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是道德文明,中国文化的基础是「道生万物」。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大概对「道」是很清楚的,从道家、儒家、史家、兵家、医学等相关作品来看,对变化、运动、阴阳相克相生(对立统一)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很广泛和精确的。

后世由于对于古代经典的神化,「道」的观念,反而「模糊」、「糊涂」了。

《易经.系词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出于易。

易,据说由中国文化的始祖伏羲所提出,系词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易,汉语基本意思是「变易」,变化、运动。

认识到世界是变化的,运动的,就会认识到阴阳相克相生,日出日落,月圆月亏,寒来暑往,万物生灭。天地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相克相生」、辩证统一的运动,「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德经将天地万物的运动归纳、总结、抽象为「大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道就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改」的客观规律,就是周期性运动永不停息,就是阴阳的变化、运动。

中国先哲认识到天地万物是运动的,运动是周期性、辩证统一的。天地万物运动所遵循的周期性的、循环往复、辩证统一的运动规律,就是道。

易,阴阳八卦、道,相克相生,最为重要的含义就是:运动、变化、辩证统一。

中国文化:

1)走道路:路是路径,是一个实体物质。道,是指路上的运动,来来往往。

2)讲道理:和西方人讲「真理」,是有很大的差别。道理,是事物的整体,有开始,也有结束;有强大,也有衰弱;有好,也有坏;有善,也有恶;讲自己的理,也讲对方的理。真理,是绝对正确的,没有错误,都要服从,不容置疑。比如神的话,都是「真理」,不是「道理」。

3)讲道德 :道德是「大道之德」,天地无私养育万物,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而弗居是最为基本的道德。自私,不考虑别人,都是不符合道德。

4)谦虚:道是辩证的,不但要认识到「有」的价值,更要认识「无」的价值,所以要虚心。「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只有认为「三人行必有吾师」 ,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5)以民为本:国家由人民组成,人民可以分为贵贱、高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6)以文治国:一文一武之谓「治」,文化的教化才是真正的治理,国家要「以文治国」,儒家成为官员的来源,就是这个「道理」。

7)中庸,和谐:阴阳平衡才能实现中庸、和谐。中,是中国文化最为理想的状态,极端,极好、极坏都是中国文化反对的。只有理解中国文化,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才能「极高明而道中庸」。只有了解双方的立场、述求,使得双方利益得到保障,才能「和稀泥」。

现在,将道德经作为道家的经典,道家修身。怎么修身,以道修身。

只有「道」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永恒。道家只有遵守客观规律,「道与天齐」,才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儒家要治国,怎么治国,以道治国。

以民为本,为何以民为本?国家分为高贵的人和低贱的人,高贵的人为「阳」,低贱的人为「阴」,依然是阴阳相克相生,治理国家,不但要从高贵者来认识国家治理,更要从低贱者来认识国家治理,要「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

「道」和道家的「道」,都是这个「阴阳相克相生,周行而不殆」的「道」,没有什么不同。儒家的思想和道家一样,都是「道生万物」的产物。

中国文化是儒家维护的「道德」文化

只是时代久远,古代术语和现代差别较大,人们对这些概念理解出现偏差。

而西方文明的基础是「神创造天地」。


儒学为道统。

中庸序云,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矢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之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微,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之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

儒学为道统,平天下皆在儒学。

大学序云,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

大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的道家一派,只不过是为了抵抗圣学的小人之学。

抵抗的真实原因,不是因为超乎六界,跳出五行,而是就是惑乱人世之纲乱,废弃仁义礼智信而来。

大道废,有仁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儒学是有为,而有为之后显得无为。

所谓的道家连儒学里面的心法都不知道。

儒学后世平天下,无非就是夫子的,一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连礼都没有了,所以敢跟儒学抢道统。而造谣说夫子问礼于老子。

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儒学都是三皇五帝级别,身背天命的人物,岂能任由尔等撒野,而灌输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概念。

