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较其他的,只谈文学。他们两个人都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每一个人身后都有著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为他们摇旗呐喊。纵然所作的词都被划到了豪放词这个圈子里,但苏东坡的豪放因为他豁达乐观的性格,而有了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再看辛弃疾的豪放,离不了沉重的家国主题,离不开塞外的豪壮苍凉。

惊才绝艳,推崇的是他们的文采,可是自古文无第一,询问谁更优秀,难免各自粉丝不会撕起来,还不如稳一点来分析他们各自作品的特色,毕竟两个人都被奉为男神,选择捧哪一个还好;让我选择踩哪一个,拜托,臣妾真的做不到呀!

以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稼轩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来比较,在一开始两首词就奠定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苏东坡的豁达和辛弃疾的豪放,苏东坡的积极和辛弃疾的沉郁可见一斑。他们俩人心中都有天下,只不过苏东坡心里的苍生而辛稼轩胸中的主要是家国,东坡对天下苍生怀著的是悲悯的情怀,然后自己或多或少站在了局外人的角度上,多了一种超然世外的仙气(当然,这与他身上的烟火气并不冲突);而稼轩对国家,对人民却担负著一份沉重的责任感,在沙场的血肉横飞中,在痛苦到麻木的生死离别里,他把自己打磨得如同一把脱鞘的巨剑,还未拭尽剑上的血气。

从苏东坡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对于政治还有著一种率性,至少是稚嫩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他,不开心了就是不开心了,一点都不舍得委屈自己,就算已经「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还是会选择作为一个幽人独自往来,成为一个「缥缈孤鸿影」 也比委屈自己在官场里边爬摸滚打来的自在。可是稼轩不行,他要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看试手,补天裂」 是他怀著的政治理想,冲霄的剑气成为了他独特的印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是他所期盼著的男儿豪情,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大英雄,所以他不得不抛弃稚嫩的想法要成为一个政治上的强者。

他们两个人并肩而立,在豪放词中平分秋色,我爱东坡的潇潇洒洒,我也爱稼轩的吹角连营。

(图片来源于网路,侵删)

编辑于 2020-06-05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青山裁剪作青衫青山裁剪作青衫编故事的人不是神

稼轩吧。

理由的话:

清代高旭:稼轩妙笔几于圣,词界应无抗手人。

王易《词曲史》:东坡有其胸襟,无其才气。

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苏诗伤学,词伤才。」(纳兰《 渌水亭杂识 》)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

找这么多理由,还是因为在我心里, 屈宋以来,只稼轩一人而已。


稼轩吧。

理由的话:

清代高旭:稼轩妙笔几于圣,词界应无抗手人。

王易《词曲史》:东坡有其胸襟,无其才气。

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苏诗伤学,词伤才。」(纳兰《 渌水亭杂识 》)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

找这么多理由,还是因为在我心里, 屈宋以来,只稼轩一人而已。


谢邀。

我们要比较两个优秀的人谁更优秀,如果不设定标准是很难比较的。辛弃疾实际和苏东坡相比,只有词这个维度比较具有可比性,另外优秀这个词,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他们能力很优秀;一是他们表现的很优秀;

先说可比的,只说词文学,苏东坡、辛弃疾并称苏辛,实力在于伯仲之间,苏东坡是豪放派奠基人,而辛弃疾将豪放派推向了高峰。两人之间的成就难分伯仲。从表达情绪上看,东坡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稼轩更倾向于国家与社稷的关注,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下,我认为辛弃疾略高1毫米。

至于散文、书法、绘画上的成就,东坡优势明显。

政治能力,东坡被认为有宰相之才,当初宋仁宗发现苏轼、苏辙两兄弟,很高兴,认为为继任皇帝找到了两个宰相。当然苏东坡最终没有做到宰相,从实际表现而言,在作为一州的地方长官而言,苏东坡表现得还是很出色的。辛弃疾年轻的时候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美芹十论》也很有见解,但是毕竟后期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也很难说能不能胜任更高级的将领职务。所以以成果而言,还是苏轼成就更大些。


文无第一,没法比!

