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打孙权可以得到最富庶的江淮,而且没有了孙吴的鼎足,蜀汉必亡啊。


打仗,不是你今天想打,明天军队就能立刻出发,真以为曹丕被孙权忽悠的仅仅是隔岸观火?

打仗最重要的后勤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准备动员。222年闰6月,刘备和陆逊打的最嗨的时候,曹丕就开始军事动员,磨刀霍霍,准备南下了。8月,刘备败走,9月,曹丕就3路南下了。

(注)三国志黄权传: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

不过,刘备派遣黄权,在江北驻军,防备曹魏。黄权虽在夷陵一带,没直接拦著曹魏,可曹魏一旦从襄阳南下,黄权的江北驻军就在魏军西侧,这一下子3方势力,局势怎么发展就难说了。

  • 下图,刘备派遣黄权,屯兵江北,防御曹魏,如果曹真等人此时南下,局势就复杂了

(注)三国志先主传:(222年)秋八月,收兵还巫。

(注)三国志文帝纪:(222年)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注)三国志吴主传: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时间表捋一捋:

  • 222年6月-8月,刘备PK陆逊,曹魏在进行准备战争准备。
  • 222年8月,刘备收拢败兵,黄权北上投降曹丕。
  • 222年9月,曹丕就立刻3路南下了。

(注)三国志吴主传:(222年)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余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223年)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三月,曹仁遣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是月,魏军皆退。

(注)三国志文帝纪:(223年)三月丙申,行自宛还洛阳宫。癸卯,月犯心中央大星。丁未(19号),大司马曹仁薨。是月大疫。

曹丕3路南下,战争从222年9月,一直持续到223年3月。

  1. 曹休等人走洞口。
  2. 曹仁等人走濡须。
  3. 曹真、夏侯尚走南郡。

(注)三国志蒋济传:黄初三年,与大司马曹仁征吴,济别袭羡谿。仁欲攻濡须洲中,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果败。

222年11月,东吴一度局面不利,但战事还是呈焦灼状态。223年3月,濡须曹仁,又与东吴进行激烈交战,即使从曹魏的角度来看,这次交战是曹魏「果败」,输了。

当月,还爆发大规模瘟疫,曹魏退军,在19号,曹仁还挂了。

(注)魏书载丙午诏曰: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中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郃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又为地道攻城,城中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贼中疠气疾病,夹江涂地,恐相染污......且成汤解三面之网,天下归仁。今开江陵之围,以缓成死之禽。且休力役,罢省繇戍,畜养士民,咸使安息。

当然了,曹丕的诏书呈现了喜感,我军连战连捷,3条战线均取得了胜利,其中曹仁「禽获亦以万数」,但我军有好生之德,讲「天下归仁」,于是解开了「江陵之围」云云......

  • 下图为曹丕,从洞口、濡须、南郡,3路南下进攻东吴

最后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修正汉末三国和一些历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因为曹丕不敢这样做呀。

站在上帝视角,当然可以轻松地骂曹丕没有脑子、没有远见。问题是,历史人物又不是上帝,曹丕怎么知道刘备在长江流域一等就是一年,是要打还是不要打?

从221年7月刘备军队陆续向东开进,到222年2月刘备进入猇亭,之后又一待四个月,这接近一年的时间,除了蜀汉军队推进时进行的攻城,两方几乎完全是在夷陵山区的内外大眼瞪小眼。

以一种知道了来龙去脉的角度,无论怎么看,两支军队也像是干柴遇烈火,点著就是下一秒的事;但以曹丕的视角,两支上万人的军队,在崇山峻岭之间对峙了十来个月,他也实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啊。

以知道了来龙去脉的视角来看,刘备疯狗一样是在急切的想要对东吴进行复仇。但站在当时魏、吴的角度来看,刘备在失去荆州数年以后才开始攻入吴境,又长时间和陆逊相持,谁知道他打是不打、什么时候打呢?如果曹丕在这个时候行动,谁知道刘备会不会也像曹丕一样坐看风云起呢?于是,孙权刘备在夷陵互相看,魏国的夏侯尚、曹休、曹仁等大军团,也集中在接近东吴的地区,蓄势待发地盯著局势。

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想要最先打破局势,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又不一定成功。对峙到222年6月,刘备的军队因为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最先坐不住,于是他成了三方博弈里最先出局的一个。如果曹丕先沉不住气南下,结果让刘备坐山观了虎斗,到了今天大家难免会说,曹丕真是愚蠢,竟然一点大局意识都没有,跟他爹差远了!

当然了,历史上曹丕的反应还是相当之快的。以公元3世纪的媒介水平,夷陵陆逊胜利以后三个月,曹丕的多路南下就开始了。


如果曹丕进攻东吴,你们谁能保证——还会有夷陵之战?还会有刘备大败?那怎么能说曹丕坐山观虎斗是错的呢?

