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拢菦]有詳細說明。請問格竹是怎樣的過程?怎麼格的呢


其實關鍵不是王陽明如何格竹子,而是格竹子這個故事到底有什麼意義?此事要從「格物致知」說起。

在儒家學說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格物致知」。這四個字出自《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後人將其總結為「格物致知」。然而《大學》中並沒有具體地解釋何為「格物」,何為「致知」,因此不同的學者紛紛提出各自的解釋,並以此闡發自己的思想。在諸多解釋中,以朱熹與王陽明兩人的闡釋最為經典,影響最大。

下面居士我為你分析朱熹與王陽明兩人的格物致知理論有何不同。

?朱熹與二程並稱程朱,是理學的代表人物。所謂「理學」,顧名思義就是以理為尊。朱熹認為,這個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後有氣(物質),理和氣結合產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所以每一個事物中都蘊含著理,事物就是由氣(物質)加理(規律)構成的。朱熹舉了一個「月印萬川」的例子:月亮高高掛在天上,然而每一條江河中都倒映著一個月亮,都是天上那個月亮的倒影。事物中的理就像是江河中的月亮,和最高的理是一樣的。

每一個事物中都有理,然而在不同事物中,理又表現為不同的形態,這被朱熹稱為「理一分殊」:在自然事物中,理表現為事物的運動規律;在人身上,理表現為倫理道德,例如仁義禮智忠孝廉恥等等。朱熹認為,一個人只要能完全認識理,他的一舉一動就能自然符合倫理道德,這樣的人就是聖人。

那麼,如何才能完全認識理呢?朱熹給出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既然每一個事物中都有理,那麼你就去研究每一個事物之理,把事物的理研究到極點,這就是「格物」。一開始你得到的可能是事物的具體規律,比如一棵樹怎麼生在,怎麼開花,怎麼結果,但是研究得久了,你就會豁然貫通,對理的認識也就達到了極點,這就是「致知」。此時,你已經認識到了最高的理,那麼一切事物的理你都已經掌握了。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

明朝的官方思想就是程朱理學。一開始,王陽明當然也是相信朱熹理論的。王陽明這個人天賦異稟,很早就有遠大的志向。在他讀書時,老師問他們讀書是為了做什麼,其他人都回答為了中科舉,唯獨王陽明說自己讀書是為了做聖賢,很有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風範。既然王陽明想做聖賢,所以他決定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去試一試。於是他和一個好朋友錢德洪約定,要去格亭前的竹子。

錢德洪先格了三天竹子,不僅沒格出竹子中的理來,反而自己苦思成疾,病倒了。王陽明想,肯定是錢德洪精力不足,太弱了,於是自己也去格。沒想到王陽明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也是什麼都沒格出來,也是大病一場。這個故事被稱為「亭前格竹」。王陽明因此感慨,這聖人不是誰都能做的啊,於是暫時放下了做聖賢的念頭,去研究科舉學問了。從此王陽明心中埋下了對程朱理學的懷疑。我們可以說王陽明沒有理解朱熹「格物」的意思,朱熹的格物是去研究事物的規律,而不是對著事物苦思冥想。但是,這並不是關鍵。

之後王陽明再沒有想過做聖人的事情,他曾考試中舉,也曾研究過道家、佛家的理論。直到三十四歲那年,王陽明因為上奏疏觸怒了大太監劉瑾,被貶到了貴州龍場驛,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裡蛻變、頓悟。

龍場驛處於大山之中,條件十分艱苦,難以想像。然而王陽明在這裡卻很樂觀,他每天思考如果聖人處在自己的位置上會怎麼做。終於有一天夜裡,他在半睡半醒之間想通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我心中本就具備做聖人的道理,之前我在外界事物中尋找理,這是大錯特錯。想想也是,事物的自然規律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有什麼關係呢?從此王陽明開始建立自己的心學理論,並提出了自己的「格物致知」說。這個故事被稱為「龍場悟道」。

那麼王陽明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我們看這個「知」,朱熹認為知就是對理的認知,王陽明則認為知是良知。什麼是「良知」呢?王陽明說,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比如,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應當孝順父親,應當友愛兄弟,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不能偷別人東西,不能欺騙別人。哪怕是那些犯法的壞人,其實他的內心深處也是知善知惡,知是非,知廉恥的。

王陽明曾做過這麼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天,王陽明屬下抓到一個賊,王陽明就讓他把衣服脫光,賊脫得只剩一條內褲了,便扭扭捏捏不願意再脫。王陽明說:這就是你的良知。你也知道在大庭廣眾下脫光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不要以為那些罪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錯的,他們其實完全知道,所以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出種種借口,試圖把自己的惡行合理化。居士我想到了竊格瓦拉,他在被問到為什麼要偷東西時這麼回答:

打工這方面,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會做,就是偷這種東西,才能維持的了生活這樣子,進看守所感覺像回家一樣,在看守所里的感覺比家裡感覺好多了!裡面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裡面的!

只要仔細品讀這段話就會發現,他的每一句都在為自己辯護,彷彿自己不偷東西就活不下去了一樣。他為什麼不說:「我就是喜歡偷東西」呢?因為他也有良知,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啊。

王陽明說,雖然每個人都有良知,但是很多人的良知被私慾遮蔽了,就像一面鏡子沾滿了灰塵、銹跡,不再明亮。因此我們要把自己的良知擴充到極致,讓自己的內心一片光明,這就是「致知」,而「致知」的方法就是「格物」。

朱熹說的物,指外界事物,所以他的格物就是研究客觀事物的規律。而王陽明說的物,則是我們心中的物。王陽明說,物就是事情,每當你心中想到一件事,那件事就是物。比如你想到孝順父親,孝順父親就是一個物。所以王陽明說的「格物」,指按照良知去做事情,用良知去端正(格)所有的事情(物),讓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都符合自己的良知

王陽明認為,格物的過程,也就是磨洗你心中鏡子的過程。你每按照良知做一件事,你心中的私慾就去除一分,鏡子也就明亮一點。到最後,你心中的私慾被掃蕩乾淨了,你的心也就恢復了徹底的光明,這就是格物致知。

所以王陽明在臨終前,只留下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夢露居士

?


