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站在後來者的角度看待那段歷史——歷史上從沒有一家是從荊州+益州板塊從而奪取天下的,甚至教員也批說千里分兵無二。同樣荊州益州位於東吳上游這難免會激起孫權集團警惕,從而導致未來湘水之盟,白衣渡江,夷陵之戰。

但另一方面益州+關中板塊可是前有劉邦後有北周通過這一板塊直接席捲天下的。

另一方面1.劉備奪取益州後,當時曹操和孫權死磕為何劉備不順便奪取漢中,而等到後來湘水之盟,曹操奪取漢中之後才打反擊戰。如果早點奪取不管從收益還是損耗都比未來少很多。

2.在隆中對之後依舊發生馬超韓遂反曹操一度席捲整個關中的情況。說明當時關中大局並不穩定。劉備如果做好準備完全可以比諸葛亮一出岐山收穫更大,奪取關中那對奪取天下豈不是更有力?


荊州?益州不是說可選擇,而是不得不選擇

簡單而言諸葛亮給劉備是這樣分析的:

  1. 曹操手裡有天子,兵多將廣,憑一個新野跟他打就是以卵擊石。
  2. 孫家在江東經營三代,短時間內拿下比較不切實際。
  3. 劉表是個孬包(我知道他不是,簡單而言就舉個例子),劉璋是個笨蛋,恰好怹倆治下兩塊地挺肥。
  4. 主公現在就缺地和兵;將是滿配,道義上一來皇親國戚,二來衣帶詔參與者。拿下荊、益就起飛。

關中當時由曹操安排鍾繇駐守,所以想要拿下關中,首先要有基礎實力。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想法就是趙雲佯攻,然後諸葛亮偷襲涼州,夾擊關中,形成「秦滅六國」的趨勢。

總結: 關中固然好,但想要拿關中,必先要有一定的基礎,故荊、益是最好的(無奈的)選擇。所以隆中對的核心是先有立足之地,然後再咋樣咋樣,而不是這些個地想要哪個要哪個。


題主覺得,劉備佔據荊州要防孫權背刺。但是請注意,諸葛亮隆中對時,劉備還在新野,諸葛亮自己就「躬耕於南陽」。諸葛亮隆中對是建議劉備直接從劉表手裡拿下荊州,而不是像歷史中先被曹操拿下,然後反打回來。

隆中對的荊州,和實際三國中的荊州,區別最大就是這個南陽盆地!直接從劉表手裡拿荊州,是有南陽盆地的,而現實中的南陽盆地,關二爺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都沒能拿下來!

南陽盆地本身四通八達。具體可見這篇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569587?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可以講,如果取得荊州,得到南陽盆地,取益州和關中都會從困難難度變成中等難度。

借個圖了。

注意襄陽的位置,這是關二爺襄樊戰役的主戰場。而隆中對時劉備在哪兒呢?從襄陽往上看,看到那個南陽沒?劉備和諸葛亮就在那兒。(劉備一開始駐紮的新野縣城,就屬於南陽地區,如今的新野縣依然是是南陽市下屬。而諸葛亮則「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從這張圖就能看出,如果關二爺打贏襄樊戰役拿下南陽盆地,對於曹操腹地的威脅有多大。無怪乎曹操要考慮遷都。

(也可以很容易看出,劉表把劉備放在新野就是為了作為抵擋曹操的第一道防線,曹操要南下荊州必須第一步拿下新野)

有沒有南陽盆地,對於荊州的戰略價值,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如果劉備像隆中對那樣直接取荊州,那根本就沒有後面那一堆破事,關二爺根本沒必要費力打襄樊戰役,東吳就沒有背刺的機會。

就算呂蒙成功背刺,關羽也不至於死。還是看上面那個圖,從襄陽往下,看到那個江陵沒有?那就是呂蒙白衣渡江的地方,直接搞得關羽北有曹仁南有呂蒙進退不得。如果整個南陽是關羽的,只要依託漢水補給,再利用好襄陽樊城防線,呂蒙根本奈何不了關羽。就算曹丕那邊也出兵兩面夾擊,大不了奔漢中唄。

現實中劉備怎麼取的益州?透支好名聲背刺劉璋,然後和曹操決戰漢中。但是如果有了南陽,可以直接從漢水往西取漢中,然後進攻益州。

現實里諸葛亮怎麼攻擊關中?出祁山,斷隴西,打得無比艱難。但是如果有了南陽,再從荊州出一支軍隊,經過武關就可以夾擊關中,難度大大下降。(從武關入關中,這可是劉邦入關中的路線哦,體會一下。)

可惜啊,現實中劉備自從離開新野,就再沒能取得南陽盆地。如果關二爺能夠取得襄樊戰役的勝利,再取下關中不說易如反掌,那也是難度大大下降。甚至二爺都不需要向關中出兵,只要把兵往南陽這麼一屯,諸葛亮出祁山的難度都能低一個檔次:你敢出兵支援關中,我就敢趁虛而入直接捅你的老家。

