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就是个文官 他有什么能力阻止赵匡胤的兵变和篡位?赵匡胤的兵变和篡位是他的派系,想获得权力,所以对他的拥戴,在这种情况下,包拯无兵无权如何阻止?

这么说吧,就拿金超群的包青天来说,包拯什么所谓的砍驸马 还有所谓的杀庞太师的儿子,其实对于皇帝来说就是宋仁宗,那都是无所谓的,而且这么做也可以更大的维护宋仁宗的权力,但是如果宋仁宗犯法,那包拯敢把宋仁宗给砍了?也就是打打龙袍,做做样子

另外所谓的狸猫换太子,其实更多在于必须除掉刘太后 因为刘太后的势力在朝中是很大的,外戚势力严重干扰了宋仁宗的权力,如果让李太后回来的话,那么李太后本身在朝中没有势力,外戚势力就没有办法再干扰宋仁宗了,而宋仁宗可以给自己的亲娘尽孝,博得一个好名声,两全其美

所以金超群包青天的真相 其实就是包拯的铁面无私,不过是宋仁宗用来清除异己的工具,如果是宋仁宗真的不想死的人,比如天下第一庄的裴慕文 宋仁宗下一道圣旨就能够赦免,反正主动权在宋仁宗手上,他想要谁活谁就能活,他想要谁死,谁就能死,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包拯做什么都行

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 赵匡胤可是有兵权的 包拯怎么可能对付得了赵匡胤?在少年包青天里面,崔明冲的案子,如果不是八贤王及时赶到 庞太师直接就把包拯给砍了 包拯的所谓的律法又有什么用呢?

希望各位可以一下我在飞卢的小说

大明:曹公公的干儿子

希望各位对我辛苦写文的一点支持

订阅我的小说最多花几十块钱,如今几十块钱能干什么呢?希望各位慷慨解囊


清官乃不祥之物。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朝代不能靠某个人,而是要靠制度建设。当包拯被打造成清官的时候,说明宋朝的纲纪出现了问题。赵匡胤兵变与篡位,其本质是军头们搞哗变,赵匡胤仅仅是带头大哥而已,换言之,赵匡胤代表的可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军事集团。包拯一介文人,何德何能,阻止赵匡胤这样的军阀呢?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可不是一句空话。


五代的文官的地位,可以跟大送的武官地位等同。

你问我,如果岳飞跟秦桧同朝为官,能不能阻止他通敌卖国,历史证明,是不可以的…


反对所有说因为包拯是文臣所以就阻止不了武将篡位的。

赵匡胤亲口盖章,最有可能阻止他篡位的前朝老臣——王朴,恰恰就是个文臣(《五代史补》转引《默记》:太祖即位,一日过功臣阁,风开半门,正与朴象相对,太祖望见,却立耸然,整御袍襟带,磬折鞠躬。左右曰:「陛下贵为天子,彼前朝之臣,礼何过也?」太祖以手指御袍云:「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其敬畏如此。)

首先,再说一遍,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本质不是藩镇节度使叛乱,而是禁军高层篡位夺权。这和藩镇叛乱并不能混为一谈,想要阻止应对措施自然也是全然不同的。

藩镇叛乱,乱起地方,需要的是中央强大武力的镇压——如果叛乱的是李筠、李重进、甚至符彦卿,那自然身为武将的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是最有可能匡扶社稷、力挽狂澜的人(如果他肯)。可赵匡胤是禁军高层直接窃位,那么请问武将在阻止赵大窃位上能发挥什么作用呢?除非你抢先一步赶在赵匡胤之前篡位自取了,否则,你还能干啥?韩通就比他赵匡胤差在哪吗?马步军司副都指挥使(都指挥使李重进只是遥领,不在开封)输他殿前司都点检多少?结果呢,没出家门就被砍死,可怜一家无一幸存。李重进猛不猛?被世宗派遣外任,遥领所谓马步军都指挥使却没有实际指挥权,最后不一样被窃位成功、抓著禁军兵权的赵匡胤按在地上打?

