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孙杨的翻译Ying Cui女士的行为?


我想回答到点子上的话,就需要理解,英语很厉害完全不等于「能做」、「职业地」做翻译。

翻译(口译、笔译等)本身是一个职业技能,英语很厉害+汉语很厉害的人经过2-3年的专业培训才具备成为一个职业翻译的能力,还要加上n年的各领域接触才能成长为一个好翻译。

一个好的交替传译,可以做到听一段长达10分钟的讲话后通过脑记+笔记把刚才讲者的内容经过整理以后以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强的背景知识、短时记忆和心理素质啊?

cui女士英文是比较流利,你让她直接沟通可以,甚至翻译1-2句话她可以做到,但在国际仲裁庭上进行交替传译实在太难为人家了。

打个比方,大家都能跑两步,甚至可以跑个半马,但人人做得到跑进330,甚至跑进2小时吗?

大家都会开车,但是人人都能和汉密尔顿舒马赫在F1 赛道上一决高下吗?

所以,专业很重要,要尊敬他人的专业,更不要把别人吃饭的本领当成玩笑。孙杨事件就是个很好的案例。同传译员Ian:孙扬被禁赛与同传专业性


(1)翻译是双语转换,英语厉害只是单语,当然不一样。

(2)自己说话,和为别人做翻译,也有很大区别。前者,你说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内容和表达。至于后者,则是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和表达,差异很大。

从事翻译工作需要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否则不容易做好。

从整体看,这位的翻译水平其实是不错的,只是个别时候出现了卡壳,应该是临时上阵,没有足够时间事先准备造成的。


感谢邀请。

这其实是一个学习口译的人首先需要了解的,非常基础的认知问题,但很多人,甚至很多口译从业者都并不了解,殊为可惜。

巴黎高翻ESIT创校以来,中文口译系几乎没有过ABC,BBC或者某BC这样的海外华人毕业过。这些人应该都是题主,以及人们惯常所说的「外语很厉害的」人,「说X语言没有任何口音「的人。为什么却不被认为可以做很好的口译?

ESIT的回答很清晰:因为他们没有母语

(A语言,如果做口译不了解ABC语言的话可能不行。其他口译知识可以看我另一个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75141/answer/102644784 )。

注意这里是口译意义上的母语,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什么是口译意义上的母语呢?

ESIT创校校长塞莱斯科韦齐曾经说过:En langue A on dit ce quon VEUT, en langue B on dit ce quon PEUT.

翻译过来就是:A语言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B语言中」能说什么就说什么「。

看起来两个语言都很好的人,不一定是哪一个达到A语言水平。很有可能是两个B语言。一个没有口译意义上母语的人(同时适用于某些母语水平不好的人,比如中文水平不好的中国人),ta无法用某一个语言恰如其分的反应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情绪和认知,那么首先他的语言和认知的连结就不稳固。无法做到最精准的表达一切事物、情绪和认知。因此,在翻译中经常不能很恰当的说出某个概念。

现在回到另一种比较经典的」外语说的好的人「,就是我们平时遇到的,有母语(中文),外语(英文)表达看起来很流利,语言看起来很好了。

为什么说是看起来?因为口译和外语说的好的人最大的区别是」外语自我表达,是表达自己的思维,而口译是表达别人的思维。而在表达自我思维的时候,遇到语言障碍,可以用paraphrase(释义)方法解释,甚至直接可以省去不说,而翻译时候,你需要精准的表达别人的思想,释义的空间小很多,而省去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口译情况下,你外语(甚至是母语)中的语言知识盲区就暴露无疑。

看起来语言很流利的人,可能是比较习惯口语表达,发音不错,用一套较习惯的语言系统可以大致罩住基本表达需求,这对于使用语言工具来说肯定够了,但是对于口译,远远不够。正统高翻学院的口译生,入校时候都已经是题主所说的」英语很厉害的人「,但两三年口译学习的一大项工作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因为,对于口笔译来说」语言知识还远远不够「。

