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就是個文官 他有什麼能力阻止趙匡胤的兵變和篡位?趙匡胤的兵變和篡位是他的派系,想獲得權力,所以對他的擁戴,在這種情況下,包拯無兵無權如何阻止?

這麼說吧,就拿金超羣的包青天來說,包拯什麼所謂的砍駙馬 還有所謂的殺龐太師的兒子,其實對於皇帝來說就是宋仁宗,那都是無所謂的,而且這麼做也可以更大的維護宋仁宗的權力,但是如果宋仁宗犯法,那包拯敢把宋仁宗給砍了?也就是打打龍袍,做做樣子

另外所謂的狸貓換太子,其實更多在於必須除掉劉太后 因為劉太后的勢力在朝中是很大的,外戚勢力嚴重幹擾了宋仁宗的權力,如果讓李太后回來的話,那麼李太后本身在朝中沒有勢力,外戚勢力就沒有辦法再幹擾宋仁宗了,而宋仁宗可以給自己的親娘盡孝,博得一個好名聲,兩全其美

所以金超羣包青天的真相 其實就是包拯的鐵面無私,不過是宋仁宗用來清除異己的工具,如果是宋仁宗真的不想死的人,比如天下第一莊的裴慕文 宋仁宗下一道聖旨就能夠赦免,反正主動權在宋仁宗手上,他想要誰活誰就能活,他想要誰死,誰就能死,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包拯做什麼都行

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 趙匡胤可是有兵權的 包拯怎麼可能對付得了趙匡胤?在少年包青天裡面,崔明沖的案子,如果不是八賢王及時趕到 龐太師直接就把包拯給砍了 包拯的所謂的律法又有什麼用呢?

希望各位可以一下我在飛盧的小說

大明:曹公公的乾兒子

希望各位對我辛苦寫文的一點支持

訂閱我的小說最多花幾十塊錢,如今幾十塊錢能幹什麼呢?希望各位慷慨解囊


清官乃不祥之物。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朝代不能靠某個人,而是要靠制度建設。當包拯被打造成清官的時候,說明宋朝的綱紀出現了問題。趙匡胤兵變與篡位,其本質是軍頭們搞嘩變,趙匡胤僅僅是帶頭大哥而已,換言之,趙匡胤代表的可不是一個人,是一個軍事集團。包拯一介文人,何德何能,阻止趙匡胤這樣的軍閥呢?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可不是一句空話。


五代的文官的地位,可以跟大送的武官地位等同。

你問我,如果嶽飛跟秦檜同朝為官,能不能阻止他通敵賣國,歷史證明,是不可以的…


反對所有說因為包拯是文臣所以就阻止不了武將篡位的。

趙匡胤親口蓋章,最有可能阻止他篡位的前朝老臣——王樸,恰恰就是個文臣(《五代史補》轉引《默記》:太祖即位,一日過功臣閣,風開半門,正與樸象相對,太祖望見,卻立聳然,整御袍襟帶,磬折鞠躬。左右曰:「陛下貴為天子,彼前朝之臣,禮何過也?」太祖以手指御袍雲:「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其敬畏如此。)

首先,再說一遍,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本質不是藩鎮節度使叛亂,而是禁軍高層篡位奪權。這和藩鎮叛亂並不能混為一談,想要阻止應對措施自然也是全然不同的。

藩鎮叛亂,亂起地方,需要的是中央強大武力的鎮壓——如果叛亂的是李筠、李重進、甚至符彥卿,那自然身為武將的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是最有可能匡扶社稷、力挽狂瀾的人(如果他肯)。可趙匡胤是禁軍高層直接竊位,那麼請問武將在阻止趙大竊位上能發揮什麼作用呢?除非你搶先一步趕在趙匡胤之前篡位自取了,否則,你還能幹啥?韓通就比他趙匡胤差在哪嗎?馬步軍司副都指揮使(都指揮使李重進只是遙領,不在開封)輸他殿前司都點檢多少?結果呢,沒出家門就被砍死,可憐一家無一倖存。李重進猛不猛?被世宗派遣外任,遙領所謂馬步軍都指揮使卻沒有實際指揮權,最後不一樣被竊位成功、抓著禁軍兵權的趙匡胤按在地上打?