换谁去都没用。

有机会阻止赵匡胤篡位的,只有文臣。

首相范质在赵匡胤陈桥篡位之后悔恨莫及,抓著王溥说「仓促遣将,吾辈之罪也」——范质所悔恨的,不正是他身为宰辅,可以、却没能阻止赵匡胤篡位的事实吗?

可惜天妒英才,王朴死得太早,世宗也死得太早了。

世宗其实已经基本解决了藩镇节度拥兵自重的问题,剩下的,只需要一个成年的嗣君,与能干的文臣。

但乱世辅佐天子、弹压悍将、制定国策的能干,和盛世清廉自守、不畏权贵、擅于刑狱的能干并不是一回事。

如果非要讨论,那么我觉得,可以讨论王朴若活著,能不能阻止赵匡胤篡位;可以讨论若把赵普、沈义伦、张齐贤、吕端、甚至是范仲淹、韩琦等人换到范质/王溥那个位子上,能不能阻止赵匡胤篡位——这些人都是文人,但也都展现了必要的军事素养,甚至在皇权更替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稳定天下、平息变乱的能力。把他们换到那个位子上,或许真的有些许可能,可以阻止赵匡胤的计划。

但是包拯的技能点完全没有往这个方向点啊……

他一辈子从来也没有机会证明过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许有或许没有,谁知道呢),他本人也完全不是因为这方面能力而被推崇的,这种假设与讨论,真的毫无意义啊。

最后,容我多说几句。其一,尽管历史证明范质没有能力阻止赵匡胤篡位(甚至可能因为太不警觉一定程度上还成了帮凶),但他确实是忠于后周,忠于世宗、恭帝,从主观上想要阻止一切变乱的(可惜敌人太狡猾)。虽然范质能力不济,但我依然认为,他是个值得钦佩的人。范质主持编纂的《显德刑律统类》,正是其后《宋刑统》的重要原型。从某种意义上说,范质和包拯一样,(作为首相)技能点有点点偏了。

其二,后周、恭帝的致命问题从来不在于赵匡胤,而在于主少国疑,巨大的利益驱使下,禁军(沿袭五代兵痞传统)有自行择帅、甚至另立新君的动力——不止他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甚至韩通等人,都有一样的威胁,甚至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都有一样的野心——不过赵匡胤是先发制人并成功了的那个。这种情况下,哪怕反过来说,他赵匡胤想做忠臣,来防著其他人黄袍加身,他都不一定防得住(搞不好就是变成韩通那个下场)。宰执文官们就更是,防住一个赵匡胤,并没有那么难;但想保住大周,保住郭家的江山社稷,太难了。归根结底,赵匡胤也不过是说,王朴活著他很可能坐不上这个皇位——可是他从来没说,王朴活著,就能保住大周社稷,能让恭帝坐稳那个皇位。

真的太难。


不能,因为历史不容假设,没意义


包拯只是官僚,不是政治家,忠于的是制度,不是人格化的某人。


不能,其实包拯没那么玄乎,只是比较清廉,在贪污成风的朝廷中是一股清流,朝廷为了降低民众对官员贪污的厌恶,便于自己统治,便大肆宣传包拯。


这问题我真的服,你是凭什么觉得包拯有可能?影视剧看多了,就觉得包拯是个多了不起的人物,人家充其量就是个清官外加会断案,清官是本分,断案能关系一个人甚至数百人的清白,也就是说他的这些才能优点根本达不到影响天下的程度


阻止赵大兵变和篡位需要兵权,包拯只是一个文官,宋朝皇帝对包拯的信任基本媲美与周公之与姜尚,孝公之与商鞅,一个开封府尹可能大家觉得只是一个首都的市长那么简单,但是在宋朝开封府尹意味著啥,这是当年赵二的位置,包拯没有阻止赵大兵变的能力,而且赵宋对包拯的知遇之恩,包拯必当肝脑涂地报答,即使柴荣复生,包拯不但不会阻止赵大兵变而且会为赵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