其他答主所说的,习惯高压、口笔译技巧、临场知识等,都有道理,但是核心」语言讲的好的人「和」译员「最大的基础区别是上述情况。


做了这么几年同传下来,确实是有很多想说,那就在这里大概聊聊。

口译的会议效果好和不好是有很多决定因素的。当然翻译本身是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翻译译员的因素可能在于几点。首先对翻译内容不熟悉,对一些领域里的terminology不熟悉,比如说如果你做金融领域的会议做多了,突然接了一个制造业的会议,那么如果准备不够充分,一旦讲者说稍微specific一点的内容就会烦卡。比如板喷技术啊,车间换线,新能源元素啊等等就一定会出问题。所以隔领域如隔山,没有把握的会议就一定不要接。其次就是可能翻译的时长过久,没有搭档可以及时替换,那么得不到休息运作过度得大脑就会像散热板坏掉了的电脑,卡机,死机都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接活的时候一定要和会议组织者说清楚,如果要是已知会议预算有限,只能请一位翻译的话,那么就要提前和他们说清楚,翻译效果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外影响的因素就是讲者本身。可能外行人会觉得,只要说的是普通话就应该所有都能听懂。其实不然,比如本人就经历过,讲者本身语速非常快,同时带有非常浓重的浙江口音,或者本身讲者说话的逻辑就非常不清晰,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很多成功企业家/高管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的公共演讲技能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不是给翻译在找理由,但是如果在口译第一阶段的信息处理环节耗时耗力太多,那一定会对最终的输出内容有所影响,而且就会非常烧脑,你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听『懂』才能输出对吧。同理也apply给英进中,你试试给一个正常语速的美国人/英国人翻译和给阿三或者北欧口音的发言人翻译,就能明白其中差别。

再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会场布置有问题,同传booth如果给你放在音响的正下方,那就会有无数杂音;要么如果发言人的麦克风会议过小,也会导致原语输入有问题。等等等等

总的来说,导致翻译输出不尽人意的原因有很多,翻译本身准备不足,经验不足,或者原语输入/环境因素都会有影响。所以作为口译工作人员,一定要会前好好准备,慎重挑会,同时也要和会议组织方沟通好,然后平时尽量的多去了解不同口音,不同声调,既然没办法去改变发言人的习惯,那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博学,尽量的减少不可控因素,才能最终提供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翻译输出。


因为会英语和会翻译完全是两个概念!!!

而且会翻译也不意味著不会出现翻译困难的现象!!!

如果会英语=会翻译,那么翻译就不会被单独拎出来形成一个学科。

我们先来讲讲:会英语 VS 会翻译

1.会英语 不等于 懂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做翻译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知道两种语言在句型结构、表达习惯、外延内涵义、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差异,这点在笔译中尤为明显。

比如英文前重心,中文后重心;英文多用名词表动义,中文多用动词并列;英文靠连接词串起逻辑,中文靠语义,少用连接词...

这些不去深入钻研是很难自己发现的,你让一个只是会英语的人给你翻译一句话,他可能只是字面对应,但如何更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也就是英文说得像英文,中文说得像中文,他是很难考虑到这一层的,翻译起来自然困难。

2. 会英语 不等于 懂翻译技巧

对,翻译是有技巧的,就口译来说,顺句驱动、脱壳处理、预测讲话内容、总结提炼、逻辑划分等,这些都不是一个只会英语的人做得到的!是需要几年的训练和实战才会的东西!

翻译也是有方法的,比如口译中的笔记法。一个只会英语的人只能靠脑子记住有限的信息,但你只要给一名专业口译员一个笔记本,你滔滔不绝讲十分钟,他都能给你全记下来!

好,那如果说你学过翻译,上面这些你都能做到,你就不会遇到困难了吗?不可能的!为什么呢?

