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遵丞相遗令,给大军断后,但是这活也出力不讨好啊,他就算活著回蜀汉也会被整吧?

选择二:投魏。魏国会收留他吗?如果收留,他在魏国的仕途会是怎样?

投吴考虑到吴蜀联盟和道路不通应该不太可能。综上,魏延大概可以做出哪些选择?他真的死路一条吗?


什么叫做出力不讨好?要清楚一点,在战争中,最危险的就是后方。假如愿意让某个人断后,这非常明显就是很信任他,不然不会轻易把后背交给别人。(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题主的第1个选择,最后一句话就错了,魏延,假如什么事都不做,老老实实回到蜀汉,保证好权力的过度,没有人会整他的。你要看看魏延是什么身份?南郑侯,假节,征西大将军,而且还是少数的先主时代的宿将。假如他不闹事,就凭借他镇守汉中十余年的经历,汉中太守,汉中都督,蒋琬还会给他夺走了不成?这样的一个经验丰富的宿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吴壹和王平可能要晚几年成为汉中都督了,但是影响不会很大。反正只要他不闹事,再加上本来的身份,无论如何都是活得下去的,再熬个几年,说不定还可以当上更高的位置,比如当个大将军终老。魏延曾经这样说过: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假如他可以再活10年,恐怕和曹爽对决的,就不是王平,而是他了,说不定就可以实现他的承诺了。再者,蒋琬曾经有过收复上庸的想法,或许别人不敢,但是魏延未必不敢,因为他一直想要一个可以建大功的机会。但是,他是怎么做的?(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第1次错误),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继续作死),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失去了信任),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彻底无法挽回),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最后的悲惨结局)

题主说的第二个选择,其实也是不太可取的。魏延在蜀汉的地位,其实已经相当高了。假如他投降魏国,未必能够提升地位,所以没这个必要 (一般投降都是为了求个上升,他并没有这个必要,曹魏的人才已经够多了。黄权可以当上车骑将军,除了本身有能力以外,和其他的士族关系很好也是一个原因,但是魏延未必可以。)

终上所说,只要他老老实实断后,就没有人会动他,他就可以善终了,这应该是好的结果了吧?

完毕


断后为什么是吃力不讨好?这恰恰说明是诸葛亮信任才魏延。不然魏延带著部队投靠曹魏怎么办?即使魏延不听遗命,诸葛亮也没想要他的命,而是让姜维接替魏延对工作。蜀汉大军以安全撤回汉中为主要任务。

如果按照你的逻辑,诸葛亮选姜维来断后,是不是也是为了搞姜维?

《三国志 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魏延和杨仪一样死于作死,只不过魏延比杨仪作得早而已。最好的结局怎么也可以像王平那样督汉中,最坏的结局也可以像刘琰那样当个骠骑将军在成都颐养天年。

《三国志 魏延传》: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作死1)

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作死2)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魏延得不到朝廷信任,有点凉凉了)

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作死3)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魏延众叛亲离)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只要魏延不作死,蒋琬是不会搞他的。

《三国志 蒋琬传》: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不是,为什么断后就吃力不讨好啊?作为靠军功上位的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军中无论资历还是威望都无人能出魏延之右。只要他自己不搞事,杨仪一个丞相长史、绥军将军拿什么跟他斗?

只要大军平安返回成都,在蒋琬初秉国政的这段时间汉中都督的位置大概率还是魏延的。就算拿不到兵权,升个骠骑、车骑将军在朝廷里养著也没问题。蒋琬驻汉中后出兵还是得倚仗魏延,只要他自己不作死,没人作的死他。

只身投魏也没啥问题,去了卖点情报能得个善终,但夷三族是免不了的。想带兵投魏的话按他手下那些兵的想法,估计魏延当时就得被剁了。

你就看看魏延实际上干的那点破事,带著手下的兵直接逆击大军,这已经是事实上的叛乱了。结果他从建安二十四年养到建兴十二年的兵被一嗓子就吼没了,可见他作的死已经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只要别这么作,混个善终或者当个烈士都是很简单的事,怎么也到不了进蜀书十当反贼的地步。


传言,唐相魏征曾对太宗皇帝李世民进言道:「开国之臣,但凡有一技之长,即可用之,可以不考虑其品德;而治世之臣,则要品才兼优方可。」

以上此言,可谓映照了魏延悲剧的一生。

百度搜索「魏延」,首句便是:「魏延,字文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是富有知人之明的,他善于发现手下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在能发挥最大价值的地方。

