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在底下評論過了,在這裡再展開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革命黨是群眾的嚮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我們的革命要有不領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偉人

毛選--偉大的著作¥ 55.70起2

作為偉大著作的開篇第一篇的第一句,真的是高屋建瓴,讓人醍醐灌頂。

正確把握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係,這個問題就不難分析了。

在昭烈皇帝發兵攻打東吳的時候,趙雲曾經勸諫: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東吳自然不是蜀漢的朋友,但卻是一個可以爭取的對象。

對此,諸葛亮在討論是否同意與東吳東西並稱的時候給出了解釋:

亮曰:"權有僣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戍】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若大軍致討,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僣之罪,未宜明也。"乃遣衛尉陳震慶權正號。

裴注三國志 引魏晉春秋

我想他本尊現身說法應該很有說服力了。

至於哥哥弟弟的說法,不值一哂。


《絕盟好議》是個好文章,建議學習

權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仇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

另外《隆中對》里也早已言明(江東)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都知道諸葛亮是個始終堅持如一之人,他有什麼理由去背棄自己一以貫之的理念?


哈哈,前幾天有人問孫權襲殺關羽是否明智,結果一堆人說明智。贊成和反對的帖子數差不多是五五開的。怎麼到了這裡就是一邊倒呢?強敵面前和則兩立斗則兩傷這個道理怎麼到了這時候才懂呢?

如果不是因為吳粉太池沼,我倒是願意帶吳粉玩的。

《三國志楊阜傳》: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

東西奔赴,說明曹魏民有飢色是漢吳共同作用下產生的。

如果諸葛亮選擇伐吳的話,無非就是以下幾種結果。

1,魏吳聯手打季漢。

2,漢吳兩敗俱傷讓魏漁翁得利。

3,漢戰勝或者滅了吳,但是不得江東人心,因此也難持久。

無論哪種結果都是讓曹魏得利,所以我以前一直強調諸葛亮如果死磕東吳那是不明智的。可能進不了十哲,甚至可能連六十四將都進不了。諸葛亮伐吳等於就是讓季漢開啟了自殺式襲擊,是要跟對面同歸於盡的節奏。

想要諸葛亮只伐吳不伐魏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東吳再次背盟。

第二種:陛下死在夷陵之戰而東吳又未能順利解決留守巴蜀的漢軍。

不然諸葛亮絕對不可能做這種不理智的事。

至於說陸遜可以打爆諸葛亮的醒醒吧!你家陸遜連曹真都未必吃得下呢!而曹真實際上又是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關於曹真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的分析,詳情可以看這個問題下的一些回答:

曹真是真的完敗諸葛亮嗎??

www.zhihu.com圖標

諸葛亮即便無法打崩龜縮的陸遜,那也會及時撤軍,下次再來,(磨都可以磨死東吳),這是性格使然。講真,如果陛下不是在馬鞍山試圖利用地形反殺吳軍,可能都沒那麼大的損失,故而諸葛亮在夷陵之戰後嘆法正也是有原因的(想想孝直避箭)。陛下還是太剛了。

這裡再說點題外話。以前我看到《曹真碑》上記載曹真刷陸遜戰績(施陸議於嚴霜)的事的第一反應就是《曹真碑》自賣自誇,本人曾經是陸遜粉曹真黑(吹陸遜的理由你懂的,而半年前我已經不尬黑曹真了),看到這種記載我就想笑。

但是後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又覺得《曹真碑》所載未必全是空穴來風,話不多說,先來看段史料:

《三國志蔣欽傳》:(蔣欽)子壹封宣城侯,領兵拒劉備有功,【還赴南郡】,與魏交戰,臨陳卒。

蔣欽之子蔣壹參加了夷陵之戰,歸陸遜統領,後來被陸遜派回南郡和曹魏交手直接陣亡了。

跟著陸遜參加了夷陵之戰的人有:

潘璋、鮮于丹、諸葛瑾、韓當、蔣壹、朱然、徐盛、駱統、孫桓等人,而他們基本上都回來參加了防禦曹魏的戰爭,可是唯獨不見陸遜本人,這甚是詭異。

再來看看這張書影,黑色字體為三國志,綠色字體為裴注:

這是《三國志陸遜傳》及其裴注的書影,大家可以看到陸遜本傳和裴注是直接從夷陵之戰跳到石亭之戰,中間幾年幾乎沒記載。尤其是曹真攻江陵時期沒戰績記錄,只有書信記錄。假如你是孫權,你會讓陸遜這種良將在緊要關頭掛機嗎?幾年內在其他人的傳記里也出現得少。我能想起的記載我都貼下面吧。

