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建安六年到荊州,建安十二年諸葛亮出仕。

若非劉備求賢若渴,身段放低到如此程度,政治理念又與諸葛亮契合,諸葛亮也不會輔佐劉備。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諸葛亮該時期真實寫照。包括劉備在內的諸多軍閥,對諸葛亮的吸引力都不大,甚至可以說沒有。不然諸葛亮也不會是劉備在荊州五六年,還要親自登門三顧才出山。

自比管、樂的諸葛亮也不可能無欲無求,只不過寧缺毋濫。

諸葛亮感的是劉備之殊遇,那個時代親自登門求賢已經是極少數。

劉備雖無根基,卻也是聞名天下的英雄人物,對諸葛亮這默默無聞的小青年交疏吐誠,露膽披肝,乃至三顧,這種真情實感和特殊禮遇誰能頂得住?

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天下之大,舍劉備外,還有誰能對諸葛亮再三親往?

這對君臣緣分早已命中注定。


咱們這回不論理想,單說名士如何選擇心儀君主。

所以還是要先提一下諸葛亮的身世和他的小夥伴們。

諸葛亮幼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跟隨叔父諸葛玄。叔父諸葛玄和劉表很熟的。原本應該去豫章赴任太守的諸葛玄被朱皓取代職務後,就去荊州投奔劉表。

《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如果認可《襄陽記》的記載,諸葛亮的岳父就是黃承彥。而《襄陽耆舊記》又記載黃承彥的妻子是蔡諷的長女,蔡諷的幼女是劉表的後妻。那麼劉表就是諸葛亮的姨夫。

《襄陽記》「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陽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襄陽耆舊記》「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

如果是這樣的關係,長期活躍在荊州上流名士團體的孔明,應該很了解劉表的為人。《魏略》雖然對諸葛亮三顧茅廬的記述是錯誤的,但有句話還是比較切合實際。

《魏略》「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可見孔明對劉表的評價並不高,認為其並不能夠抵禦魏軍,遲早要被吞掉。而與孔明交往密切的名士們也都沒有選擇侍奉劉表。

隱士龐德公,劉表多次請他出山,他都拒絕。即使劉表親自來也不行。

《襄陽記》「荊州牧劉表,數延請,不能屈。乃自往候之,謂公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公笑曰:「鴻鵠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棲;龜黿穴於深泉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趨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但各得其棲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釋耕隴上,妻子耘於前。」

徐庶,選擇追隨劉備。

《三國志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龐統,選擇做了本郡的功曹。在周瑜拿下南郡後,就成了周瑜的下屬。

《三國志龐統傳》「後郡命為功曹。」「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

隱士司馬徽,也沒有聽說為劉表效力。如果認可《襄陽記》的記載,反倒是劉備投靠劉表後,司馬徽向他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可信度存疑)《三國志諸葛亮傳》主張是徐庶舉薦的諸葛亮。但無論是他倆誰,都屬於孔明這個小圈子裡的人。

《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那麼就很有意思了,以諸葛亮的身份,想要在劉表手底下謀個職位不成問題。但他和他的小夥伴都沒有選擇劉表。可見這群荊州上士對劉表「不思進取」的戰略思想是有看法的,認為就算跟了劉表恐怕也難以得到重用。徐庶和諸葛亮寧願跟隨沒有地盤的劉備一起闖蕩,也不願意與已經雄踞一方的劉表共事。可見他們都認可劉備才是有能力,有大抱負的人。

既然不投靠離自己最近的劉表,自然也不會選擇跑到益州這個更偏遠的地方,侍奉一個更加懦弱多疑的統治者了。

甚至於不僅不投靠,諸葛亮和龐統還都認為劉備可以取而代之,成就一番霸業。

《三國志諸葛亮傳》「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志龐統傳》「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三國的名士,在被君主啟用時,也會考慮自己能否大展鴻圖。所以,認為當下君主不符合自己理想抱負,主動跳槽的不在少數。荀彧就是在董卓時期棄官而去,後又效力於袁紹,發現袁氏也不符合自己的心目中能夠一掃六合,復興漢室的能力,所以跳槽到了曹操陣營。

