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買了本《致良知》,稀稀拉拉的看著王陽明心學,看了浙大董平老師講的公開課,看來看去,終究感覺是水中花鏡中月,最近發現用心學的基本內容去解決問題才是正道,不為學而學,而為用而學。

論點,個人毅力與陽明心學的關係

具體內容,大部分人在減肥過程中,需要強大的毅力做支撐,心學中所述,每件事的判斷結果內心自明

個人理解心學所講的不可能是背著自己的本性,強行讓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但毅力就是堅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所以毅力與心學相互矛盾


自問自答,已經看過截止到今天為止的五個答案,也做了理解,先謝謝各位能不吝賜教

問題中所述的毅力與本體的關係,我認為並不是內心是否通透的關係的問題,換句話說,內心通透是最高境界,是萬能答案,任何問題都可以用此回答,所以答等於沒答。

亦或者是為什麼減肥,減肥的重要性的問題沒有思考明白,所以沒有毅力,這點說的有道理,贊同,但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法論,需要再次請教。

自從發出了這個問題後,我也在想這個問題,今天在看《致良知》的時候,《教條龍場諸生》《與辰中諸生書》兩篇文章,有所悟,有所想,希望與大家分享。

《龍場》中主要說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辰中》中主要勸導學生要堅守志向,學要著己,我認為,所謂的減肥毅力與本心的矛盾,實際上是本心與私慾的矛盾,而將這個矛盾結論的方法就是立志,當立了當聖人的志向,看四書五經不再枯燥就是這個意思,自然,大部分人做不到突然間覺醒,我立志當個體育健將,然後能天天堅持五公里,所以在《辰中》中「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才有的後來王陽明先教學生「收放心」作為著力處的工夫,有了著力處,學習到深處時,藉此著力處,方有得力處。

總結:毅力與本心的矛盾在於沒有立志,僅僅是一時興起,立志不可能突然覺醒,大徹大悟,所以在保證有一點點志向時,先找一日後能發展成「得力處」的點作為「著力處」慢慢培養,日後學業,功業自成。

另:以上為我個人觀點,強烈歡迎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

諸友宜相砥礪夾持,務期有成――《於辰中諸生書》

@劉南飛 @同八 @今天地 @儒神我有錯 @雲歌

1更,今天學習德語的時候,感覺學習很吃力,不想學,遂拿起《致良知》朗讀起來,看到《送宗伯喬白岩序》里寫到,是故非專則不能以靜,非精則不能以明;精則明矣,明則誠矣,明白自己是急於求成,沒有按照本來的學語言的順序來,所以才會心累


題主你好,我現在在重讀《傳習錄》,看到了你這個問題,剛好來寫一下自己最近的感想。而且本著既要有輸入、又要有輸出的讀書原則,我下面的回答可能有點文不達意,借你的平台自說自話,望見諒。

首先,你的問題是減肥與毅力是否矛盾,我認為這個題目本身就有問題,因為我不知道你要減肥的初衷是什麼?如果你的初衷是為了變得好看、為了讓別人誇你,那我認為陽明心學完全沒辦法幫你減肥,因為你這種減肥的目的本來就是私慾啊,根本上說是你自己的誇耀與不自信的心在作怪,如果你立志「做聖人」,那麼就是你的志立的不堅(一心一意在做聖人上用功,只管自己是否致得良知、是否在事事物物上格其不正以歸於正,哪管得其他人的看法?)

而且,古人追求的是「心寬體胖」,這個詞出自《大學》。你減肥如果出自這個目的,那你最好先不用減肥,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私慾革除。

另一方面,如果你減肥是因為:自己如果不減肥就會在明天死亡,那麼你肯定就不會在這裡問這個問題了。真知才有真行,你首先得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私慾否?吾心之良知發現否?《傳習錄》裡面有句經典:「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痛上,哪有心管閑事、說閑話?」我不隱晦的說,題主你的問題也在於「說閑話、管閑事」,你之所以有這個問題,只是立志不堅定。

而且我隱隱感覺,心學的核心是以自己的心來體認陽明說的話是否正確,如果體認他說的不正確,那麼先放下來這個問題、還是不正確的話,刪掉它也不妨。

你說的「學為用而學」,我也同意這個觀點。在讀《傳習錄》的時候,陽明有的學生總是想在文意上先搞個明白,比如陸元靜,在讀《與陸元靜書》的過程中,說實話我是看不下去的,因為他只在知解上轉,而沒有反求諸己。我就在想:「絮絮叨叨的討論有意思嗎?你不做怎麼知道行不行呢?怎麼知道不行的原因不是因為理論不行、而是因為自己的做法有問題呢?怎麼能做到真知真行呢?」

