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好比「九陰真經」,練對了是大俠郭靖,練錯了是瞎眼的梅超風,練反了會成為失心瘋的歐陽鋒。

我看錯誤應該是出在「強求」這倆個字上。心學祖師爺王陽明反覆強調,學習「心學」,要「勿助勿長」。剛開始領會「心學」的奧妙,就像種樹,種子才播種下去,此時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果想。但灌溉培養,日夜守護,隨時間流逝,日精月華,雨露滋潤,種子自然抽條發芽,逐漸長大,總會有成長為參天大樹的一天。題主犯的就是「拔苗助長」的錯誤,才學「心學」沒幾天,就想把學問做到參天大樹,去炫耀顯擺,能不走火入魔嗎?應該是功利心作祟,小看了心學,當做一般的應用學問,想一領會執行就能挖個大金礦,這怎麼能夠呢?

剛學心學,好比你的內心容量只有一個臉盆大,此時只能養一些金魚;後來你存天理,去人慾,修為提升,內心容量有池塘那麼大,就可以養魚塘那麼大的魚;再往後,你功德日高,眼界日寬,內心有江河那麼大,就可以養適合江河餵養的魚;等到你的修為達到王陽明那般浩瀚海洋的心胸時,就算你想養特斯拉都是可以的!你錯在目前只有一個臉盆,卻想著養一條大鯊魚,怎麼會不難受憋悶呢?

又好比七歲兒童手持《九陰真經》去找王重陽理論,這是老頑童賣給我的絕世武功,怎麼我練了七天,還是連「黃河四鬼」都打不過,是不是你們賣的是假貨?王重陽一看,又是那個白痴師弟搞的好事,趕快抽出一本書說,果然是我們賣錯了,這本「全國中小學生廣播體操」比較適合您!

問題主要是因為下面幾個原因造成:

(1)大師們講的「心學」是他們理解的「道」,不一定是適合您的「道」。他們錯在把適合王陽明的「道」理解成「道」的全部,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王陽明和王重陽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師父神功蓋世,徒弟一代不如一代!王重陽如果活著看到徒孫輩,一定會非常悲憤,老子華山論劍天下無敵,親自教的「全真七子」卻是大路貨色,到了「全真七子」的徒弟就連能上檯面的角色都沒有了。

王陽明一死,徒弟們就為他老人家留下的「四句教」大吵特吵,整整爭吵了四百多年。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幹啥啥不行,吵架第一名!如果王聖人活到今天,看到徒弟們吵架,他老人家一定淚流滿面。當年我在平地上教學,「道」就好比天上的月亮,指著「四句教」給你們做梯子,讓你們踩著梯子,體會離「道」更近一點的感覺!結果現在你們已經有了飛機,還非要把梯子抗上飛機,說只有爬在梯子上才有「道」的感覺,才能距離月亮更近一點!

「道」的本質是甚麼?是「易」,「易」,《易經》的「易」啊!「道」是無始無終,不斷運動變化,流轉不定的,怎麼可能只有「四句教」是正確的,其他的理解都是錯誤的呢?那樣「心學」就成了廢學。

革命導師在唯物辯證法開篇就說了: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之中。

不管是「心學」還是唯物辯證法,大家都是從這裡出發,不過是方向不同而已。

王陽明一過世,門下弟子就分為七派還是八派。大心學從來都是群雄並立,各不相讓的。據日本學者岡田武彥老先生的意見,主要分為良知現成派,良知歸隱派等三個派別,簡單說就是左,中,右三派。按我的意見應分為五個派別,分為上單派,中單派,打野派,輔助派和adc派。在我看來,王陽明就是典型的中單派,如果他老人家玩英雄聯盟的話,肯定是玩詭術妖姬,卡薩丁這樣的英雄。

山賊們剛看新聞聯播上朝廷宣旨派王聖人出山剿匪,新聞還沒完,他老人家已經站在院子里大喊:"這裡已經被我包圍了,你們趕快投降,不然我要虐泉「。就好比遊戲正常對線邊路一扭頭看中路沒人,趕快回頭就跑,還是跑不掉,他老人家詭術妖姬的大腳丫子已經踩在臉上,一臉酸爽!