我並不認為諸葛亮從一開始的理想就是要復興漢室的。從自比管仲、樂毅來看,諸葛亮的抱負是要成為王佐之才,開疆拓土的國家棟樑。從劉備投靠劉表,到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中間隔了整整六年。如果諸葛亮真的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挽救漢室於狂瀾,那為何不早一點自薦,非要等到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出仕呢。

劉備的人格魅力和興復漢室的決心無疑是感染到他。諸葛亮也意識到眼前的這個人或許真的是自己等待多時的明主,自己定當全力以赴實現他的夢想。如果只是因為漢室宗親就要追隨,為何不直接去漢獻帝的漢庭任職?雖然漢獻帝是傀儡,但那才是正統皇權,做一個像荀彧一樣為大漢而死的忠臣也是一種選擇。

《三國志諸葛亮傳》「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劉備一定是大才,才能得到這麼多名士的青睞。諸葛亮、徐庶、龐統沒有選擇劉表,劉璋,而是追隨了當時連沒有地盤的劉備,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成為一代名相。諸葛的選擇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劉備與諸葛亮的君相和,也是一段自古流傳的佳話。


你好像忘了諸葛亮隆中對是怎麼評價劉表劉璋的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四起。劉焉聽說西蜀有帝王氣,就請命用漢室宗親為州牧,通管一州之地。位在原刺史之上。劉焉自己請命去西蜀,成為軍閥割據。而劉表任命為荊州州牧。

劉焉去了西蜀就沒想過再與漢朝廷有關係。直接割據一方,躲避戰亂了。而劉表,雖有朝廷親點官職,卻並沒有什麼勢力。襄陽城是蔡氏家族的。劉表取蔡氏,相當於倒插門了。蔡氏有了劉表的官職做排面,相當於拿到了朝廷的官方授權。

所以說,劉焉(劉璋)和劉表雖然都有一州之地,卻都沒有更大的野心和志向。不具備向更大發展的能力。不同於劉備,他們更傾向於安於現狀,守住目前家業。


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只是諸葛亮選擇他的一個很小的原因,針對諸葛亮的選擇,具體分析如下:

隆中青年求職記

01.自我介紹

我叫諸葛亮,字孔明,祖籍琅琊郡,現居隆中。家中一共五口人,一兄一弟二姊。根據家族長輩的說法,我們這一支原本姓葛,後來遷到了諸城,因此複姓諸葛,即遷居諸城的葛家人。

我們諸葛氏,出了好幾位兩千石大員,所以在漢朝我們也算是世家名門,有著自己做官的路子。不過一到亂世,很多事情就都說不準了。我和小弟諸葛均,還有兩位姐姐,一起隨叔父諸葛玄去豫章郡赴任,大哥諸葛瑾出仕江東。當時叔父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可惜被朝廷派來的朱俊之子朱皓取代了,於是我們兄弟姐妹幾人,便隨叔父投往荊州劉表處了。

02.優劣勢分析

當時,天下有八股大勢力,四股主要勢力,分別是幾乎統一北方的武平侯曹操,坐斷東南的吳侯孫權,擁有荊州九郡的荊州牧劉表,固守蜀中的益州牧劉璋;還有四股次一級勢力,分別是割據西北的馬騰、韓遂,困守漢中三郡的張魯,偏居遼東的公孫氏,寄居新野的左將軍劉備。

求職之前,我必須明確自身優勢和劣勢。我的優勢在於超強的關係網。當時的荊州,最具實力與號召力的是四大世家:蔡氏(蔡瑁),蒯氏(蒯良、蒯越),龐氏(龐德公、龐統),黃氏(黃承彥、黃祖)。我的大姐夫蒯祺,是蒯氏家主的親侄子,家族地位很高。我的二姐夫龐山民,是龐氏家主很器重的兒子。我的妻子黃月英,是黃氏家主的獨生女,母親是蔡氏家主蔡瑁和荊州牧正妻的親姐姐。怎麼樣,以前不知道我背景這麼硬吧。

