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是机械专业,已经到了大四,但对机械不感兴趣。自己读了不少精神分析的书,也算有所了解,曾经想做心理咨询师。但是经过自我分析,我发现自己不适合做咨询师,所以就业、兴趣有了冲突。我的想法是读心理学研究生,但是如果不能做咨询师,我怕就业问题。


你可以拿精神分析理论来辅助你写小说。

我就知道一些编剧和写小说的从业者,会参与一些精神分析领域的培训。

我个人以为,就好像绘画需要你观察世界,学习前辈总结的经验,然后造出的虚构画面可以令人信服。(这种信服是指,呈现的画面符合一个人平常的感官经验)

精神分析领域的理论和模型,是最近120年间有关于人的内在世界以及关系的经验积累。从业者们日复一日地听著来到咨询室中的人们讲述ta们自己,事无巨细,涓滴必究,工作时间可能跨度几年,甚至十几年,与来访者一道探索过往的经验和重要关系如何在对当下施加影响。因此,一些创作者完全可以使用精神分析有关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来创设一个站得住脚的、形神丰满的虚构人物,且不仅仅是令人信服的人物,更可以是极为复杂的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然后,借用人物来推衍整个故事。


我们先来阅读这个好玩的:

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 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 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说来惭愧,曾经复刻过这个菜,并没有百分百按照凤姐的菜谱还原,但是也差个不多。所以这道菜的精髓在于茄子吗?

并不是。

实话是,你把秋天的茄子,换成夏天的黄瓜,西葫芦;春天的笋……只要鸡和鸡汤不变,都是很美味的。

请相信我,因为我试过……

(红楼梦的菜我都尝试复刻过,只是没录视频)

所以。就像开水白菜这道菜的精髓是「开水」(火腿、鸡汤、大骨髓熬的汤底),有汤底,「开水白菜/菠菜/萝卜缨都会好吃;茄鲞这道菜的底蕴在于有鸡打底。

讲了这么久吃。其实是想,「精神分析」就是相当于做茄鲞的那些鸡,开水白菜的那些肉骨头。而各种技术很多脱胎于精神分析(谈心疗法、艺术疗愈、诗歌治疗、叙事疗法……)打个比喻类似于呈现菜品的形态,叫「茄鲞」、「开水白菜」……等等。会回避掉汤底材料的名字,但不代表它没有。

但是精神分析其实是非常不温柔的,甚至是很难让人忍受的(当然不缺乏有人就是喜欢这种直接的刺激)

比如,有一位著名国际精神分析师分析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她直接道,最痛苦的时候,幻想就出现。所以小女孩每一次摩擦火柴,每一次都看到能让她更加满足的幻象,最后,她摩擦火柴的速度越来越快,看了天堂和奶奶……这其实是在讲述一个小女孩在俄狄浦斯情境里自慰的过程,她自慰的速度越来越快,然后到达高潮……

Bettelheim Bruno (1994) Psychoanalysis of fairy tales

也许精神分析理论上可以这么讲,但这是一篇很脆弱美丽的童话……(我妈说我三岁的时候听到有人念这篇故事,听到奶奶的部分我就开始止不住的哭,屡试不爽),所以我估计大部分人没什么精分基础的人听到这里都想痛扁精神分析的头,或者建议精神分析师去做心理治疗……

或者就像你告诉精神分析师,你热爱林黛玉,然后对方告诉你,林妹妹是自恋人格障碍,属于垂直分裂—水平分裂结构……假设就这么分析的耿直不做作,妈的,心里全是梦破碎的声音……

就比如我自己,我也有过这种经历。曾经找过一位华人大咖,在美国博士,执业精神分析师,家学渊源。第一次我告诉他,我每天下午喜欢去一个墓地散步,因为那里开满玫瑰和很多著名的大理石雕塑……他立即下了一句粗暴的结论,原话就是「你父母在你很早的时候就死了」……

感谢上天,我父母健在人世,但无论我跟他们有多少纠结不清的爱恨情仇,我也不能接受一个外人这样以分析的名义直截了当。如果他尊重我也是搞心理工作的,可以这么说「你在早年,你的重要客体给过你很多创伤甚至是绝望的时刻,也许还有丧失并难以完成的哀悼。」我觉得这样既给双方留下空间,也挺符合爱在墓地散步的精神分析动力学解释。