又比如筆者是輔助派,玩輔助英雄的,我的」道「就是賣萌賣肉賣慘。對著對面輸出賣萌,搔首弄姿,一邊扭腰一邊拍打著屁股說這就是我的魅力,有種來追我啊!看到隊友都集中過來,就立刻閃現衝過去對準對方主力輸出又摸又摳又捏。對面不勝憤怒,集火揍我,為了能多抗倆秒,我身上都出的肉裝和護甲裝,這就是賣肉。等到躺下看黑白電視,再大呼」兄弟們一定要為我報仇啊「,這就是賣慘。

王陽明的」道「就是一殺,二殺,三殺,四殺~~還有一個呢,在哪裡,快出來,我要五殺!王聖人憤怒得大喊!結果還有一個躲基地泉水裡死活不出來。王聖人的」道「就是中單之道,就是一個」干「字,輔助之道就是一個」賣「字。

學心學就和玩擼啊擼一樣,」遊戲勝利「就是我們追求的道。但是具體到每個人,有的適合中單之道,有的適合輔助之道,我們各自按各自的位置對應的道去做,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追求遊戲勝利,但是具體做法是完全不同的,中單是中單的搞法,輔助是輔助的搞法,不可強求一樣。這也正是王陽明在教學時對不同的人做同樣一件事卻有肯定和否定不同評價的原因。適合輔助之道的人按輔助的道做就可以肯定,不適合輔助之道的人也按輔助之道去做當然要否定。

那麼怎麼知道自己是適合甚麼樣的」道「呢?

《傳習錄》記載,有愚笨的弟子死活找不到自己的」道「,去求王陽明,」老師啊,我不知道我的道在哪裡,你幫我把把脈,摸摸骨,看看手相,幫我找到我的道在哪!」王大聖人激動得大呼「臣妾做不到啊!」「性即理」,性決定了道,你的性是甚麼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性包括你的天賦,遺傳的特質,後天的學習和經歷,你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等等,最重要的是你的興趣愛好和志向。

王陽明說,」看外表,我以為你是一隻大王八。"說錯,重說,「看外表,我以為你高大威猛,必定適合玩狗頭。誰知道你內心住著一隻小提莫,你非要當賤人,丟蘑菇隱身搞偷襲。如果我傳你狗頭之道你卻按此去玩提莫,豈非坑害遊戲隊友,敗壞我王聖人金牌講師的招牌么?「

你的志向決定了你的」性「,而你的」性「又決定了你的道。志向的重要性在心學中是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的。王陽明之所以能成為聖人,追根求源也不過起源於他十五歲在課堂上大聲回答老師的提問」我要做聖賢「。正是這一句,終於誕生了開創心學數百年傳承的大宗師。

王陽明反覆鼓勵學生,一定要確立」必為聖人之志「。可惜的是,沒幾個學生敢接招。他老人家經常感嘆,都是一群孬貨,沒有」必為聖人之志「就很難達到心學的大成境界呀!我認為他的看法完全正確。心學就是這樣的學問,你只有下了聖賢之志才能發揮心學全部的力量。如果你沒有必為聖賢之志,就算你有愛因斯坦和牛頓的智慧,也最多只能發揮心學一半的威力。不,我說得太過了,應該是就算你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沒有志向的話也只能發揮不到四成心學的威力。這是這門學問的系統設定,沒辦法改的!

說實話,就算我能明白我也不敢下」必為聖人之志「的決心,實在是太難啦!那麼退而求其次吧,作為年輕人,我覺得最應該下的志向是」必泡美女之志「。王聖人在《傳習錄》中,明確要求,看見美女就應該馬上喜歡上,而不是想一想等一會兒再喜歡,那樣是不對的。我覺得他老人家說的太英明太正確了。

我反覆檢討自己不受美女喜歡的原因,正是被」英雄難過美人關「這樣類似的謬論給誤導,以為遠離女人能讓我更快成為英雄,結果悲哀地發現沒有美人喜歡的根本就成為不了英雄!!!

所以,我的忠告是,一定要趁年輕,趕早確立」必泡美女之志「。有了這樣的志向,就要努力去了解女性的心理行為特徵,了解她們喜歡什麼樣的男人。如果女生喜歡有財,那麼我們就努力賺錢;如果女生喜歡有才,那麼我們就要努力去背幾首淫詩;如果女生喜歡情調,那我們就要學會憂鬱地彈著吉他,突然冒出送上玫瑰來個驚喜神馬的;如果女生喜歡床上功夫好,額,這個應該是所有女生都喜歡的,那麼我們就要強身健體,學習技巧,有我無敵~~~等到你所有功夫都做到位了,你會突然發現不是你在追美女了,而是美女在追你了!這樣我們距離得道就不遠了!