武无第二,所以

辛大爷:拔刀吧诸位!我大青兕要打十个!


苏轼出生于1037年,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两位词坛的泰斗的出生年份相差大约一百年。

对于有才的人,如果不经受一点磨难,他们便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才气来。

才气属于思维层次,因而有才气之人,往往也喜欢沉浸于思考之中,他们不喜欢动手,如果平时过得比较安逸,他们就更不愿意写些什么了。

但是如果遇到不顺心之事,他们就会找到最好的朋友——笔。

因为笔是最懂他们的朋友,也是他们最信得过,平时不舍得找,只有在紧要关头才会诉说心声的朋友。

于是,便有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赤壁赋》,于是,便有了辛弃疾终生矢志北伐却无法得偿所愿的《破阵子》。

伟大的词人如是,平凡的我们亦如是。

当我们在外受挫,才肯将目光回收,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才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渐渐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潜在的力量,告别过去,焕然新生。

1

苏轼向人生的意义发问,他给了自己这样的回答: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他看到了,在这世间上,自诩为万物主宰的人不过是岁月的过客,自以为拥有过很多,其实,拥有的只是自己对万事万物的感知与记忆,舍此之外,并不能实际拥有什么。

世人只知东坡豪迈,却不知他的无奈,豪迈诚然是他的性格,却也是他最后的骄傲。

苏轼虽名扬天下,却一生坎坷,倘若他再不豪迈些,潇洒些,那该多苦多煎熬呀。

假如给东坡一个选择,我相信他愿用一身才气,换一位陪伴自己终老的发妻,换一个顺顺利利的仕途,换一个无忧无虑的安乐晚年。

名垂青史,享誉文坛千年,东坡,你其实是被逼出来的呀,你看起来风光,可世间有几人能看到你的苦,你的忧!

2

倘若辛弃疾能够策马沙场,挥军北伐,也许历史上会少一位词人,却会多一位名将。

我曾经反复品味过辛弃疾这三个字,不禁想到另一位西汉时的名人——霍去病。

「弃疾」、「去病」,其实表述的是同一个含义。

那么这是历史的巧合吗?

并不是,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很崇拜西汉的名将霍去病,希望孙儿也能成为大将之才,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疾」。

这个名字寄托了祖父的期望,也指引了辛弃疾一生的追求。

辛弃疾一生渴望建功立业,收复河山,却命运多舛,终未酬壮志,于是,满腔的豪情再也按压不住了,他找到了一个释放点,那就是文字,他化戈为笔,在字里行间布下刀光剑影。

他将本应在战场上挥洒的热血融进了墨中,那些壮丽的词赋看似是由笔墨写就,其实牵引著那些文字的却是辛弃疾的理想与抱负。

在辛弃疾心中,他本该是手握千兵、驰骋疆场的将帅,奈何世事不得志,只能将这份豪情壮志寄予诗词,,他不是为了写词而写词,他的笔,是他思想之境中的剑,笔下的豪迈与慷慨,是他在思想之境中的斩敌破阵。

不能在现实世界中成为将军,但是一身豪气掩不住,推著他成为了在词赋中指挥千军万马的无敌元帅。

读辛弃疾的词,有的人能读出一位豪迈的词人形象,有的人读出的则是一位在思维的世界中,率领数万骑兵、势不可挡的大宋名将!

是诗词让东坡和辛弃疾流芳后世,但我相信,诗词并非二人的首选,只是他们无奈之下的情怀抒发,世人以为词赋是苏辛最厉害之处,其实不然,词赋对于他们二人来说,只是个兴趣爱好,远不是最强之处。

接下来,让我们拉开历史的帷幕,重新认识一下中国历史上因生不逢时,而未展现出绝世才能的,一位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的清官,和一位有勇有谋的军事奇才。

3

首先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苏轼:

苏轼,他在开封府任上,上奏《谏买浙灯状》,阻止了宋神宗一次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

在密州,他捕杀蝗虫,救济孤儿;在杭州,治理「六井」,疏浚西湖;