我自己当然也犯过这样自以为是的错误。

翻到一条4年前的工作记录。我当时委屈的暴跳如雷,跟教授吵过好几架,其他的医生们还来调节。

而现在的我,站我的教授。而且,我也理解了她当时的愤怒。

诚然,确实可以用知识理论甚至一点点经验,可以从一件作品来推论一个人内心甚至是ta的心路历程,甚至是真实生活,也许往往能侥幸正确。

甚至正确到以至于她当时愤怒的以为我和病人在治疗室外交往约会,ta告知的我关于ta的一切。

可是,我犯了没有把自己空置,傲慢的代入理论去评判,甚至是擅自先入为主下定义的错误。

幸好,人可以在经验和学习里不断反刍。大家最后都接纳了我依然在工作里使用动力学理论和技术,我也努力让内心越来越温柔和更细致谨慎。

因为精神分析动力学结合其他的技术真的非常有作用。

如果有人愿意看到这里。可能会想,答非所问,铺垫了这么多,好像一直在吐槽精分没用,这题不是精神分析有什么作用吗?

精神分析的作用其实很多,在我熟悉的领域里,诺兰,大卫林奇……都是几乎终生接受自我分析搞创作。

艺术家就更多了,达利是佛洛依德的粉丝,露易丝布尔乔亚接受过克莱茵的分析……

最近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一直在诗歌心理疗愈,(事实上,就是我做的日常工作),我做很多写作和绘画心理治疗的团体,大部分是素人。我并不认为我的来访者/病人的作品不比格丽克不打动人心。

格丽克是超越了自白派。自白派的几位重要诗人都自杀,格丽克跟他们一样都是有疾病的人,而格丽克战胜了这些,在自己的生活里她也可以与疾病一起前行。也因此,格丽克在诗歌中开辟了新路,就是我们能超越既往的东西。

但是,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流派或者技术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精神分析当然也不是,就比如一把刀,你可以拿著切菜,做一锅美味佳肴;也可以做出米开朗基罗或者贾科梅蒂般的雕塑,但是刀危险品,也有可能用不好就是伤己伤人的。

回到最初那段话,「茄鲞」虽然美味,但是有人嘌呤高,或者高血脂并不是都适用这道菜;或者干脆有人茄子过敏或者脂肪蛋白质不耐受……或者有人只想吃刺激麻辣的泡面或者暂时只想要甜饼干……这个世界是多元的??


在精神分析世界的内部,大家还是有点「鄙视」用精神分析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这帮人的,毕竟作为精神分析的亲儿子,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太不精神分析了。真真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精神分析,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人性观。很多人都在说文学方面,那么我们就说说文学方面:

村上春树与河合隼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容格分析心理学的世界中,似乎有那么一条不太成文的说法:接受分析心理学分析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么他的分析师也就更厉害。所以村上的成绩来看,的确这个分析还蛮到位的(虽然不知道分析和他的成就是否是因果关系)

在《神的孩子都跳舞》这篇故事中(最近超喜欢这个故事),就非常体现俄狄浦斯。小伙子幼年丧父,母亲风韵犹存,虽然没有越轨,但小伙子总有些幻想。而正当他幻想著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互动的画面时,大地传来了不详的声音(也就是地震,整部小说集讲的故事都和大地震有关)。

这个故事也很荣格,或者说很「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能够被世界感应到,超我化作大地震不久将降临于人间。

雅克·拉康和杜拉斯的故事也蛮有意思,拉康非常赞赏杜拉斯对某些谵妄病例精准而又令人不安的描写。

「劳儿甚至牵动了结构主义大师、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神经,他为此专门著有《向写了〈劳儿之劫〉的杜拉斯致敬》(一九六五年)一文,开始了对这部小说的精神分析解读。而杜拉斯本人对拉康在「致敬」中所流露出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不满,作品本身的女性人物——男性叙述者——女性作家写作方式及其所提出的问题,又使得对小说的女权主义批评形成不小的规模」

而杜拉斯在写《广岛之恋》的时候,也沉迷于老佛爷的《释梦》。

除了文学,电影也深受精神分析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与梦都是缘于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在《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弗洛伊德指出:当一个艺术天才向别人描述他的游戏或叙述他个人的白日梦时,我们会感到极大的乐趣。而所谓天才的白日梦,就是天才的欲望,也就是文学。文学如此,更何况电影,否则,人们为何将好莱坞称为「梦工厂』,?」