(2)「知行合一」的檔次非常高,按我的理解,那是心學修為達到白金級別以上的人才能玩得轉的。為甚麼這一句一聽就能讓人熱血沸騰,激動不已,正是因為這是高水平和能力的象徵。

我看心學也有幾年了,但我從來不敢說自己懂「知行合一」,我才白銀級別的修為根本玩不轉這麼高的難度。

按我的理解,有些人說「知行合一」的「知」只是指良知,我認為這樣的觀點不全面。我眼中的「知」,同時也是指經過自己從正確的理論出發,反覆思考觀察總結的關於實踐的真知。比如我們開國的毛教員,當年他在井岡山從朱老總那裡學到游擊戰術,立刻歸納總結為游擊戰的十六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他老人家一直耿耿於懷,認為如果當時中央用他總結的游擊戰術是一定能擊破蔣校長的堡壘政策,取得勝利的。這就是他經過反覆實踐和思考的」真知「。到了解放戰爭,胡宗南突襲延安,毛教員典型湖南人的倔脾氣發作了,死活不肯過黃河,他認為運用他總結的游擊方針的戰術,是一定可以把胡的十幾萬大軍拖在陝北,不讓這股敵軍到河北去夾擊聶帥或者到山東去夾擊陳粟。為此,中央分成倆個班子,毛教員和周管家帶著倆三百人,後面跟著胡宗南十幾萬部隊,在陝北兜圈子。最危險的時候,追兵距離毛不過數百米,一個在山樑上,一個在山谷下。而且敵人有美國捐贈的大功率電台測位儀,一直緊追不放。

但是實踐最終證明,毛教員贏了,他用生命做賭注證明了他的」知「是「真知」,他做到了「知行合一」。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很多人以為的「知」是書本上的「知」,是別人的「知」,不是自己真正理解的「知」,所以他根本做不了「知行合一」。

就比如題主定個計劃,明天我要跟公司老闆拍桌子,讓他無論如何都要漲工資;或者跟對門暗戀的小姐姐無論如何都要克服害羞去要到微信號碼。結果明天你真的去做了,跟老闆拍了桌子,老闆說「少俠拍桌子的樣子實在太帥了,英姿颯爽,充滿了陽剛之美,請饒我桌子一命,我願意給少俠每月漲50元辛苦費,務必請經常拍桌子給我看」。或者這個老闆堅持道義,「桌子隨便拍,漲工資是萬萬不能的。正所謂威武不能屈,有革命信念的人是不怕死的,我要做一個有底線的人,我要堅持老闆的底線不放鬆。"結果你只能悻悻而退。或者你跟小姐姐要微信號碼:」自從見到你,我就覺得心心相映,心有靈犀一點通,我覺得在平行世界裡我們一定是骨肉相連,密不可分的伴侶。請把您的微信號碼給我,讓我驗證一下。如果我能確認的話,我就證明了平行世界一定存在,我們馬上就能去領諾貝爾科學獎,為國爭光。「小姐姐笑著說話:」小弟弟真會講話,可惜我有男朋友了,你來遲了!「然後你鬱悶傷心而去。

舉這個例子是說,如果這是你的」知行合一「,那麼這和王聖人心學裡說的」知行合一「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不對,是一分錢的關係也沒有。王聖人的」知行合一「,是指追求聖道而言的。你的」知行合一「只是為了滿足你的金錢欲,色慾,跟」道「完全沒有關係,所以你漲了工資或者沒有漲工資,跟小姐姐要到了微信號或者沒要到,都與」道「無關。把這當」知行合一「純屬浪費感情。

心學祖師爺對這有個說法,按最好聽的算也就是」逐物「。追逐物質慾望,性慾等等只能算人慾,無非是正常的人慾和過分的人慾的區別,離」知行合一「的大道十萬八千里。

3)心學三大秘術:知行合一,中正平和,至誠為神。

我個人覺得初學心學的人應該選」至誠為神「來修習。因為王陽明本人初學也是選的這個。另外倆個都太難了,中正平和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知行合一還要難。蔣校長作為心學的忠實學徒,他選的是中正平和,連名字都取的」蔣中正「,可是太難了他學的不到家,失敗是必然的。很有可能這輩子我學中正平和都不能及格。

中正平和就好比騎自行車,一邊保持平衡一邊前進,」心若中正,則百變不驚「。這個世界不是左的潮流佔上風就是右的潮流佔上風,或者左右斗得厲害保持著暫時的平衡。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保持自己不跌倒把車騎到想去的地方去呢?到底是比左更左一點好還是比右更右一點好呢?這是個永恆的難題。就算第一等的英雄好漢也往往選錯方向。

人生最大的苦惱就是選擇。

所以,我往往選的是不給選擇的機會。

相比之下,」至誠為神「對於初學者則友好得多。把誠意做到極至,不是」如神",而"就是神。"心學大宗師王陽明這樣教導我們。按我的理解,修習這一條,就是要做到對國家要忠誠,對朋友要真誠,對愛人要誠實,對事業要誠心誠意。「誠」字看似簡單,實際上要做到「至」字同樣是難如登天。