在扬州,废止劳民伤财的芍药花会。谪居黄州时,拯救溺婴;被贬岭南;

在广州设计自来水,到惠州修桥铺路;远谪海南,教人耕种,兴办学堂。甚至他因辗转各处,还分别记下无锡的「水车」、黄州的「秧马」等新式农具,传播到偏远之地,以促进当地百姓生产生活。

苏轼一生中先后到多地任职,其中,他在登州(今蓬莱)担任知府仅五天,却为当地百姓做出了许多大好事,以至今天在蓬莱还有苏公祠、卧碑楼、宾日楼等与苏东坡有关的建筑。

在苏轼刚到任登州时,由于食盐由官府经营,于是官府从生产食盐的灶户手中低价购买食盐,再高价卖给百姓,以至于灶户破产,纷纷远走他乡,而百姓也因买不起盐导致身体缺碘从而虚弱患病。苏轼发现了这一弊端,上书朝廷废除了这一现有制度,改为由沿海煎盐的灶户可直接将食盐买与百姓,而官府只收盐税,苏轼此举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

在清代盐政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对苏轼此举进行了评价:

「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政绩也。」

除了关心百姓日常生活外,苏轼还惦念著登州的海防。

由于登州接近辽国,随时可能发生战事,然而登州的城防却差强人意,于是苏轼便向朝廷进奏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指出了登州海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兵势分弱,以启戎心」的担忧,他的上书得了朝廷的重视,从此登州海防、边防得以大幅巩固。

登州的百姓也感念苏轼,自发在蓬莱阁附近修建了苏公祠,祠内供奉苏轼画像,祠前有一副对联:「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一个「千年」,道出了苏轼对蓬莱影响之深远。

苏轼是一位词人,也是一位好官,这点或许大家还了解一些;相对而言,更不为人知的是辛弃疾的另一面,世人只知他是一位词人,却少人知他还是一名善战的猛将。

4

辛弃疾出生的地方不在南宋区域内,而是在敌占区,也就是属于金军的后方。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局集齐了2000人,参加了当时的一支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这支部队相当于敌后武装。

当金人内部爆发矛盾,向北后撤时,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军队联络并合击敌军,然而此时,义军内出现叛徒,将领耿京被杀,义军溃败,值此危急关头,辛弃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将叛徒擒拿回建康,交由南宋朝廷处决。

试问,数十人敢闯数万人的敌营,并达到战略意图,这份胆气几人有?这般勇略谁不钦?

这个画面对于读过三国的朋友来说是不是有点熟悉,当年二十八岁的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后,率领著招募而来的500乡勇投靠的刘焉,参与平叛黄巾起义,从这里刘备开始了他一生戎马的创业征程。

辛弃疾第一次创业聚集的是2000人,比刘备的500人要多得多,但他却没有刘备的幸运,辛弃疾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生不逢时」。

辛弃疾到达建康后,便开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这一年,他才二十五岁。只可惜,他去的是怯懦畏缩的南宋朝廷,面对的是宋高宗赵构,此后,辛弃疾再未上过战场。

屏幕前的读者您是否也感受到了压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对辛弃疾而言,这确实他的真实人生,除了压抑,还有痛苦。

岁月流驰,报国无门。

于是,在任镇江知府期间,登上北固亭时,他写下了千古名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于是,他在临终时,仍大呼:「杀贼!杀贼!」

廉颇老时虽因佞臣作梗而不为赵王所用,却也一生戎马,辛弃疾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君也能派人来看一看自己是否还能征战沙场啊!

5

不禁感叹命运之轮的力量,既然选定苏辛二人成为流芳千古的词人,又为何要赋予他们政治与军事上的天赋,却偏偏让他们在政治与军事上郁郁不得志呢?

也许,只有不得志的情况下,他们才能成为千古词人,只有不顺,才能成就他们。

那么他们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呢,很难讲,但倘若他们魂归天上,俯视人间,看到代代后人朗诵著他们的词赋,我想,他们是感到欣慰的——

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