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的話,一個詞:大意

……

首先看背景:

為了取得益州,龐統給了劉備四個計策。上上計,在涪陵趁著和劉璋會面趁機抓住劉璋。上計,偷襲成都,直取益州。中計,設計殺掉劉璋大將楊懷高沛,取得他們的軍隊,然後進軍。下計,撤退到白帝城然後慢慢進攻。

劉備採取了中計。殺了楊懷高沛,然後進軍。

這時劉備已經和劉璋撕破臉了。

然後才有了雒縣中埋伏。

……

所以,龐統是搞死自己為了劉備找借口什麼的,根本不成立。已經撕破臉了該扯什麼借口?看看龐統的前兩個計策,有考慮什麼借口不借口的嗎?沒有!怎麼這個計策就需要借口了呢?

劉備有考慮找借口嗎?也沒有!殺掉楊懷高沛根本找借口,說殺就殺了。宣戰沒借口,怎麼奪城就需要了呢?劉備不考慮前兩個計策理由很明顯:益州勢力錯綜複雜,直接擒劉璋未必能讓益州投降。搞偷襲的話,實在太過冒險,只要有人不服,自己就是身處敵營而無後援。跟借口無關。

至於諸葛亮就更無關了。諸葛亮和關羽張飛都在荊州。取益州是劉備陣營大戰略,所有人共識,而取益州的方法純粹由劉備龐統自行決定。計策是龐統出的劉備選的,進軍路線是劉備龐統自行決定的,諸葛亮千里之外怎麼背這個鍋?

……

所以,這事情很清楚,純屬意外。劉備龐統都覺得益州缺乏戰備,進軍很容易,於是不慎被射死了。就這麼回事。


標籤貼的「三國演義」,我先說說演義。

在演義裡面水鏡先生給劉備推銷諸葛,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就少不了對比,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事迹不需要贅述。倒是鳳雛意外戰死,有點中道崩殂的感覺。

那麼他在「中道崩殂「的情況下,做了什麼呢?

1. 獻連環計。

2. 當縣令,一日之內解決百日公事。

3. 入川首席謀士,議取西蜀,獻上中下三計供劉備選取。

4. 識破楊懷高沛行刺之計。

5. 識破諸葛亮弔孝

等等不表。

從這些可以看出,赤壁之戰也有他的大功,才能、計謀了得。再有龐統懸劍夜讀,武力不會太低,勤奮好學。在三國演義裡面劉備謀士裡面,排個第三沒什麼問題。

龐統死了有什麼影響呢?如果沒死呢?

在三國演義當時的環境下,對劉備勢力而言,劉璋的益州已經唾手可得,對整個戰局已經沒有什麼影響了。龐統如果沒死也是一個假想題,在我看來有一定概率會調往和關羽一起守荊州,或者是法正或諸葛?那麼關羽在一個很強的的輔佐下是如虎添翼還是如何,故事的發展有很多可能性,歷史的發展充滿了機遇性和不確定性。然而其實在演義裡面,關羽已經有了劉備勢力中不俗的謀士馬良了。


那麼三國志中的龐統厲害嗎?

還是厲害。

司馬徽認為龐統應該是南州讀書人之首,實際上卧龍鳳雛司馬徽最推薦的是龐統。在周瑜手下的時候,就在吳國有了一些名氣。陳壽說他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倒是可惜龐統長得丑,不管是那個年代還是現在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發展。但當一個人的才華足夠出眾,相貌絲毫不會限制他。

而後謀取西蜀,上中下三計。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

卧龍鳳雛,鳳雛比得了卧龍嗎?感覺龐統的才能還沒有完全施展就突然沒了,結合諸葛後期的實績卻實在沒有可比性,劉備對龐統的重視和親信也是很明顯不如諸葛亮的。而對於他和法正的態度,法正更多是喜愛或者是寵愛,龐統就有點像一位老師,是敬也是保持了距離。對於劉備來說,同樣情況下諸葛或者法正死了影響可能更大。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除關羽外主力均已入川,劉璋勢力搖搖欲墜,劉備唾手可得,幾乎只差一步,只可惜龐統走這最後一步的時候涼了。影響確實比較小。而關羽敗走的時候,劉備已經把馬良調回了。

在歷史的洪流中,一兩個人又能改變什麼呢?


只怪不能像諸葛亮那麼帥


有人說龐統不死,劉備攻西川師出無名?

我覺得就是單純的急了死了吧


被KPI給折磨死的。直怪主公目標太高。


估計你想問是不是有陰謀之類的。。有可能,但是不應該。

有可能是,諸葛亮最有嫌疑,因為他和龐統都是荊州代表,龐統死後,荊州遷來的人就以諸葛亮為代言人了,所以,獲益最大的是諸葛亮。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龐統,法正都是謀主,按照諸葛亮的那種沉穩,耐心的性格,適合內政和統帥,他們都是各司其職,沒大衝突。

不應該是,龐統的死實際上是因為劉璋的觸底反彈,龐統作為入蜀第一功臣,他身負使命,不得不處處冒險,人有旦夕禍福,落鳳實屬無奈。


卧龍鳳雛雖然齊名,但龐統的死徹底暴露出了卧龍鳳雛的差距之大,不下於北喬峰南慕容


龐統殺了敵方將領來應天象未遂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