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鲫鱼先生 棒来个孙策的黑历史

据孙Tony传,孙策跟刘勋是搭得上一个「盟友」关系的,虽然是塑料盟友。

孙策以上缭宗民为饵行调虎离山之计,并重金贿赂刘勋,待刘勋倾巢而出,孙策立刻轻军趁著天色朦朦偷了庐江,尽收刘勋部众,刘勋虽然心里妈卖批,但也只能带领残部投奔曹操。

刘勋中计的细节在《刘晔传》亦有记载,这段不难理解,大家自己看吧。


曹操背刺袁绍,准备给袁绍来一招斩舰刀——电光石火:

《绍檄州郡文》: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献帝春秋》:操引军造河,托言助绍,实图袭邺,以为瓒援。会瓒破灭,绍亦觉之,以军退,屯於敖仓

虽然偷袭没成,但是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有人举例刘备了,那我就举例曹公,有没有人续个孙策的?凑个三部曲?)


以上答主讲的都很好,那我这个小白作点补充吧:曹操背刺杨奉迎献帝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迁符节令。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将独委质。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又闻书命申束,足以见信。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太祖曰:"善。"即遣使诣奉。徙大驾至许。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太祖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奉、暹失众,东降袁术。

其实还想提公孙瓒与袁绍的,不过怎么看都是袁绍有过在先吧……


背刺盟友获胜的不少。

和盟友加起来都没对手强而且还没打死自己背刺的盟友。然后自己最终还获胜的我就没见过了。


之所以黑孙权背刺,正是因为他背刺没能达成终极目标。

就好比常凯申抗日战争时期背刺新四军一样。当时是挺狠,也有效果,孙权杀了关羽,常凯申杀了项英,但最终都遗臭万年,沦为笑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