所以,我在看《傳習錄》的時候也是有側重點的,我側重點在於陽明教我們怎麼做才能致良知。我學習到的是,要想致良知,則必須格物,於事事物物上格去自己的私慾。良知是本來就知善知惡的,一念為非,則必須行克己功夫,做不到只是因為自己志不立,功夫不勇猛。而誠意也只是為了立志堅定,終究落實在行動上還是格物。那麼怎麼做到格物呢?那就是

「戒慎不睹,恐懼不聞」

也就是「必有事焉」

也就是「慎獨」

--------------------華麗的分割線------------------------------------------------------------------

說實話,我現在做的也只是在文義上轉,真正的功夫還是需要自己做的。而且勸題主一句,不要為了懶省事就去聽一些視頻、講解什麼的,別人講出來的還是別人的,你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未懂。而且你怎麼知道給你講的那些教授不是在背誦別人的理論呢?說到底,心學是要在真正行動中才能有所得的。我以前就買了《王陽明全集》,剛開始的我是連《傳習錄》都看不下去的,現在看下來越看越有滋味,恍若有所得。以後我會把全集看完的,而且也會試著用自己的心去體證陽明心學好在哪裡、又有哪些缺點。與君共勉,在這裡立flag了,O(∩_∩)O哈哈~


心未明,自然就會產生毅力與不喜歡的事之間的矛盾。

不喜歡說明你還未知(道一件事的價值)

自然你就不會想去做好。這就是陽明反覆說的知行合一。

就如減肥,你不想減無非就是你並不認為減肥有多麼重要,待到你認為減肥已是緊要關鍵時刻,你又怎麼不會減肥呢。

進一步說,減肥為何重要?你為何減肥?這些不弄清楚,心未明,為私慾所遮蔽,內心尚不誠實,何事能成?

本性絕不是那些你自己表面上所喜歡的事。

情順萬物而無情,過而不化,不是教人隨心所欲肆意妄為。失之偏頗甚矣!

應邀

自己看傳習錄不好嗎?文字不難懂,關鍵問題都講得很清楚。為何非要看其他人添油加醋的東西。

董平講的很差,基本沒沾上邊。其他人添油加醋的東西我基本沒看過,不評論。


喜歡你那句不為學而學,而為用而學。不同意你說毅力和心學相矛盾。因為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聖人也要經過一番苦難才能有大成。王陽明是在龍門那種惡劣環境下才悟道,司馬遷被宮刑後才下定決心寫《史記》,孔子也是處於困厄才寫的《春秋》。本性在我看來是有八個面的,而責任也是其中一點,如果你講求的本性沒有責任的話,那只是肉體的愉悅,不是人真真的本性。一個聖人君子當他違背責任時也是很痛苦的,所以不是說追求本性就是追求快樂,而是在追求自己應該如何去度過自己的一生,至死無悔的那種。這也是王陽明最後說「此心光復,夫復何言」,就是他做了他應該做的,並不是他做了他快樂的。

我想題主,可能還有潛力更進一步的,毅力屬於氣魄,凡是氣魄支撐而沒有仁體擴融的事,做久了總會懈怠,因為這並不是暢達的,而是憋出來的義襲。

自己喜不喜歡,也可以分成符合人慾還是r符合天理的,大部分人只要符合他的慾念,就認為是喜歡的,而背棄慾念了,可能就非常不樂意。所以我想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讓自己的行為貼合本源的良知,才是真的喜歡啊。

由此,帶出一個很嚴峻的問題,良知到底是不是存在的,怎麼分辨良知純發和受阻後的意,怎麼克去受阻後的意,也就是私慾。這個才是問題的癥結。

說到底,還是要去涵養良知,培植灌溉自己的純良心體,這樣用功久了,心體良知越發光明,那時候就會柳暗花明了。

祝題主好運;暫且不要這麼急著下結論。


謝邀:

不矛盾的。

毅力從哪兒來?

從想減肥的願望!

如果毅力不足以支撐自己減肥,

說明發自內心的願望不夠強烈。


從前有一個人,在南非吃了一頓成都火鍋,感慨道,所謂的成都火鍋也就那樣,味道一般般。


人的內心為什麼是自然的?只講內不講外,有點片面。內外相合,天人合一,才能真正理解內心想法的根源。
陽明先生說,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遇到事情,以良知作為我們的判斷標準。就減肥這件事而言,良知應該是肥胖對人體不好,容易得病,不健康,所以需要減肥。這才應該是你的良知。而你內心存在的懶惰,畏懼減肥的心裡,是被私慾蒙蔽了的知。所以,你心裡想著要去減肥,就會產生毅力來幫助你完成,二者並不矛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