舉個例子,你深愛的女朋友說,「我想吃三千里外的包子,我要你明天早上八點前擺在床前。」此時已經是晚上9點。如果你說「現在是疫情期間,你提這樣的要求,太大小姐脾氣了吧。」這就說明你對女朋友的愛不夠真誠。正確的做法是,立刻以飽滿的熱情向女朋友發誓一定會拚命完成這個光榮偉大的神聖任務。馬上查找這家包子店的電話號碼或者聯繫方式,找不到就群發消息給微信微博QQ所有好友動員打聽幫忙,找到包子店號碼後立刻聯繫好取包子的時間,查找當地快遞的號碼,要求迅速送到機場。馬上與當地機場聯繫,查找當晚航班,不計代價要求空姐或飛行員帶貨送到本地城市。穿好外套包個計程車在機場守候,拿到包子第一時間趕回家。再在早上八點前把包子蒸熱,送到女朋友的床頭。擺在女朋友的面前時,還要漫不經心地說一點也不困難,不要在女朋友面前表功勞,要任事不居功,這才像點「至誠」的樣子。

沈謐仁、奇然 - 琵琶行.mp313.4M · 百度網盤

那麼,我們不學心學,是不是就不用操心這些麻煩事了呢?

不是,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你。比如你逛街時前面有個穿短裙的美少女,身姿曼妙,韻律迷人,你正在後面欣賞,突然她蹲下來系鞋帶。你是否會瞬間產生想偷窺一下她內褲顏色的想法。產生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是你真的這麼做了我們通常會稱呼為「色胚」.王聖人說看見美女就喜歡是天理,所以我們想看美女是完全正確的天理。但是想看不該看的地方就是過分了,一但過分就是私慾,邪念了。我們要在邪念剛起的時候立刻克服糾正之。學過心學的人正確的做法是目不斜視,馬上轉向走向一邊,然後漫不經心拿出手機,向後面拍個遠景圖。這樣你的老婆會誇獎你有紳士風度(如果你有老婆的話),你的良心也不會譴責你,一切都是多麼地美好哇!


覺得難是正常的,這是一個過程。我認為幾乎每一個人在致良知的開始都會經歷這個階段。不過,你要問問自己,覺得難是不是落入了 「不想通過積累就想達到」 的私慾了?你有沒有時時去察心,你知不知道你的心對待每一件事是如何運作的?真的不斷的做了,你會逐漸看清自己,可能發現自己有時那麼醜陋,有時那麼自私,原來不自知。然後在這個統一的過程中去除私慾,這就是致良知了,然後不斷在這個致良知過程里良性循環,運作自如。知行合一就在這個統一的過程里。

所以王陽明才說不要分開看知和行。剛接觸心學時我也茫茫然,因為我們是用腦子去理解,怎麼能懂?現在我的切身體會是,這個知是你那個心的知,就如偷盜你自然不會去做是一樣的,心就是天理,你要認清自己的心,了解它正在如何偏離軌道運作了,你就自然知道怎麼去私慾,去致良知,讓它回歸天理,這不就知行合一了。

傳習錄里記錄了我們所會遇到的所有問題。值得不斷的去讀。我也認為,絕對不要落入對它的分析,要用心去體察自己。也不要執著於知行合一這四個字,王陽明對這四個字並沒太在意,他一直教育大家去察心,去除私慾,致良知。知行合一不過是現代弘揚心學的人打出的口號。你是帶著什麼目的想做到知行合一呢?

道理都懂,是因為當知識去學習了,當目的去接收了。你看到自己的心了嗎?


有知而沒有行,那就是沒有知,只是自以為有知。知行合一,是說內有怎樣的知,外就有怎樣的行,不存在做不做得到的問題,人生來就是知行合一的,人的行為,是受內心裡意識和覺知體現出來的。就好比你心裡想著把左手舉起來,不會是左手不聽你使喚,而右手不由自主舉起來。

說是行為,不是知,它對應這個人內心的知,可能就是表現欲,想逞口頭之快。一個人內心對某件事真的有所覺知,內心想的是一定要達成,自然就會有自發地去達成的行動,不懼任何阻礙。如果拿不出行動,往往都不是外界的阻礙,可能更多的是內心的躊躇和猶豫,有躊躇有猶豫,說明對這件事未必想做,也就是沒有知或者覺知尚淺,還不夠。


因為那是最終答案

就像你解答數學題,看到答案,可是你不知道其中的過程,自然而然就覺得難了。

如果你多「事上練」,慢慢學會用良知做事。

那麼知行合一就不難了,


做到的不多,因為大多數人被物慾、情慾所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