举例,有两个人,风评人缘都不怎么好,却被刘备破格提拔任命,一个是睚眦必报法孝直,另一个便是「偏将十万之众至,臣请为大王吞之」的魏文长了。

魏延此人,和法正一般,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他们受刘备信任,一个成为谋主,另一个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只因逢开国立业之时,「但凡有一技之长,既可用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怜惜魏延的勇略,不顾其孤傲自恃,始终以其为北伐战争中最倚仗的臂膀,这也是因为连年征战,需要其「一技之长」。可是,诸葛亮能授予魏延傲人的地位和权势,却无法消除他因自傲而导致的众臣与属下对其的厌恶与趋避。

至五丈原,诸葛亮将死之际,定下了三军返回汉中的大战略。此时,蜀汉正由北伐开国阶段向守国治世阶段转移。「品才兼优」的重要性便逐渐地超过了「一技之长」。这时的丞相或许回想到了那孤傲又人缘极差的魏延,料想他一生为蜀汉征战,劳苦功高,唯恐他恣意妄为,为众僚所恶,便留下了那道命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意即是说:「魏延如果不听话,(看在我的面子上)就不要管他了。」

这应是丞相能给魏延最大的庇护了吧。一向以治军严整著称的诸葛亮竟然在临死前,把军权交给杨仪的同时,还允许魏延自行其事,这不意外吗?

可怜的是,魏延似乎并不明白诸葛亮的去世意味著什么,还做著率大军北击曹魏的美梦。他在费祎面前狂言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费祎多聪明的一人啊,之前诸葛亮在时,还能帮忙居中调和。及诸葛亮殁,魏延失去了最后一个靠山之后,他马上便改旗换帜,转头就给了魏延致命一击。

史书没有记载费祎回去具体说了什么,只是写道,在费祎走后,延寻悔之,已不及矣。

「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这是魏延最信任之人对他最后的欺骗。此外,遍翻史书,竟也找不到任何一个能与魏延友好交流或友善相处的同僚、朋友。

多么可悲,继刘备、诸葛亮之后,蜀汉再没有执政者能容忍这么一个桀骜不驯、傲视主上的悍将。杨仪、费祎连哄带骗,蒋琬、董允几番指证,魏延便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反贼;王平这个降将一番怒吼,魏延部下便做鸟兽散;及最后马岱快刀一挥,魏延立时便身首异处。

没有了诸葛亮的庇护,早已为群臣所恶的魏延迅速成为了众矢之的。昔日的同僚、战友、下属,一夜之间,尽成仇敌(当然也有魏延自己作的成分)。言辞口径之一致,出手速度之迅捷,仿佛早就谋划好了一般。

诸葛亮尽力了,他在临死前没有贬低魏延的官位,也没有剥夺魏延的兵权,甚至还特意交代「军便自发」。然而,作为蜀汉元老,历侍二朝,官至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的魏延,在国内竟被孤立至如斯地步,以至于诸葛亮死后,朝中军中,荆州派益州派东州派凉州派,竟无一人为其担保鸣冤……性格上如此巨大的缺陷,又怪得了谁呢?

题主问:「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该怎么做才有好的结果?」

只能回答,很难。魏延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轻易地放弃权力与地位,去做一个闲散将军,而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交接之际,他注定是那个牺牲品。

最后,若魏延也和法正一般英年早逝,或逝去在汉中太守的任上,或病死在阳溪之战后,或归命于五丈原的秋风里,那该多好?


最佳的选择当然是老老实实回汉中啊。

魏延跟费祎关系不错,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安排费祎调解魏延和杨仪了。

有老费作保,已经是征西大将军的魏延混个骠骑车骑的没问题吧!再想得美一点,大司马没戏,大将军总归是有可能的吧!

南郑侯的爵位已经到顶了,就算不再打仗吃食邑也是足够吧。魏延年纪也大了,也没什么私人势力,慢慢把军权剥了,安心养老也行啊!

其次的选择,带著本部兵马突袭司马懿。

万一来个大胜,甚至砍了司马懿,回国以后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走起。如果败了,撤职削邑。如果死了,落个大汉忠臣,力战死节也算名垂青史了。

再次的选择就是投魏,当吉祥物被供起来,但是家属就别想保住了。

然后魏延挑了最差的那个选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