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非常好的BPD自助书籍:

边缘型人格障碍生存指南 (豆瓣)?

book.douban.com图标

第17-18页


认同障碍:持续明显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长期感到空虚

在人们二三十岁的时候,自我形象通常就已经非常稳定了。有些人会在四十多岁时体验到所谓的中年危机,质疑自己曾经做过的选择。但是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某些事是理所当然的,比如

我们的好恶、价值观、宗教信仰、在重大事件中的地位以及职业选择。

缺乏自我感知

但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探究却从未结束。他们缺乏对

自己基本的认知,也缺乏对他人的统一认知。没有可依靠的自我认知,他们就像是在暴风雨中航行的船只甲板上的乘客一样,步履踉跄,东倒西歪。他们急切地四下寻找救命稻草,但只看到其他乘客都穿著救生衣,为了生命安全紧紧地抱住船栏杆。在又一个巨浪拍打甲板时,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只得和其他人一起死死抓住栏杆不放。但是救生衣仅供一人穿戴。栏杆也禁不住两个人的重量,开始摇摇欲坠。

罗伯特·沃尔丁格在他的作品《精神分析学概念在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Psychodynamic Concepts in the Diagnosi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1993)中讨论过关于「同一性扩散」的问题,同一性扩散会导致空虚感:

同一性扩散指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极为深刻而频繁的恐惧感,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通常,我们会随著时间推移,在不同的环境中,通过不同的人,感受到一个持续统一的自我。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却无法体验到这种自我的连续性。

相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充满矛盾,他们无法将其整合为一体。患者通常自述:

口感觉内心空虚

口感觉「一切对我毫无意义」口感觉他们自己是什么人取决于他们和什么人在一起

口需要依靠他人提示应该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做自己口在独处时,感觉不到自己是谁,或者感觉自己根本就不存在

口在独处时感到恐慌和厌倦

内心空虚感和混乱感使得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需要依赖他人提示,才知道应该如何行动、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做自己;然而当他们独处时,感觉不到自己是谁或者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那些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疯狂而冲动地避免独处的原因,就像他们自述的恐慌、压倒性的厌倦和分离感一样。

永远都不够好。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不仅很难自我界定还会觉得无论自己是谁,都永远不够好。

一些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在事业上会极端成功。他们会因为事业上的成就在家族和社会上赫赫有名。但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就像是背诵台词的演员,当观众离场回家后,他们也就不存在了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1他们的自我价值来自自己最近取得的成就(或一事无成)要求自己和要求他人同样严苛,所以无论怎么做都永远不够好

将自己看作无助的受害者,即便有些苦果根本是他们自作受害者的角色。例如,在团体治疗中,一位边缘性人格男士诉苦说,他的房东把他赶出来,让他无家可归。团体成员用了二十分钟来安慰他,然后询问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状况,结果证明是这位男士违反了多条公寓住宿守则,甚至占用了房东的停车位。另外一位边缘性人格女士则反复殴打她的丈夫,自己有数不清的风流韵事;还将毒品放入丈夫的行李箱中,令他因私藏毒品含冤被捕。最后,她申请离婚。她的前夫开始和他的女同事恋爱,然而这位女士向朋友们讲述离婚事件时,却告诉大家是前夫为了女同事而抛弃自己。这两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都不肯承认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一些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是为了博取他人的同情和关注

□一些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是为了获取自我身份认同

受害者角色会让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产生一种幻觉,觉得他们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些曾经受过虐待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会重演过去的经历守护者的角色。另外一个在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之中常见的角色是帮助者或者守护者。这种更为正面的角色能够帮助他们为自己获得身份认同、提高自控感、减少空虚感。萨莉亚(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我具有一种变色龙般的能力,能够呈现出和我相处的人一样的「色彩」。但是这种行为与其说是欺骗别人不如说是用来欺骗我自己。哪怕是暂时的,我真的成了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我不是一个不择手段、喜欢操纵别人的人,我也不会把破坏别人的生活当作乐趣。这种模仿别人的行为,我自己甚至都意识不到。这种状况持续了很久,以至于现在我都不知道我究竟是谁。我觉得很不真实,就像个冒牌货。假如我真的能够控制这种模仿能力,那只要我感觉受到威胁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变回「我自己」但我也不知道「我自己」究竟是谁。

来自图书:与内心的恐惧对话 P36


一个阴晴不定的自我身份意向,从而带来一段段不稳定的社交关系。在两性关系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而引发孤单、自我、甚至自虐行为,这些是边缘型人格的典型特征。

边缘型人格障碍,在认知上「往往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想要获得什么。」

简单地来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群体不仅疯狂地去爱,也会疯狂地向伴侣不断地索取。

这样的群体会把任何亲密的感情,看得异常的重要、同时也会异常的敏感。

在心理研究中发现,边缘型人格对于生活细小的事件都会产生绝望反应。就好比伴侣约会仅仅迟到几分钟,就会控制不住地大发雷霆。

因为在这种群体眼中,自己随时可能面临著「被抛弃」的风险,所以她们自然就会想要极端地抓住一切对于自己重要的感情。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自己长时间不受关注的时候,都会产生长期的空虚感。就好像感觉自己身体内部好像是空的,如同一个空壳,没有底,也装不满。

这种这种「空虚感」是在身体里、机体层面上可以感觉到的,是一种生理上的非常强烈的感官体验,不是一种「源自大脑的感觉和想法」。

举个例子来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空虚感是「我感受不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而不是「我现在真的好无聊」。

这种群体往往缺乏面对孤单和无聊的能力,也受不了短期无人关注的处境。因此会不断地放大内心的孤独感,从而让自己坠入到一个极度空虚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空虚感」的来源无处不在并且难以捉摸。

有可能是被某件具体的事情所触发,也有可能这种「空虚感」是自然瞬时发生的,没有具体来由。这种不确定性是很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空虚感」感到恐惧的原因。

这种「空虚感」是极其「痛苦」和「难以忍受」的,长时间会导致用自残行为来缓解内心痛苦。

还有部分患者会通过暴饮暴食的行为试图补偿身体内部的「空虚感」。但是这些往往都无济于事,越是想要用伤害自己的行为来排解痛苦,痛苦反而会更加汹涌的而来。

·同时这种空虚感会造成情绪、行为、认知、人际关系上的不稳定。

进一步造成患者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有怎样的价值观、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自己想要怎样的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疑惑。

部分人群的空虚感还要更加复杂一点,在「我是不是真实的我」这个问题之外,又存在「此刻的我是谁,上一刻的我还是我么」这种终极的哲学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缓解边缘型人格心中的空虚感呢?