关于精神分析与电影的故事就太多了,其中很巧合的是,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的同年,弗洛伊德发表了《癔症研究》(1895年),而这本书比《释梦》还要早,算是精神分析的早期作品。

所以你看,这个精神分析的巧合本来就很精神分析。

在象征层面上,接受精神分析,就像是播放电影一样。来访者在躺椅上用语言自由联想自己的白日梦,而分析室就像是电影院,分析设置就像是大银幕,分析师和来访者就像是看电影的人。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精神分析的目的并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缓解精神障碍——这一条概念在当代有些格格不入,我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去接受分析,你却告诉我你的目的不是这个?

做事有目的,花钱有目标,这条概念本身就不一定是真理。就像当年男女授受不亲一样,换一个时代它也不是真理。

而精神分析,只为个人的内在世界的和谐负责,缓解精神障碍也许只是它的「副产品」。

所以总体上来看,精神分析似乎真的没什么用,或者说它的作用太大,以至于大到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多体会不到它的意义。

没办法,只缘身在此山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plus


读心理学研究生,绝大部分不会让你学「精神分析」。我所知道的范围内,国内大概就只有川大开设了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生。其他的专业,无论是临床心理学还是应用心理学还是别的什么心理学,能让你接触到的精神分析可能都只是泛之又泛的一些基础理论。

精神分析在「学院教育」里面不讨巧,但是它确实很有趣。精神分析是个大体系,被发展出林林总总很多流派,彼此之间互相斗争、彼此背叛的历史也很丰富。既然精神分析自己内部都斗来斗去,那么什么是精神分析、什么不是精神分析呢?这个问题就很难讲。

现在基本上认为,把「探索无意识」作为核心,就是精神分析。不管是把冲突作为焦点(经典理论),还是把关系作为焦点(客体关系),还是把自恋作为焦点(自体心理学)还是什么其他的……焦点可以不同,无意识必须有。如果不谈无意识,那就和精神分析没什么关系了。

精神分析之所以有趣就在这里。无意识本身就是一个浩瀚如烟海的东西。人心就像宇宙,可以没完没了探索下去。不同的人也可以基于不同的理论框架,对它做不同的理论假设。

所以,如果只是对精神分析感兴趣,此后也不想从业,那么读心理学研究生对你也没什么用处。以后继续根据自己的兴趣读精神分析即可。有兴趣也可以做做个人分析,找个人陪你一起探索一下自己。

至于精神分析有什么用处……我其实不知道怎么定义「有用」。如果一样东西仅仅因为「有趣」而存在,仅仅为了「好奇心」而去钻研它,到底算是有用还是无用?其实世上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它在精神领域的价值大于它能够马上变现的物质财富。

前面有答主说了,懂点精神分析,你可以用来写小说、拍电影;但是写小说和拍电影有什么用处呢?这也不太好说,对吧?

学习精神分析,用来做心理咨询,姑且算是它最贴近「变现」的一条道路了;其他的,看个人的理解,说不定你自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关于「精神分析」的玩法。人生可以有很多爱好和选择,最终能够陪伴你的那些,一定是你觉得,它可以丰富你,而你也可以丰富它。


「我们对自己越诚实,我们就越有机会过上一种更为满意和友谊的生活。」(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南)

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的无奈的,很多负面的感受:脆弱感,空虚感,无助感,矛盾感。自己感受是很难去处理的,很难去容纳的,那么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处理这些感受的时候,就容易用一些不那么成熟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比如说否认,隔离。

比如说我曾经有来访者,提到她的先生,对她说,我性能力没有问题,我只是不愿意和你做爱。现实中他们也很久没有性生活了,来访者就会不停的问我,你觉得他有什么问题。看到这里你是否也会觉得很有趣,因为他先生已经说的那么清楚了,但是在那一刻,我的来访者就失去了理性判断,要她去承认,原来他的先生已经不爱她了,不想和他她在一起是一件非常痛苦,非常无助的事情,所以就启用了一些防御机制,用我们的大白话就是说,她在否认这个事实。

其实不仅精神分析,只要有这么个技术,这么个学科可以让我们明白更好的了解自己,它就是有用的。

所以不做咨询师,了解精神分析的理论,接受自我体验,就有机会过上更为满意和有益的生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