儒学就是认为天地有情,以尧存,以舜亡。

别不信。

人类社会,仁义礼智信,再过1000年依然丢不了。

儒学正统,保留其解释权。


首先来说,道家的道。道就是道路,言说。比如我们常说的佛道,儒道,道教的道,琴道,武道,棋道……就都是各种各样的道路。

但是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其实是另一个意思。这个道是使所有的道能够成立的道。在 QQ群《在天道场》中有一个文章叫做《道德经随口说》,在其中把这个道命名为原道。请参考下面传送门我的截图。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2063279

下面再说儒道。就是儒家之道。他也是其中的一种道。在古儒中,其实是这个道的意思是,要维持这个世间的某种秩序,需要一种政权,而他会强制认为某种方式是最好的,正确的。然后去推广这种正确。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自由性太强了,太能发挥了,所以需要一种社会秩序去管理这个,让大家能够共同生存。

一般来说,缺什么所以需要什么。比如西方人特别重视秩序,他们特别强调各种秩序,各种排序,各种法律,各种荣誉。吃的穿的基本都千篇一律。所以他们会特别强调人的自由,特别强调人权,特别强调所谓的民主。所以也特别喜欢去干涉人权。因为他们自己特别喜欢这么干,所以看别人也觉得别人的行为也觉得是在这么干。

在中国的古儒思想中。特别重视的就是共和。大家共同生存,共同进步,利益均沾,命运与共。所以会特别强调秩序性的东西。会特别重视舆论。(在西方是相反,你爱怎么游行随便,反正我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会强制性的认为某种方式是最好的。比如要大家共同富裕,这才是最好的。比如作为一个官员,你应该廉洁,事必躬亲,事无巨细的知道。所以在中国当官是最累的。(在西方谁管你?只要社会基本上不造反就行。所以停电了,民众也特别能理解。在中国,官员还早不引咎辞职了?每天被枪杀那么多人大家也能理解。因为得到了自由嘛。)所以共产党其实是最符合古代儒家思想的。 看到天安门上贴著的大标语吗?「世界人民大团结!」这就是中国的政治思路!也是真真正正这么干的。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想搞政治,来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同。虽然他搞政治的梦想失败了,但是他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决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代表了儒家积极进取入世的人生观。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本来在周朝做个图书馆馆长,收徒开讲,研究学问,日子过的很可以。但是老子觉得这红尘社会没有意思,不如骑著青牛满世界隐居去。虽然他写下了中国最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道德经,但最终还是西出流沙不知所踪。这代表的道家的价值观。道家的价值观就是无为,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清净,就是示弱守拙等。这与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完全相反。一个是积极进取,一个是清静无为,这也是儒家和道家道的区别。

儒家的道,其实说的是人道。虽然儒家学说谈到过天道,谈到过自然,但是孔子是个现实主义者,对于不大明白的事情,不去追究,所谓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关心的是现实的社会,关心的是此岸的努力,而不是彼岸 的幸福。孔子认为,活都还没有活明白,你去想那个死干什么。

所以,儒家的道就是人道,就是探讨人如何在现实的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是要努力,报效国家。所以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道,又是什么呢?孔子说总的原则是仁爱,仁爱之中又有两条,一个叫忠,另外一个叫恕。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道。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道,总是要落实到政治上。因为,儒家人物,说到底是政治动物,他们都是有政治理想的。孔子一心想搞政治,那么他心中的政治之道是什么呢?孔子说叫礼,礼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秩序。而秩序就是名,树立社会秩序的过程,就是正名的过程,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孔子在社会生活上的道就是礼,就是秩序,就是正名。

这就是儒家的道,这个道,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法则。所以儒家的道,是人道。

与之相反,道家的道,更加形而上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探讨的深度更加高远,更具有哲学的思辨性。如果说儒家的道,老是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道家考虑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家的道,其实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他是自然的,甚至是超自然的,是形而上的,是哲学的。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们总是认为,万物的起源来自于神,来自于天帝。而道家的道,完全抛弃了这种神造自然的学说,天才地认为,创造世界的就是道,他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他是不可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是看不到的,是无,但是它却在时时刻刻起作用,他规定了限制了推动了万物的发展,是万物的总法则。所以道的无,表现为万事万物的有。

