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对生命的不珍惜来自于现在很多基本生活资料来得太容易,年轻人无法获得任何成就感。比如食物,以前都需要付出千辛万苦,从春季播种到秋天收获,这个过程充满辛苦和汗水,但是收获总是会来,这种收获会给农夫以很高的成就感,看到金黄的稻谷捧在手中,让自己认识到生存的价值。但是如今,大米可以在超市轻松获得,让人认为是天生就有的。而年轻人追求和努力的东西变成了读书和事业,而这两样确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20%成功者,80%失败者,这些失败者就很容易沮丧抑郁。成功的获得越来越难,比较也越来越数字化单一化,压力就越来越大。试想种田时,你会和邻居家种豆的人比较吗?即使都是种稻谷,你收500斤,他收550斤,你会沮丧吗?差距非常小,无所谓。只有他收5000斤时你才会嫉妒和不快,但是一块田是不可能种出这个收成的。大家都没压力,吃饭后坐在河边聊聊天,哪里来的压力。

成功的获得越来越难,努力也不一定有收获,比较简单粗暴,年轻人自然自然活得异常辛苦,也没有任何快乐和成就,嫌弃自己的生命就很正常了。


如果特指学生的话,我认为跟丧文化是无关的。

其实学生是最具有激情和对生活最有憧憬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会像我们这种被社会强草了十多年的中年人的一样,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期盼。

这个群体的自杀,应该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导致的,「宁愿自己活的辛苦点,也要饿死同行」的恶性竞争思想,从成年人中转移到学生群体中,无休无止的同类竞争,加上父母,亲戚,周边朋友和学生自我施加的精神压力,如果没有正确的宣泄渠道,崩溃是很自然的事。

竞争这个东西,如果由整个社会来强制施加给某些群体的话,那么总会有那么一群个体适应不了而被抛弃,就像某些公司的末尾淘汰制一样,无论这个群体多努力,多拚命,总有人要被放弃,即使这个被放弃的人,已经尽了全力了。

这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即使你拼尽了全力,但是社会依然冷漠的告诉你:你太没用了,配不上这个群体,你活该被放弃。

学生群体在初高中这段时间里,处于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状态,如果一直被灌输自己如何不中用,不重要,没出息之类的负反馈的话,弦断人终也不是不可想像的。


反对前面掏革命前辈当挡箭牌的回答。有人说现在年轻人不能吃苦,首先要明确的是社会进步就是为了让人能够不再吃苦,前辈们爬雪山过草地是就是为了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天天吃饱喝足。然后,现在年轻人的烦恼早就不局限于生活必需品上。学生有学生的烦恼,他们是没有怎么挨饿,但是吃饱显然不是学生的目的。目前教育环境下内卷严重,但凡想要考大学的高中生都明白高考是要命的。虽然考差了(比别人差)不会死,但接下来的二十年都没办法好好活。父母虽然到了考试时总会说别紧张,别有压力,但这是不可能了。我高中整整三年都在焦虑中度过,每天晚自习结束后都在想为什么别人会做的我不会,今后怎么办。诚然,是有不少学生的确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比如之前那个考试作弊被抓就跳楼的。但是又有多少学生是因为学业压力而寻了短见?我同学高考失利没能考上重点,父母逼他再来一年,结果还是失败了,父母打算让他三战的时候他患上了抑郁症,现在就读于普通一本。不要以为给学生充足的物质基础保障后学生就没有压力,学生是人,不是机器。当然,知乎上都是双一流的尖子生,对他们来说高考真的是小菜一碟,可惜,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居多。如果你不了解年轻人有多累,没关系,也不影响你的生活,但是别去踩上一脚,高呼「现在的年轻人真是温室里的花朵」,没必要。


不是啊,只是原来没有互联网,死了好多人你不知道而已。


年轻人自杀是因为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了

丧文化本身就是对抗社会压力的消极手段

所以从因果上看没关系。从关联上看可以说有点关系。能丧的就活下去了,丧不了……

具体到年轻学生,是因为社会压力过大,受到的鼓励支持关爱严重不足。而且本来最该给孩子提供无条件鼓励无条件支持和无条件关爱的家长反而成了最大的压力来源。因此会带来严重的挫败感,孤独感和绝望感


安心啦,真正丧的人只会做咸鱼,没有那个血性和冲动去自杀的,相对比较佛系的。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竞争激烈,看不到未来,没有精神信仰。这个社会浮躁不安,我们没有安全感,但是不是我们把这个社会变成这样的,却要我们去承担这个后果,想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除了重新投一次胎,我也想不到还有什么其他办法。不过万一运气不好,可能重新投胎投到一个更差的命运呢?所以还是算了吧。


无关的,丧人都想活下去,极少有想自杀的


有,前者引发了后者。

另外,不同意楼上某位老哥的言论。其用对老一辈的对比来掩盖当今年轻人的现状。实属偷换概念,不但没能论证其的看法,同时暴露了其水准的低下。


日子太好过了,我们的祖辈刀山血海中出来,在亡国亡族之中绝望比我们小?是的我不能去否认每个人的活法以及ta存在过的价值,但死了就是死了何必多言ta们又不能来回复你的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