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鯽魚先生 棒來個孫策的黑歷史

據孫Tony傳,孫策跟劉勛是搭得上一個「盟友」關係的,雖然是塑料盟友。

孫策以上繚宗民為餌行調虎離山之計,並重金賄賂劉勛,待劉勛傾巢而出,孫策立刻輕軍趁著天色朦朦偷了廬江,盡收劉勛部眾,劉勛雖然心裡媽賣批,但也只能帶領殘部投奔曹操。

劉勛中計的細節在《劉曄傳》亦有記載,這段不難理解,大家自己看吧。


曹操背刺袁紹,準備給袁紹來一招斬艦刀——電光石火:

《紹檄州郡文》:往者伐鼓北征公孫瓚,強寇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外助王師,內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濟。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

《獻帝春秋》:操引軍造河,託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會瓚破滅,紹亦覺之,以軍退,屯於敖倉

雖然偷襲沒成,但是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有人舉例劉備了,那我就舉例曹公,有沒有人續個孫策的?湊個三部曲?)


以上答主講的都很好,那我這個小白作點補充吧:曹操背刺楊奉迎獻帝

建安元年,太祖定黃巾於許,遣使詣河東。會天子還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及楊各違戾不和。昭以奉兵馬最強而少黨援,作太祖書與奉曰:"吾與將軍聞名慕義,便推赤心。今將軍拔萬乘之艱難,反之舊都,翼佐之功,超世無疇,何其休哉!方今羣兇猾夏,四海未寧,神器至重,事在維輔;必須眾賢以清王軌,誠非一人所能獨建。心腹四支,實相恃賴,一物不備,則有闕焉。將軍當為內主,吾為外援。今吾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奉得書喜悅,語諸將軍曰:"兗州諸軍近在許耳,有兵有糧,國家所當依仰也。"遂共表太祖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昭遷符節令。

  太祖朝天子於洛陽,引昭並坐,問曰:"今孤來此,當施何計?"昭曰:"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諸將,人殊意異,未必服從,今留匡弼,事勢不便,惟有移駕幸許耳。然朝廷播越,新還舊京,遠近跂望,冀一朝獲安。今復徙駕,不厭眾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願將軍算其多者。"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楊奉近在梁耳,聞其兵精,得無為孤累乎?"昭曰:"奉少黨援,將獨委質。鎮東、費亭之事,皆奉所定,又聞書命申束,足以見信。宜時遣使厚遺答謝,以安其意。說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縣乏之憂。奉為人勇而寡慮,必不見疑,比使往來,足以定計。奉何能為累!"太祖曰:"善。"即遣使詣奉。徙大駕至許。奉由是失望,與韓暹等到定陵鈔暴。太祖不應,密往攻其梁營,降誅即定。奉、暹失眾,東降袁術。

其實還想提公孫瓚與袁紹的,不過怎麼看都是袁紹有過在先吧……


背刺盟友獲勝的不少。

和盟友加起來都沒對手強而且還沒打死自己背刺的盟友。然後自己最終還獲勝的我就沒見過了。


之所以黑孫權背刺,正是因為他背刺沒能達成終極目標。

就好比常凱申抗日戰爭時期背刺新四軍一樣。當時是挺狠,也有效果,孫權殺了關羽,常凱申殺了項英,但最終都遺臭萬年,淪為笑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