但道家的道,最终要落实到人生上面。与积极进取的儒家的道相比,道家的道相对比较清冷一些,比较清静一些。因为,道家哲学认为,人作为天地万物的一员,你来自自然,最终归到自然,就要学习道的自然而然的精神。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家的道是自然之道,所以人要学习自然的东西。自然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比如冬去春来,体现的是事物向对立方面的发展,比如牙齿脱落但舌头一直都在,体现的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所以老子提倡我们都要向自然学习,采取自然的价值观,那就是清静无为,不瞎搞,不折腾,回归到事物本来的样子。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鲁迅曾说过:

儒家必读《论语》,道家必读《道德经》

这句话是我编的,反正我们不妨从《论语》和《道德经》中去寻找「道是什么道」的答案。

儒家:

据不完全统计,在《论语》中,「道」这个字一共出现了89次。

包括三个层次:

1.其中有一部分是非专有名词,如《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道之以德」;《论语·宪问》「君子道者三」;《论语·季氏》「乐道人之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等等,则是寻常「道」字的用法,有「说」或者「道路」的意思,在此不做过多叙述。

2.还有一部分比较常用,句式为「X之道」,如《论语·学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八佾》「古之道」等等,皆可翻译为「……的道理」,这也非儒家所讲的「道」。

3.真正需要考究的,是这样一些表述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些语录中的道才能算是「儒家的道是什么道」的答案。

那么这个「道」它究竟是什么呢?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对此有这样一段论述:

「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如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虽若自然当有之事,亦贵于人之能诱发而促进之,又贵于人之能护养而成全之。凡此皆赖于学,非谓有此心即可备此道。」

由此可见,儒家的「道」是一种人道,是人心中所有「善」的部分。人道包含著众多部分,如上述说的「X之道」都是出于这个「道」的。「道」在人心之中,并非客观的存在,也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不仅需要我们去挖掘它,还需要我们去保护它成全它,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才能把握这个「道」。

道家:

再根据不完全统计,「道」这个字在《道德经》中一共出现73次。

《道德经》中的「道」大概包括四种意思:

1.非专有名词的「道」

这一点在《论语》中也有提过,就是「道」的寻常意义,如《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个「道」字,他是「说出」的意思,这一类也不深究。

2.规律性的「道」

如《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这里的「道」是规律意义上的「道」,即「道」的规律是「反」。

「反」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律呢?这也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对立转化的规律,如《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都是指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二种则是循环往复的规律,如《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都是循环、回归的意思。

3.生活准则的「道」

道家的「道」还可以显现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与《论语》中的「X之道」类似。从这种意义上说,「道」又可以被称为「德」,「德」是「道」落实到物质世界的一种形态。如《道德经》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都是落实到经验世界的「道」,所以可以称之为「德」。

4.实存意义的「道」

一般来说,介绍老子的「道」首先应该介绍的是它的「实存意义」,我将这一点放在最后,只是为了突出说明:实存意义的「道」才是「老子的道是什么道」的真正答案。

众所周知,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作为老子的思想核心,这个「道」必须是全面的,上述三者都无法将「道」的全部意义概括下来,这一点只有实存意义的「道」才能总结。

我认为,老子的「道」可以到此结束了,若要刨根问底,我恐怕无法说出这个实存意义的「道」究竟是什么。因为《道德经》第一章有言:「道可道,非常道」。不管我说的怎么天花乱坠,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始终原理这个实存意义的「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种特殊的方法表现这个「道」,他首先将经验世界的许多概念都安放在「道」上,然后再一一否定这些概念的适当性,以此返显出道的存在。

这个「道」是世界的本源,它创生了世界,并且赋予一切事物一切价值。你甚至可以说,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一切都出于这个实存意义的「道」。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自己预设的,而预设的来源,则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


我是 @哲学考研UP君 ,专注于哲学考研的搬运工,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