹魏的人才已經夠多了。黃權可以當上車騎將軍,除了本身有能力以外,和其他的士族關係很好也是一個原因,但是魏延未必可以。)

終上所說,只要他老老實實斷後,就沒有人會動他,他就可以善終了,這應該是好的結果了吧?

完畢


斷後為什麼是吃力不討好?這恰恰說明是諸葛亮信任才魏延。不然魏延帶著部隊投靠曹魏怎麼辦?即使魏延不聽遺命,諸葛亮也沒想要他的命,而是讓姜維接替魏延對工作。蜀漢大軍以安全撤回漢中為主要任務。

如果按照你的邏輯,諸葛亮選姜維來斷後,是不是也是為了搞姜維?

《三國志 魏延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魏延和楊儀一樣死於作死,只不過魏延比楊儀作得早而已。最好的結局怎麼也可以像王平那樣督漢中,最壞的結局也可以像劉琰那樣當個驃騎將軍在成都頤養天年。

《三國志 魏延傳》: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作死1)

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作死2)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魏延得不到朝廷信任,有點涼涼了)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作死3)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魏延眾叛親離)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只要魏延不作死,蔣琬是不會搞他的。

《三國志 蔣琬傳》:東曹掾楊戲素性簡略,琬與言論,時不應答。或欲構戲於琬曰:「公與戲語而不見應,戲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後言,古人之所誡也。戲欲贊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

又督農楊敏曾毀琬曰:「作事憒憒,誠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請推治敏,琬曰:「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主者重據聽不推,則乞問其憒憒之狀。琬曰:「苟其不如,則事不當理,事不當理,則憒憒矣。復何問邪?」後敏坐事系獄,眾人猶懼其必死,琬心無適莫,得免重罪。其好惡存道,皆此類也。


不是,為什麼斷後就吃力不討好啊?作為靠軍功上位的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軍中無論資歷還是威望都無人能出魏延之右。只要他自己不搞事,楊儀一個丞相長史、綏軍將軍拿什麼跟他斗?

只要大軍平安返回成都,在蔣琬初秉國政的這段時間漢中都督的位置大概率還是魏延的。就算拿不到兵權,升個驃騎、車騎將軍在朝廷里養著也沒問題。蔣琬駐漢中後出兵還是得倚仗魏延,只要他自己不作死,沒人作的死他。

隻身投魏也沒啥問題,去了賣點情報能得個善終,但夷三族是免不了的。想帶兵投魏的話按他手下那些兵的想法,估計魏延當時就得被剁了。

你就看看魏延實際上乾的那點破事,帶著手下的兵直接逆擊大軍,這已經是事實上的叛亂了。結果他從建安二十四年養到建興十二年的兵被一嗓子就吼沒了,可見他作的死已經嚴重到了什麼程度。只要別這麼作,混個善終或者當個烈士都是很簡單的事,怎麼也到不了進蜀書十當反賊的地步。


傳言,唐相魏徵曾對太宗皇帝李世民進言道:「開國之臣,但凡有一技之長,即可用之,可以不考慮其品德;而治世之臣,則要品才兼優方可。」

以上此言,可謂映照了魏延悲劇的一生。

百度搜索「魏延」,首句便是:「魏延,字文長,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

劉備是富有知人之明的,他善於發現手下的閃光點,並將其放在能發揮最大價值的地方。

舉例,有兩個人,風評人緣都不怎麼好,卻被劉備破格提拔任命,一個是睚眥必報法孝直,另一個便是「偏將十萬之眾至,臣請為大王吞之」的魏文長了。

魏延此人,和法正一般,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他們受劉備信任,一個成為謀主,另一個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將,只因逢開國立業之時,「但凡有一技之長,既可用之。」

劉備死後,諸葛亮憐惜魏延的勇略,不顧其孤傲自恃,始終以其為北伐戰爭中最倚仗的臂膀,這也是因為連年征戰,需要其「一技之長」。可是,諸葛亮能授予魏延傲人的地位和權勢,卻無法消除他因自傲而導致的眾臣與屬下對其的厭惡與趨避。