當時的王陽明顯然不懂格物真義


自從 12 歲立項做聖賢的志向後,王陽明始終把做聖賢當成人生第一等事。如何做聖賢就成了他前半生的唯一追求。

1489 年,十八歲的王陽明拜訪了當時極負盛名的大儒婁諒。談到做聖人的路徑時,婁諒給出了四個字「格物致知」。


朱熹認為,天地萬物包括最微小的一草一花都有個理在。格物就是探究萬事萬物的理,而得到真知,致知就是得到真知的意思。


朱熹又說,你如何能成為聖人呢?就是要把天地萬物的理都給格出,從而得到真知。你得到的真知越多,離聖人就越近。當你把世界上最後一個物格完,得到其真知後,你就是聖人了。


朱熹通往聖人的路徑,在當時的王陽明看來是正確的,而且對此深信不疑。


有一天王陽明就找來一位朋友。他指著後院的一片竹林說,朱熹老夫子說過一草一木都有個理在,自然竹子也有,咱們今天就把竹子的理給格出來如何?朋友說好啊,看咱們誰先格出來。於是兩人就坐在竹林前盯著一根竹子格起來。無論是王陽明還是他那個朋友都認為很快就會格出竹子的理來。但一天過去後,二人一無所得。三天後,王陽明的那位朋友頭暈目玄出現了幻覺,他看到竹子拔地而起,在他頭頂旋轉。於是他沮喪地對王陽明說,唉呀,我不行了,朱熹老夫子的這個格物真是難,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做到,我先撤了。王陽明希望朋友能堅持,但是他這個朋友實在受不了了,跑掉了。王陽明本人也是頭暈目眩,因格不出竹子的理來而頭痛。但他毅力頑強,又堅持了四天。他格竹子一共格了七天,那麼七天以後呢,他在竹林前暈倒,被抬回來卧室。這個就是王陽明心學史上最動人的篇章,叫陽明格竹。


我們現在也無從得知王陽明和他朋友到底是通過哪種思維來格竹的。


但是在那七天時間裡,他越格越有以下的疑問。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36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

度陰山 陽明心學專家

36 小節 | 4 小時

¥69.00 會員免費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壇經》


熊逸《王陽明:一切心法》裡面這麼寫的:

「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至此我們已經曉得打動了王守仁的這句話里究竟蘊含著怎樣一種複雜的思想。每一朵花、每一片葉,其中都潛藏著完整的天理,只要憑著格物致知的方法,就可以體認天理,窺見整個宇宙的終極依據。對求知慾旺盛的年輕人而言,這確實太有吸引力了。

理論上說,既然每一細微的事物都蘊含有完整的天理,那麼只要格一朵花或一片葉就足以認識全部的宇宙與人生了。但人的認識能力畢竟有限,所以朱熹給出的方法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日積月累,觸類旁通,最後由量變而質變,豁然開朗。既然這是一條明確有方法可依的成聖之路,躍躍欲試的王守仁就約起一位同樣躍躍欲試的錢姓朋友,既然父親的官署里種了許多竹子,那

就從亭前的竹子格起吧。

兩個人的起跑竟然有先有後,錢姓朋友搶了先,對著竹子冥思苦想、殫精竭慮,如是者一連三日,結果勞神成疾,再也堅持不下去了。王守仁認為朋友的失敗只在於他精力不足,自己應當不至於如此。王守仁確實精力旺盛些,堅持了七天,但除了比朋友多受了四天罪之外,結果是一樣的。這一對難兄難弟自怨自艾,感嘆著要做聖賢實在太耗費精力了,普通人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精力,既然天分所限,索性不做聖賢也罷。

這件事情不僅《年譜》有載,而且王守仁後來給門人講學,親口用它做過例子,可信度應該很高。所以這似乎可以說明的是,不但二十一歲的王守仁對朱子理學的認識竟然真有這麼膚淺,甚至在他學術成熟之後,對朱子格物論也沒有真正理解,而他的那些門人弟子竟然也沒有就此提出過任何懷疑。

倘若朱熹真的教人這樣格物,儒家還有幾個人能倖存到明朝呢?王守仁顯然也想到過這一層,但他的解釋是,大家只是表面上尊奉朱熹,但沒有人真正按照朱熹給出的方法去做。接下來的話是,他自己曾經和朋友真的做過,做不通,所以證明了朱熹的方法不對。


只說要研究,卻沒有研究方法,跟竹子瞪眼,瞪眼7天,啥結果也沒有,這就跟一個知識和分析方法都有問題的學生跟測試題瞪眼一樣,瞪多久也做不出題來。


王陽明意識到,格竹成就不了聖賢之路,後來他悟道以後,知道致良知才是大道,格竹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如果我們就是要研究竹子,那該格竹就要格竹,否則就不會有胸有成竹的故事了,但次第有先後,應先致良知,而後致良知於萬事萬物,則萬事萬物皆得其正。


@執筆畫鳶
陽明先生認為有"本心"才有萬物,萬物都是為了修鍊本心而存在的,致良知是用外界的萬物修鍊自己的本心,達到成聖賢的終極目標。格竹本身是錯誤的,這是因為朱熹的誤導!格竹把理論和實踐對立起來了,而王子在龍場悟道時醒悟,必須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