·释放与外界沟通的信号

简洁易懂的说,空虚感就是一种没有自我的感觉。

就像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并不存在,或者是在世界中存在,却无法跟世界产生沟通和连接,在宇宙里,在人群中,自己就像一叶小小的船,在大海上漂浮不定,与其他人只能看见听见,却没法沟通。

别人理解不了你,你也无法理解别人,像是被世界排斥一样的存在。

这种空虚感让自己无法交流,因此拒绝交流。如此空虚感只会越来越严重。

想要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建立与人沟通的链条,最重要的是:向外界寻求沟通和帮助的信号。

需要主动地与人建立和发展关系,爱情也好、友情也罢。最重要是有一个人,你能够完全的信任与他。

这个人不仅能听到你的语言,还能听到你内心的渴望、隐藏的情绪、改变的动力;他不仅能够承受你的赞美和依赖,也可以忍受你的愤怒和攻击。

因为要与人建立沟通,所以进入社会切切实实的与人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候不仿理想化一些,勇敢的自信的跟别人交流沟通,做一些能让自己感受到温暖和价值感的事情。

不必害怕受伤,越勇敢坚强的人,越不怕伤害和失去。

·塑造淡然的生活心态

万事万物终归于无,这是很多人处于空虚时的感受。

「这个世界好像抛弃了,即使有很多话想说但又觉得没必要说,说了又怎样呢。」这是边缘型人格自我麻痹的常见手段。

虽然空虚感令人抓狂,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在知晓自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造成空虚的那一刻,你的困扰就几乎减少一半了。

很多边缘型人格障碍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如此空虚,所以永远都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揪扯著。

简单地来说,空虚的痛苦就不仅仅来自于空虚本身,还来自于对自身痛苦无法理解的恐惧。

所以不要惧怕自己的空虚,而是勇于正视自己的孤独,并且懂得一些基础的排解方式。

摆正心态,不要试图去和每个人都搞好关系,既要懂得拥有、又要懂得失去

有几个关系亲密的人陪在身边就好,没有必要和大多数人都要相处得很好。没有必要害怕自己、幻想著会被抛弃,因为会「抛弃」你的那些人本身就是不值得你结交的。

同时也不要排斥别人否定你的价值,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人人喜欢。

生活本来就是一场修行,不要让臆想中的压力,给自己制造无端的痛苦多和身边的人聊聊,沟通往往是排解压力感最好的办法,你的任何一个亲密关系都会是你坚强的后盾。

不要活在过去,要真正地活著过,当你活在当下的时候,很多问题会自然而然的解决。

如果你长时间无法打破心理壁垒,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社交。总是恐惧著失去,所以抓住一点光亮就拚命占有。

那么不妨尝试著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著走。不抗拒自己内心的恐惧与孤独,淡然地接受拥有,同时也要平静地面对失去。

当你能真正适应空虚感的时候,其实空虚感也就会悄悄地淡出你的生活。


以上,我是能靠颜值非要靠才华的 @国士九颜,我想用我的文字让每个人都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大家好 我是斯芬克斯二号 bpd自救 失恋想不通 想挽回找我。

关注我 从这一刻开始了解真正的bpd

建议先看最后一句

因为带面具 伪装人格 害怕他人失望而控制自己的言行太久,导致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肯定不是自己。这么做的动力就是「我被讨厌的话也是我的面具被讨厌了」坏处就是 被人喜欢称赞认可的时候也没办法真正的开心,还要强迫自己接纳这种感情,因为内心会认为「大家喜欢的不过是面具罢了」 不被人理解了 肯定就空虚了。大部分情况我们都是可以沉迷在这一状态下的。

「所有人都很喜欢我 所有人都觉得我很温柔 很不错 学的也快」

但是你的内心深处没办法那么好骗。在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在床上躺著的时候。不用在装作「好同学 好朋友 好学生 好孩子」的时候 你会思考自己到底是什么 随著时间的推移和自我的觉醒 会越来越频繁

继而引起强烈的生理不适

自己的身体的内脏像不是自己的一样,仿佛在体内不安的扭动,像是随时都要冲破肉壳透透气一样

边缘性人格障碍所说的空虚感,就是 因为述情障碍 而 变得自己没办法感受到本应该感受到的爱与被爱 恨与被恨。


局外人!

我就是一个局外人!

这一切与我无关!

但我要推荐一本书,加缪的《局外人》

《局外人》的情节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各方面都抱有「无所谓」态度的人,一次无意的杀人让他上了法庭,最终被判斩首示众,但这一重刑却不完全是针对他杀人的罪行,而是针对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这一略带荒诞性的判决却正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现实。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准则,但准则是怎么来的呢?是从人性深处自发的需求而来,还是从根本的自然之法而来?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吗?信仰是个人的事还是社会的事?《局外人》里这场道德审判就抛出了这诸多的问题。

电子书局外人作者 阿尔贝·加缪¥ 9.99去查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