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諮詢師沒有診斷權,提供的是「心理諮詢」而不是「心理治療」。ta沒有資格把來訪當做「病人」來看。
  2. 國內某些落伍幾十年的精神分析或動力培訓,仍然教諮詢師居高臨下給來訪貼標籤,試圖「矯正」那些「病症」。這必然要被淘汰的。
  3. 本來拉康顛覆了傳統精神分析那套,提出的理論是很有洞見的。可惜國內很多學這套的都學了個假把式,更像神棍。另外,智商不夠學這個也危險,不小心就走火入魔了。
  4. 不提國內現狀,單說現代心理諮詢,不管什麼流派,都應該有個很人本的基礎。如果你選了海外受訓的諮詢師仍然覺得不舒適,那麼就換一個嘛。

關於有的來訪喜歡找精分諮詢師「再養育」,我有個小小的疑問。是否先問問自己受虐傾向從何來?

為啥花了錢還找個人來對我指手畫腳?像我娘親一樣各種嘰嘰歪歪?為啥要得聽一個不如我了解我的人告訴我生活怎麼過才更好?或者理想化搞一個全知全能偶像來崇拜?這真的是「自我成長」的方式嗎??


精神分析流派的,精神科醫生轉行的,都喜歡把來訪者當病人,挑毛病。可以換人本主義的心理諮詢師,有更多的理解與共情,關係也更平等。


是諮詢師自己水平問題,他自己在倫理道德學習上有待加強,同時自我的成長也有待加強。建議終止諮詢,換一名諮詢師。

我們做臨床一直非常警惕一個詞,叫「幫助人」,因為這個詞,本身就有高高在上的意思,你是弱者才需要幫助。而比較合適的說法是,我們陪伴和傾聽來訪者的痛苦。


把你當病人沒太理解你這句話的意思是諮詢師叫你患者或者用醫生診斷標準還是說你的感覺是他把你當病人,諮詢師怎麼感覺不知道?不同流派是有不同的諮詢方式。但是如果真的是按照醫患關係來做諮詢,要麼他是臨床心理學出生,要麼可能不專業。


把你的感受跟諮詢師直接表達出來,或者換一個諮詢師都是可以的


每個流派視角都會有差異。精神分析的視角中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可以繼續成長或者說更成熟的趨向,也就是說都有不完美的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世人皆為「病人」!這個和下診斷是兩回事。診斷更多可能是開藥。所以診斷如果少了對來訪者理解的部分,那諮詢往往失去了意義……


如果你有這種感受,建議將這種感受告訴你的諮詢師,與他展開討論。


謝邀~

不知道題主和這位心理諮詢師諮詢了多長時間,在諮詢的過程中,是不是ta有一些表達讓你覺得不舒服?

這個問題也許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個諮詢師和你是否匹配?怎麼知道心理諮詢師適不適合自己?

心理諮詢本質上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所以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

雖然有的諮詢師專業能力很好,看著背景都很優秀,但是當你和Ta一起工作的時候,卻覺得沒那麼好了,這可能就是不匹配造成的。

看諮詢師的工作的流派取向與關注重點是否適合自己?

  • 我迫切的需求是儘快解決眼前的困擾,也許關注長期個人成長,陪伴我慢慢探索型的諮詢師可能就不那麼適合我了。
  • 或者,我平時很難談論自己的感受,我希望諮詢師能夠多多與我討論感受和關係,慢慢陪伴我找回自己的感受,那麼在工作方式中強調注重感受、關係、此時此地的諮詢師,可能就會比較適合我。

你是否感到有可能對這個諮詢師產生信任感?

如果你對諮詢師的背景了解完畢後,覺得對諮詢師的能力有比較大的不信任。我們建議你考慮選擇你覺得比較信任的諮詢師來開始工作。

最後,如果你對現在這位心理諮詢師持續有不好的感受,建議你可以換一位諮詢師,並在結束諮詢時對諮詢師表達出你真實的想法。


可以換一個心理諮詢師


看得到病看不到人的諮詢師,可以說再見。


無論來訪者願不願意接受自己是個病人,在咨訪關係中來訪者是病人,這是一個現實;在咨訪關係中,無論諮詢師是否把來訪者當病人看待,來訪者就是你的病人,這也是一個現實。雖然大多數來訪者都不會認為自己是以病人的身份去見諮詢師的,諮詢師也不會認為來訪者是以病人的身份來見自己,咨訪關係就是一種單純的醫患關係。


t這或許只是你自己的認為,你認為別人把你當別人,其實只是你自己把自己當病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