而且,我們諸葛家還屬於避難荊州的北人集團。像我的好友徐元直、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都屬於這個集團。你們眼裡的龍套崔州平,出自後世大名鼎鼎的五姓七望之一的博陵崔氏,他的父親是前太尉崔烈。其他三人,也都是中原避難士子中的領袖。與從北方避亂至此的外地人相比,我擁有本土優勢。而與荊州本土家族相比,我在這個地方沒有多少利益關係,容易被外來勢力接納。

這一優勢決定了,我出仕荊州,會得到極大助力。但我並不是一個短視的人,如果北方一統天下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了,那我也願意拋棄這個優勢。可事實並非如此。

而且,曹操集團由潁川士族,與曹氏、夏侯氏等親族武將勢力、嫡系外姓將領勢力構成。在我求職的時候,這個集團已經比較穩固了,而且核心人物的年齡基本都在35歲以上,服務曹魏集團的時間不少於10年。我一二十來歲的小青年,寸功未立,又不屬於統治集團,啥時候能熬出頭來。等老一輩退出歷史舞台,我估計就快40歲了。算了算了,蹉跎光陰呀。

江東政權、益州政權本土性太強,以後發展起來了也就是個地方割據政權,很難被其他地方接受。況且,本土派和外來派的矛盾也很激烈。雖然相對而言,江東政權更有希望,但我大哥諸葛瑾已經去了,我就沒必要錦上添花,與他爭奪發展空間了。

至於漢中張魯、西涼馬韓、遼東公孫,苟延殘喘可以,逆勢反推根本沒希望,基本盤太小了。

看來,只有正當壯年的左將軍劉備最合適了。統治集團尚未成形,急需有人幫他融入荊州,手下文官勢力極其薄弱,又占著皇叔、衣帶詔的大義名份,我去雪中送炭,再合適不過了。可人家是高級武將,又是侯爵,四十多歲的人了,走南闖北,不知見了多少世面。雖說如今龍游潛灘,那也是雄風猶在,怎麼入他的眼呢?得好好計劃一下。

03.包裝推廣

當我還是一個農民伯伯,躬耕於南陽的時候,我就開始宣傳自己了。沒辦法,後漢就這講究。沒有名氣,就沒人推薦,就做不了官。我的宣傳人員有很多,同行的農民伯伯、樵夫大爺唱我的原創歌曲,畢竟藝術生這條路當時也能走通,比如蔡邕便是靠一手高超的琴技入仕。老師長司馬徽,幫我到處傳揚「卧龍」之名,見人就問,你知道卧龍、鳳雛嗎?像極了勤勤懇懇的保險推銷員。為了增強效果,還「碰瓷」荊州有名的神童龐統,給人家安了「鳳雛」的名號,與我並稱。龐統,自幼聰慧,是龐氏家主的親侄子,家裡還開著著名學府鹿門書院,一手把控荊州民間「輿論」,你說他名氣小得了?司馬老師的「碰瓷」效果小得了?還有兄弟團,一個個看著像隱世高人一樣,臉不紅、心不跳地吹我的才能不亞於管仲、樂毅,你能一點兒都聽不進去?

其實,我自比於管仲、樂毅,並不是天真地以為世人都會無腦信我,而是為了引起討論。不論是認可我的,還是嘲笑我自不量力的,只要開始爭論,就會免費幫我宣傳。你要知道,後漢的科技水平有多低。那時什麼都慢,從南到北要走一年。沒有這些宣傳手段,誰認識我?酒香也怕巷子深啊。畢竟,那時連三國還沒開始呢,更不會有我的獨家宣傳小說《三國演義》了。

而且,這兩位歷史人物也是我精心挑選的。管仲以治理齊國的文治著名於世,樂毅以幾乎滅亡齊國的武功聞名天下。以此二人自比,正是想說明我自己文武兼備,堪為宰輔。同時,管仲是齊桓公的一箭之仇,樂毅是燕昭王千金市骨請來的。非容大仇,即有大禮,足見誠意。我的要求便在這兩位的經歷中,想請我必須要有誠意,請了我必須要重用。