換誰去都沒用。

有機會阻止趙匡胤篡位的,只有文臣。

首相範質在趙匡胤陳橋篡位之後悔恨莫及,抓著王溥說「倉促遣將,吾輩之罪也」——範質所悔恨的,不正是他身為宰輔,可以、卻沒能阻止趙匡胤篡位的事實嗎?

可惜天妒英才,王樸死得太早,世宗也死得太早了。

世宗其實已經基本解決了藩鎮節度擁兵自重的問題,剩下的,只需要一個成年的嗣君,與能幹的文臣。

但亂世輔佐天子、彈壓悍將、制定國策的能幹,和盛世清廉自守、不畏權貴、擅於刑獄的能幹並不是一回事。

如果非要討論,那麼我覺得,可以討論王樸若活著,能不能阻止趙匡胤篡位;可以討論若把趙普、沈義倫、張齊賢、呂端、甚至是范仲淹、韓琦等人換到範質/王溥那個位子上,能不能阻止趙匡胤篡位——這些人都是文人,但也都展現了必要的軍事素養,甚至在皇權更替的過程中展現出了穩定天下、平息變亂的能力。把他們換到那個位子上,或許真的有些許可能,可以阻止趙匡胤的計劃。

但是包拯的技能點完全沒有往這個方向點啊……

他一輩子從來也沒有機會證明過自己有這方面的能力(或許有或許沒有,誰知道呢),他本人也完全不是因為這方面能力而被推崇的,這種假設與討論,真的毫無意義啊。

最後,容我多說幾句。其一,儘管歷史證明範質沒有能力阻止趙匡胤篡位(甚至可能因為太不警覺一定程度上還成了幫兇),但他確實是忠於後周,忠於世宗、恭帝,從主觀上想要阻止一切變亂的(可惜敵人太狡猾)。雖然範質能力不濟,但我依然認為,他是個值得欽佩的人。範質主持編纂的《顯德刑律統類》,正是其後《宋刑統》的重要原型。從某種意義上說,範質和包拯一樣,(作為首相)技能點有點點偏了。

其二,後周、恭帝的致命問題從來不在於趙匡胤,而在於主少國疑,巨大的利益驅使下,禁軍(沿襲五代兵痞傳統)有自行擇帥、甚至另立新君的動力——不止他趙匡胤,張永德,李重進,甚至韓通等人,都有一樣的威脅,甚至誰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也都有一樣的野心——不過趙匡胤是先發制人並成功了的那個。這種情況下,哪怕反過來說,他趙匡胤想做忠臣,來防著其他人黃袍加身,他都不一定防得住(搞不好就是變成韓通那個下場)。宰執文官們就更是,防住一個趙匡胤,並沒有那麼難;但想保住大周,保住郭家的江山社稷,太難了。歸根結底,趙匡胤也不過是說,王樸活著他很可能坐不上這個皇位——可是他從來沒說,王樸活著,就能保住大周社稷,能讓恭帝坐穩那個皇位。

真的太難。


不能,因為歷史不容假設,沒意義


包拯只是官僚,不是政治家,忠於的是制度,不是人格化的某人。


不能,其實包拯沒那麼玄乎,只是比較清廉,在貪污成風的朝廷中是一股清流,朝廷為了降低民眾對官員貪污的厭惡,便於自己統治,便大肆宣傳包拯。


這問題我真的服,你是憑什麼覺得包拯有可能?影視劇看多了,就覺得包拯是個多了不起的人物,人家充其量就是個清官外加會斷案,清官是本分,斷案能關係一個人甚至數百人的清白,也就是說他的這些才能優點根本達不到影響天下的程度


阻止趙大兵變和篡位需要兵權,包拯只是一個文官,宋朝皇帝對包拯的信任基本媲美與周公之與姜尚,孝公之與商鞅,一個開封府尹可能大家覺得只是一個首都的市長那麼簡單,但是在宋朝開封府尹意味著啥,這是當年趙二的位置,包拯沒有阻止趙大兵變的能力,而且趙宋對包拯的知遇之恩,包拯必當肝腦塗地報答,即使柴榮復生,包拯不但不會阻止趙大兵變而且會為趙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