1.客户不了解、不重视、不配合翻译

翻译的角色是非常被动的,一些客户觉得「翻译就是什么都能翻的」,关键时刻拉上场就行了,结果效果不好,还都赖翻译水平差。我们翻译简直窦娥冤哪!

再次以口译为例,译员在每次任务前都要做译前准备,查背景知识、看文献和整理生词等。因为专业领域实在太多了,普通人用中文说医学都说不明白,你还期待译员不做准备的情况下就用英文说医学说得头头是道?除非这个译员是专业的医学译员,有相关背景。

但是很多客户不明白,也不愿意配合译员,不问讲者要资料,不提前给译员做准备,这种时候效果肯定没有做准备好。

孙杨团队临场换翻译,显然也是不重视翻译的。

2. 翻译自身

如果客户很配合,译员却不好好准备,本身不是很了解这一领域,也会出现困难。

其他可能的原因是:译员心理或生理状态不好,接了超出自己水平的活儿等等

综上所述,会英语是对一个翻译最最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翻译还要懂语言差异、掌握翻译技巧、做好充足准备、遇到好客户、调整身心状态等等等。

很久以来都想为我们的翻译专业正声,就是有太多人觉得会英语就会翻译了,我们这门专业才这么不受尊重,翻译市场才会变成一滩浑水。

尊重专业,尊重界限。

更多翻译经验分享、口译练习素材、行业趣闻,欢迎关注公众号「会议口译猿」。

http://weixin.qq.com/r/SUw0LD-EvGLDrXtP9xlb (二维码自动识别)


翻译的要求非常高,此外,英语不是母语。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在学英语时,更多地是去模仿和背诵大量的collocations和lexical chunks,但我们的语言生成能力是不达标的,无法达到native English speaker那般娴熟的运用水平。


是觉得英语很厉害就什么都能翻吗。。。。。


孙杨的那位翻译姐姐已经很好啦!毕竟人家在WADA工作了很长的时间,专有名词和术语什么的翻译还是相当可以的。不过她毕竟不是职业的翻译,只是个临时上来撑场子的,所以不能用专业口译员的要求来评价她。可能她就是问题当中的「英语很厉害的人但口语工作时候很困难」?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准确。

翻译这个活本身是需要英语水平好,但是并不是说只要英语水平好就能当翻译。

口译本身是个体力活,对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要求都很高的,能坚持下来就很不错啦。再加上想做好翻译,在双语水平都很高的情况下,也需要技巧的东西来支撑,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说记笔记吧,虽然每个人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效果肯定会比看著天花板想著来翻会精准很多。另外还需要对专业领域的东西懂得很多才行,如果随便抓一个不错的经贸翻译不给准备的时间让他去翻孙杨的听证会,不论英语多好,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的。最后,翻译的成败和人的性格呀应变能力呀口才呀等等联系都很紧,所以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啦。


累啊,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谁也受不了。我当翻译那会儿一上午会议的交传做下来,会累得中午吃不下饭。笔译时不用翻译软体一天五千字的合同翻下来,当天晚上也是精神紧绷得睡不著。

真累,压力大。我体力算是不错的,我之前的翻译给活活累流产了;我的翻译同事累早产了;我父亲的一个发小,曾经在给九十年代河北某市领导当翻译,压力加累,诱发精神分裂了,唉。。。。。


有的时候,翻译「困难」是因为原作者的锅。

举个极端的例子,能胜任联合国同传工作的,可以说都是口译素养过硬的译员,但依然发生卡扎菲滔滔不绝发言导致同传昏倒的新闻。

是译员能力不行吗?非也,是卡扎菲这货自己丝毫不考虑翻译的后果。当然,他自己后来也没好下场。

笔译方面,原文写得稀烂,就别指望翻译能增加颜值;原文写得逻辑不清,条理不明,就别指望翻译能逻辑严谨,条分缕析。这个道理很难懂吗?!

口译就更不用说了。孙杨及其团队都是这样的low货,板子打不到翻译身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