說到這兒,你明白了吧。我自比於管仲、樂毅,並不是想和這兩個人一較高下,而是把他們兩位當成文化符號,向外傳遞自己的求職意向呢。你可能會問了,有這麼神嗎?萬一對方get不到你的點怎麼辦?小兄弟你多慮了,到了一方領袖這個層次,沒有看不懂的。即便文化素養真不夠,手下的謀士也會給他講清楚的。

你看,這一番宣傳謀劃,我容易嗎?可是後世的你們,一個主角光環,就把我的努力遮掩的嚴嚴實實。提起我隱居隆中的這段日子,老要說我讀書不求甚解,我這是不求甚解嗎?不要再給你們不認真學習找借口了,這個鍋我諸葛亮不背。

04.選擇明主

下面就等未來的主公上鉤了。我的第一個考驗就是,能否發現我所具有的優勢。劉皇叔一顧茅廬,順利通過了這個考驗。不過,通過這個考驗的,並不只有他一人。

接下來,我就要拿出對未來主公的第二個考驗了,這個考驗便是誠意。皇叔順利通過,留下了後來三顧茅廬的佳話。你可別以為我是故意擺譜,縱觀古今歷史,有多少胸懷大才之人,被君主閑置。遠的不說,單單荊州就有屈原、賈誼,令多少人為之扼腕嘆息。我也想「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但首先得有個黃金台才行呀。

而且,這個考驗對未來主公也有利。他會快速地被外來勢力,以及荊州本土勢力接納。我前期的籌劃沒有白費,我找到了一位有見識又重視我的主公,他就是日後的蜀漢皇帝劉備。

你們可能會問了,皇叔禮賢下士的名聲,不是早就傳遍天下了嗎?用得著多此一舉嗎?我的回答是,很有必要,不這樣做,皇叔就打不開荊州的局面。你想想,如果你要找一位好老闆,單憑陌生人的道聽途說,你就敢賭上自己的後半生嗎?後漢這個時候,可不能輕易辭職。認了主公,君臣關係就確定下來了,搞不好要給老闆陪葬的。

那你要不要認真搜集信息呢?當然要,可是沒有途徑,只有道聽途說。那個時候,信息傳播的技術太差了,不同地域的人互相了解,靠的都是朝廷文書和旅人的口耳相傳。劉皇叔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大家也都只是有所耳聞。或許先入為主的印象不錯,但是一旦有新的傳言冒出來的話,他們的觀點便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別忘了,儒家先賢曾子,也因為三人成虎,被他的親生母親懷疑。所以我必須把主公禮賢下士的態度,實實在在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他們才會堅信。

是不是突然感覺,三顧茅廬背後的故事好多呀?當然多了,如果你只把我當成求職者小亮,你早都發現了。


因為諸葛亮是有志向的人,不是普通人。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的領導是誰?齊桓公、燕昭王。劉表、劉璋有那個志向嗎?


這倆,一個過不去,一個看著不爽


他們又不是什麼人都要,只有劉備飢不擇食。


葛公自己在前出師表裡寫了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事實證明,敏而好學,折節下問,才是昭烈帝獲得卧龍青睞的原因


劉表事業巔峰(黃祖搞死孫堅),身體健康的時候,諸葛亮估計還沒成年,諸葛亮顯現出才能的時候,劉表身體就很差了,開始操心繼承人和後宮了。

再說劉表家大業大的時候,也不一定會看上諸葛亮。劉表巔峰時期其實和孫策是有的拼的,孫策就是去打劉表黃祖的時候,父仇沒報死掉的。孫權繼承了孫策之後,赤壁大勝,也沒有去登庸龐統,所以劉表在荊州也沒有登庸諸葛亮,這也是講得通的。

至於劉焉劉璋父子,我覺得就是太遠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