《三國志周魴傳》:東主頃者潛部分諸將,圖欲北進。呂范、孫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趨合肥,諸葛瑾、步騭、朱然到襄陽,陸議、潘璋等討梅敷。東主中營自掩石陽,別遣從弟孫奐治安陸城,脩立邸閣,輦貲運糧,以為軍儲,又命諸葛亮進指關西

背景是周魴引誘曹休的時候,孫權前次北伐時皇帝已經是曹睿了。

所以謎團的答案呼之欲出了。說明有可能陸遜即便敗得不是很難看,那表現得估計也就那樣,在曹丕伐吳期間很可能表現平平。當然,還有種可能是在上游防備蜀漢。但是下屬的敗仗通常也能算到主將頭上的。

可能陸遜的部分事迹也跟蜀漢人物一樣丟了吧,可是為啥丟得那麼巧呢?整篇《陸遜傳》字數並不少啊!(刨去陸抗傳也是如此),陸機的《辯亡論》還補充了一些資料呢!

雖然我這種比法有問題,陸遜吃不下曹真並不意味著打不過諸葛亮,畢竟兩人沒打過不好比。但是諸葛亮是那麼容易被擊破的嗎?吳粉亮黑不要太狂哦!況且《諸葛亮集》、《通典》中記載了諸葛亮教士兵水戰的一些事。

《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諸葛亮集·軍令》:聞雷鼓音,舉白幢絳旗,大小船皆進戰,不進者斬。聞金音,舉青旗,船皆止,進者斬。若賊近,徐還;遠者,疾還。

《通典·卷一百五十六·兵九》:蜀諸葛亮兵法曰:"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其實伐吳興許比伐魏簡單,因為吳國力更弱,又是順游而下,補給壓力沒有翻越秦嶺那麼大(從路線角度來講伐魏路線更多,相對來說更方便讓對面猜你目標)。但是正常情況下伐吳的意義又何在呢?


啊這,東吳看上去確實比曹魏好打,但是有個問題你得考慮一下,諸葛亮率領大軍東征,誰來牽制曹魏?

我敢打賭,只要蜀漢主力大軍東征,不論勝敗都沒有好果汁吃,除非東吳一觸即潰,孫權當場投降,曹魏反應不及,否則一旦陷入拉鋸戰就給了曹魏漁翁得利的機會。

假設蜀漢東征局勢大好,東吳節節敗退,以孫權的性格就該急眼了,立刻給曹丕寫信表示大漢氣數已盡,你曹丕就是天選之人,是大漢的繼任者。我孫權認清天命所歸(被蜀漢打的不行了),向大漢繼任者、天下共主、曹魏帝國皇帝曹丕稱臣(認你當爸爸),把我這小小的東吳劃入大曹魏帝國的版圖(給你點好處)。但是現在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有一個自稱季漢的,他們說他們才是大漢繼任者,說曹魏的沒用,我說曹魏的有用。他說沒用,我說有用,他不服氣,非要和我試試,我說可以。說完他啪的一下就站起來了,然後就是一個大軍東征。我沒有防住,大意了啊,沒有閃(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啊喂)。他們打的不是我的屁股啊,打的是曹丕爸爸您的臉啊(連我東吳都保不下來,以後誰還降你曹魏,你還當個屁的皇帝)!

曹丕自然不會眼睜睜的看著東吳戰敗,討點好處就得了,發兩路大軍一路進漢中,一路南下荊州,蜀漢背腹受敵,怎能好過?

假設東征不利,那還說個屁,夷陵之戰在那擺著呢。

為啥諸葛亮要聯吳抗曹,因為曹魏過於強大,單憑東吳或蜀漢都沒辦法抵抗曹魏,面臨共同的敵人,蜀漢和東吳自然偏向聯合,只有保持聯合才能繼續生存下去。一旦蜀吳同盟破裂,三國鼎立的形勢不再,即便一方取勝,也要付出巨大代價,而曹魏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勝利果實被曹丕竊取是板上釘釘的事,更不必說弱勢方投降曹魏。

然而聯合東吳,北上伐魏,蜀漢就不必面對來自兩方的壓力,只需集中精力專心北伐便可。反觀曹魏,則要面臨來自漢中和合肥兩處的軍事壓力,使曹魏不能集中一點,相對削弱了曹魏的實力。

打曹魏局部有利,打東吳全局不利,所以你明白為啥不打東吳了吧。


這都是什麼腦迴路?諸葛亮要是有那個國力左右開弓雙管齊下又打曹魏又攻東吳,還犯得上偏安一隅、在益州趴窩嗎??直接揮師洛陽、還於舊都不就得了?

於是三國就在普天同慶的大團圓中歡歡喜喜落下帷幕。

想想都偷著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