刘备与孙权是翻脸了,但是谁都清楚,现在局势是两弱一强。但是这两弱谁也不想当第三,谁也不想吃亏。刘备的想法是,荆州是我的,你孙权敢打我吗?打我你(我们)就输了。孙权的想法是,荆州是我的,我夺了又咋滴?你敢打我吗?打我你(我们)就输了。刘备不伐吴不行,但是刘备虽然怒,可是并不糊涂。曹丕那里反馈的结果是不好的,所以汉中重兵把守险要,后路是留足了的。然后陈兵荆州之后,最好的结果就是曹丕顺势而下打孙权,孙权实在没办法了,只好签订城下之盟,割让荆州全部或者一部分(不含曹魏),两方因为唇齿关系突然刘备就调转枪口北伐,诸葛亮率领魏延出汉中,孙权与曹丕则合肥对峙……好嘛,你们觉得是不是更亏了。

坐山观虎斗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法,只不过对外得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且要通过庙堂传出去,吴蜀奸细才好报回去。说什么新来投降,不接受别人就不敢来投降了,忽悠人的呢~刘烨如果是私下建议伐吴还可以,如果朝堂公开说,那曹丕决不能说实话,这话极有可能泄露,如果曹丕表现得很感兴趣,孙权还能不慌吗?还能一心对付刘备吗?要想孙刘自相残杀,最好的手段就是中立,让两边都放心,我谁都不帮,你们只管打,打出个结果麻烦通知我一声,我好来收尸~

我们如果只看结果,好像徒劳无功。那刘备那被火烧连营损失的精锐怎么算呢?如果孙刘对峙的时候就南下,刘备精锐还会损失吗?难道单挑陆逊带领的吴军就扛不住你魏军了(历史重演)?曹丕的选择没问题,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蜀吴借助地利人和,防守还是没问题的,换个人上也不一定能打下。


简单总结一下这件事情的双方态度就是:孙权:大丈夫能屈能伸 不就是认个爹吗 简单

曹丕:坐山观虎斗 闷声发大财

刘备:孙权我*******(此处省略脏话N字)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 孙权在袭击荆州时 是和曹操打过招呼的: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 孙权又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称帝: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曹操人老成精的人物 立马回绝了称帝的请求

而孙权灭了关羽以后 很鸡贼的把关羽头颅这块烫手山芋给了曹操 想祸水东引 可惜曹操没上当 :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在这件事情没多久 这场故事的关键人物主角便换了一个:曹操死了 曹丕登场

在曹丕刚刚成魏王没多久 孙权便遣使奉献

应该可以看得出 孙权在袭击关羽前 便对未来刘备发怒的事情有所考虑 所以不顾一切的往曹魏的大腿上蹭 而孙权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可以说 这个时候 孙权为了抵御刘备可能的进攻 成功的抱住了曹魏大腿 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 形成了暂时但不牢固的联盟 即使这样 也足可以让吴大帝集中力量对付季汉了

刘备方面:在曹操死后 刘备即派出了人员前去吊丧: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但是效果很不明显: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可以看出 在荆州失陷以后的这个关键结点 刘备寻求与曹魏之间进行接触 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 但曹丕也不傻 直接砍了韩冉表明态度 这是铁了心要和孙权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了

对于刘备而言 即使没有曹丕的支持 孙权背信弃义背后捅刘备一刀这个仇也是要报的

果然 在刘备称帝后不久的章武元年 刘备便率兵东进 进攻孙权 且拒绝了孙权求和的请求 早期战果还颇为不错:,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陆逊大破先主七百里连营。刘备狼狈的逃回永安。而吴军也跟著刘备残军追到了南山: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但后来八月收兵还巫。 至于为什么撤兵 原因无非有两点:1.孙权称臣 并无诚信 只是一时之计 曹吴双方的联盟本就脆弱 这点 刘晔看的很清楚: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矣 这种短暂联盟在刘备这个强敌大败的情况下 外部压力消失 内讧是必然的 :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孙权很清楚曹魏远超过自己的实力 所以在一时得胜之后 便撤军东返 以防曹魏来犯

2.孙权和刘备的意向 刘备 孙权 两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实力 知道两个人加起来硬实力都比不上曹魏 基于这点考虑 在夷陵之战以后 蜀军新败 吴军大胜的情况下 孙权遣使求和 刘备应允 因为孙刘二人都知道 北方的那位 才是真正的高高挂起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至于曹丕为什么不在刘备孙权打的火热朝天的时候 趁机南下加入战局呢 我觉得原因有二 1.进攻蜀地必过汉中 汉中易守难攻 且有魏延坐镇 不易攻击 而且后勤压力也是一个难题 2.曹丕在等待战局变化 打算坐收渔翁之利 获取最大利益 在听闻刘备连营七百余里后 曹丕反应是这样的: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在得知刘败孙胜以后 曹丕便很快开始了伐吴战争 在孙权八月撤兵以后 曹丕九月便来攻: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所以 综上所述 1.从政治上讲 曹丕只是在坐山观虎斗 准备著闷声发大财 况且孙权已经向曹丕称臣 所以曹丕并未轻易南下 他在等待吴蜀双方战争的最终胜负 以便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2.从地理后勤上说 进攻蜀地的困难程度远比进攻吴地要难 所以 在夷陵之战以后 曹丕以孙权日发不敬为借口 开始了伐吴战争 打算大捞一笔 然而孙权早有准备 曹丕最后铩羽而归 只能说曹丕在这场决定三国未来走向的战争中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没有捞到丝毫利益


不用太复杂,就是孙权成功麻痹曹丕延缓其行动,而曹丕自己也误判想等孙刘两败俱伤后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谁也没料到刘备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以至于孙权都觉得可以尝试灭蜀了。

更勿论一脸懵的曹丕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