如果有了荊州,那就不是荊州+益州,而是很輕鬆荊州+益州+關中,甚至有直接贏的可能。

如果沒有荊州,基本就沒有益州+關中的可能性。歷史已經證明了。

而且……

劉表雖然是英傑,但一方面此時年紀已經很大,隨時可能離世形成權力真空;另一方面他單騎入荊州在當地影響力並不大,而劉備本身就在荊州,而且在荊州是有不少士族支持的,取得荊州基本就是簡單難度。

至於關中,馬超韓遂等等軍閥割據,還有鍾繇經營多年,劉備大本營新野離關中還有距離。

就隆中對時的局勢,拿荊州的難度比去取關中,難度低太多了。


益州、荊州不過是劉備集團北出關中的基礎與跳板。終漢一世,劉備、諸葛亮、姜維等人也始終沒有放棄圖謀關中的打算。

《三國志·諸葛亮傳》: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劉、葛二人相見時,劉備手裡不過新野彈丸之地,根本無力染指關中。伺機佔據荊州,進而西入益州,以荊、益二州為基本盤圖謀關中——只有將那前兩步棋走下來,劉備集團才有實力走這第三步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集團取得益州之戰的勝利,隔年便發生了第一次荊州事變。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集團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同年便發生了第二次荊州事變。

每當西北部戰局有所轉機,東部戰局便會讓劉備抓瞎一陣子。抓著抓著,劉備的家底就被吃空了,劉備的壽命也被磨盡了。

總結一下便是:有時機圖謀關中時,劉備無此實力;有實力圖謀關中時,劉備無此時機。

至於「劉備為何執意與孫權爭奪荊州」這個問題,可以略說幾句。

倘若要執行「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則必須東西並進,即荊、益諸軍配合北伐。易言之,中部戰區的重要性等同於西部戰區,二者缺一不可。

倘若不執行「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則會面臨一個問題:是否坐視荊州數郡為吳軍所攻佔?

劉備執政時期,其勢力內部以荊楚人士為貴。儘快圖謀關中固然重要,但放在鄉土情結濃重的漢末,坐視基本盤為盟友所攻佔而不為所動,是一件後果難以想像的事情。

《華陽國志·卷九》:昔(劉)豫州入蜀,荊楚人貴;公孫述時,流民康濟。及漢征蜀,殘民太半;鍾、鄧之役,放兵大掠,誰復別楚、蜀者乎!

固然,身為荊楚名士的廖立對劉備【與吳人爭三郡】的行為放了一通嘴炮,甚至將「關羽兵敗身死」的鍋也全扣在了劉備頭上。

《三國志·廖立傳》: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

問題來了,廖立一人是否能代表全部荊楚人士的心聲?

荊楚人士又是否願意為了儘快達成劉備集團的戰略設想,而主動放棄故土、宗族,乃至隱戶人口、田產?

口號喊得再想,後果還是得然執政者來承擔——劉季玉故事珠玉在前,誰人得免?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不用如果,圖關中這點也是《隆中對》原有之意。

  • 建安十七年:劉備攻劉璋。
  • 建安十九年:佔據益州。
  • 建安二十年:孫權背盟偷襲三郡,爭三郡剛開篇,曹操已經搞定漢中,於是湘水之盟。
  • 建安二十一年:休整。
  • 建安二十二年:攻漢中。
  • 建安二十四年:佔據漢中,同年孫權背盟偷襲荊州,失荊州。

看下時間,劉備已是馬不停蹄的向北與曹操爭鋒,奈何孫權二次背盟,還想讓劉備怎麼加速。


我感覺這是對隆中對的誤解。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吹隆中對不光是因為它是一個宏偉藍圖,它還是一個清晰的路線圖。

207年的劉備在哪裡呢?在新野。

諸葛亮小先生給老劉劃拉了一下天下這塊蛋糕,發現能分的都分完了。自己沒有隻能搶,老曹和小孫都搶不過,但是幸好劉表和劉璋分到的那塊還拿在手裡沒有吃。這個可以和他們打個商量。

所以隆中對里的荊州和益州,脫離時代背景肯定不是最優解,最優解大概應該是司隸和關中。

可是回到207年的劉備那裡,這應該就是他的最優解。而且不是老曹打過來,估計半個荊州他也拿不下來。能實現橫跨荊益已經很不容易了。

鄭度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法正傳》

老劉打下益州用了三年,懸軍遠征,其中艱難困苦,可以而知,連跟著來想分蛋糕的東吳軍打個圈兒就回去了。

214年夏才平定益州。

順勢攻取漢中?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215年三月曹公征張魯,11月張魯出降。

以劉備的實力,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

而且劉備對張魯用強,大概率會把張魯直接推向曹操。降曹還是降劉,並不是一個很困難的選擇題。

馬超韓遂之亂髮生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建安十六年劉備才剛剛入川,還沒有和劉璋開打。拿什麼北伐呢?

而且關中諸侯和張魯是一樣的道理。你劉備來,打不打我?打我你打得過不?我打不過你降曹還打不過你?

馬超投奔劉備那是走投無路,還沒有像樣兒的諸侯投奔劉備的。

以劉備集團的實力,已經把隆中對執行得非常到位了。不是兩次背盟導致巨大損失,更進一步也未可知。

「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可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