至五丈原,諸葛亮將死之際,定下了三軍返回漢中的大戰略。此時,蜀漢正由北伐開國階段向守國治世階段轉移。「品才兼優」的重要性便逐漸地超過了「一技之長」。這時的丞相或許回想到了那孤傲又人緣極差的魏延,料想他一生為蜀漢征戰,勞苦功高,唯恐他恣意妄為,為眾僚所惡,便留下了那道命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意即是說:「魏延如果不聽話,(看在我的面子上)就不要管他了。」

這應是丞相能給魏延最大的庇護了吧。一向以治軍嚴整著稱的諸葛亮竟然在臨死前,把軍權交給楊儀的同時,還允許魏延自行其事,這不意外嗎?

可憐的是,魏延似乎並不明白諸葛亮的去世意味著什麼,還做著率大軍北擊曹魏的美夢。他在費禕面前狂言道:「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費禕多聰明的一人啊,之前諸葛亮在時,還能幫忙居中調和。及諸葛亮歿,魏延失去了最後一個靠山之後,他馬上便改旗換幟,轉頭就給了魏延致命一擊。

史書沒有記載費禕回去具體說了什麼,只是寫道,在費禕走後,延尋悔之,已不及矣。

「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這是魏延最信任之人對他最後的欺騙。此外,遍翻史書,竟也找不到任何一個能與魏延友好交流或友善相處的同僚、朋友。

多麼可悲,繼劉備、諸葛亮之後,蜀漢再沒有執政者能容忍這麼一個桀驁不馴、傲視主上的悍將。楊儀、費禕連哄帶騙,蔣琬、董允幾番指證,魏延便成為了人人喊打的反賊;王平這個降將一番怒吼,魏延部下便做鳥獸散;及最後馬岱快刀一揮,魏延立時便身首異處。

沒有了諸葛亮的庇護,早已為群臣所惡的魏延迅速成為了眾矢之的。昔日的同僚、戰友、下屬,一夜之間,盡成仇敵(當然也有魏延自己作的成分)。言辭口徑之一致,出手速度之迅捷,彷彿早就謀劃好了一般。

諸葛亮儘力了,他在臨死前沒有貶低魏延的官位,也沒有剝奪魏延的兵權,甚至還特意交代「軍便自發」。然而,作為蜀漢元老,歷侍二朝,官至征西大將軍、涼州刺史的魏延,在國內竟被孤立至如斯地步,以至於諸葛亮死後,朝中軍中,荊州派益州派東州派涼州派,竟無一人為其擔保鳴冤……性格上如此巨大的缺陷,又怪得了誰呢?

題主問:「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該怎麼做才有好的結果?」

只能回答,很難。魏延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輕易地放棄權力與地位,去做一個閑散將軍,而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交接之際,他註定是那個犧牲品。

最後,若魏延也和法正一般英年早逝,或逝去在漢中太守的任上,或病死在陽溪之戰後,或歸命於五丈原的秋風裡,那該多好?


最佳的選擇當然是老老實實回漢中啊。

魏延跟費禕關係不錯,不然諸葛亮也不會安排費禕調解魏延和楊儀了。

有老費作保,已經是征西大將軍的魏延混個驃騎車騎的沒問題吧!再想得美一點,大司馬沒戲,大將軍總歸是有可能的吧!

南鄭侯的爵位已經到頂了,就算不再打仗吃食邑也是足夠吧。魏延年紀也大了,也沒什麼私人勢力,慢慢把軍權剝了,安心養老也行啊!

其次的選擇,帶著本部兵馬突襲司馬懿。

萬一來個大勝,甚至砍了司馬懿,回國以後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走起。如果敗了,撤職削邑。如果死了,落個大漢忠臣,力戰死節也算名垂青史了。

再次的選擇就是投魏,當吉祥物被供起來,但是家屬就別想保住了。

然後魏延挑了最差的那個選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