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孫楊的翻譯Ying Cui女士的行為?


我想回答到點子上的話,就需要理解,英語很厲害完全不等於「能做」、「職業地」做翻譯。

翻譯(口譯、筆譯等)本身是一個職業技能,英語很厲害+漢語很厲害的人經過2-3年的專業培訓才具備成為一個職業翻譯的能力,還要加上n年的各領域接觸才能成長為一個好翻譯。

一個好的交替傳譯,可以做到聽一段長達10分鐘的講話後通過腦記+筆記把剛才講者的內容經過整理以後以另一種語言翻譯出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多強的背景知識、短時記憶和心理素質啊?

cui女士英文是比較流利,你讓她直接溝通可以,甚至翻譯1-2句話她可以做到,但在國際仲裁庭上進行交替傳譯實在太難為人家了。

打個比方,大家都能跑兩步,甚至可以跑個半馬,但人人做得到跑進330,甚至跑進2小時嗎?

大家都會開車,但是人人都能和漢密爾頓舒馬赫在F1 賽道上一決高下嗎?

所以,專業很重要,要尊敬他人的專業,更不要把別人喫飯的本領當成玩笑。孫楊事件就是個很好的案例。同傳譯員Ian:孫揚被禁賽與同傳專業性


(1)翻譯是雙語轉換,英語厲害只是單語,當然不一樣。

(2)自己說話,和為別人做翻譯,也有很大區別。前者,你說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內容和表達。至於後者,則是自己不熟悉的內容和表達,差異很大。

從事翻譯工作需要事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否則不容易做好。

從整體看,這位的翻譯水平其實是不錯的,只是個別時候出現了卡殼,應該是臨時上陣,沒有足夠時間事先準備造成的。


感謝邀請。

這其實是一個學習口譯的人首先需要了解的,非常基礎的認知問題,但很多人,甚至很多口譯從業者都並不瞭解,殊為可惜。

巴黎高翻ESIT創校以來,中文口譯系幾乎沒有過ABC,BBC或者某BC這樣的海外華人畢業過。這些人應該都是題主,以及人們慣常所說的「外語很厲害的」人,「說X語言沒有任何口音「的人。為什麼卻不被認為可以做很好的口譯?

ESIT的回答很清晰:因為他們沒有母語

(A語言,如果做口譯不瞭解ABC語言的話可能不行。其他口譯知識可以看我另一個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75141/answer/102644784 )。

注意這裡是口譯意義上的母語,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什麼是口譯意義上的母語呢?

ESIT創校校長塞萊斯科韋齊曾經說過:En langue A on dit ce quon VEUT, en langue B on dit ce quon PEUT.

翻譯過來就是:A語言中」想說什麼就說什麼「,B語言中」能說什麼就說什麼「。

看起來兩個語言都很好的人,不一定是哪一個達到A語言水平。很有可能是兩個B語言。一個沒有口譯意義上母語的人(同時適用於某些母語水平不好的人,比如中文水平不好的中國人),ta無法用某一個語言恰如其分的反應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情緒和認知,那麼首先他的語言和認知的連結就不穩固。無法做到最精準的表達一切事物、情緒和認知。因此,在翻譯中經常不能很恰當的說出某個概念。

現在回到另一種比較經典的」外語說的好的人「,就是我們平時遇到的,有母語(中文),外語(英文)表達看起來很流利,語言看起來很好了。

為什麼說是看起來?因為口譯和外語說的好的人最大的區別是」外語自我表達,是表達自己的思維,而口譯是表達別人的思維。而在表達自我思維的時候,遇到語言障礙,可以用paraphrase(釋義)方法解釋,甚至直接可以省去不說,而翻譯時候,你需要精準的表達別人的思想,釋義的空間小很多,而省去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口譯情況下,你外語(甚至是母語)中的語言知識盲區就暴露無疑。

看起來語言很流利的人,可能是比較習慣口語表達,發音不錯,用一套較習慣的語言系統可以大致罩住基本表達需求,這對於使用語言工具來說肯定夠了,但是對於口譯,遠遠不夠。正統高翻學院的口譯生,入校時候都已經是題主所說的」英語很厲害的人「,但兩三年口譯學習的一大項工作就是,語言知識的積累,因為,對於口筆譯來說」語言知識還遠遠不夠「。

其他答主所說的,習慣高壓、口筆譯技巧、臨場知識等,都有道理,但是核心」語言講的好的人「和」譯員「最大的基礎區別是上述情況。


做了這麼幾年同傳下來,確實是有很多想說,那就在這裡大概聊聊。

口譯的會議效果好和不好是有很多決定因素的。當然翻譯本身是一個因素,其他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

翻譯譯員的因素可能在於幾點。首先對翻譯內容不熟悉,對一些領域裡的terminology不熟悉,比如說如果你做金融領域的會議做多了,突然接了一個製造業的會議,那麼如果準備不夠充分,一旦講者說稍微specific一點的內容就會煩卡。比如板噴技術啊,車間換線,新能源元素啊等等就一定會出問題。所以隔領域如隔山,沒有把握的會議就一定不要接。其次就是可能翻譯的時長過久,沒有搭檔可以及時替換,那麼得不到休息運作過度得大腦就會像散熱板壞掉了的電腦,卡機,死機都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接活的時候一定要和會議組織者說清楚,如果要是已知會議預算有限,只能請一位翻譯的話,那麼就要提前和他們說清楚,翻譯效果有可能會受到影響。

另外影響的因素就是講者本身。可能外行人會覺得,只要說的是普通話就應該所有都能聽懂。其實不然,比如本人就經歷過,講者本身語速非常快,同時帶有非常濃重的浙江口音,或者本身講者說話的邏輯就非常不清晰,邏輯混亂,前言不搭後語。(很多成功企業家/高管人員/高級技術人員的公共演講技能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並不是給翻譯在找理由,但是如果在口譯第一階段的信息處理環節耗時耗力太多,那一定會對最終的輸出內容有所影響,而且就會非常燒腦,你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聽『懂』才能輸出對吧。同理也apply給英進中,你試試給一個正常語速的美國人/英國人翻譯和給阿三或者北歐口音的發言人翻譯,就能明白其中差別。

再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會場佈置有問題,同傳booth如果給你放在音響的正下方,那就會有無數雜音;要麼如果發言人的麥克風會議過小,也會導致原語輸入有問題。等等等等

總的來說,導致翻譯輸出不盡人意的原因有很多,翻譯本身準備不足,經驗不足,或者原語輸入/環境因素都會有影響。所以作為口譯工作人員,一定要會前好好準備,慎重挑會,同時也要和會議組織方溝通好,然後平時盡量的多去了解不同口音,不同聲調,既然沒辦法去改變發言人的習慣,那隻能讓自己變得更博學,盡量的減少不可控因素,才能最終提供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翻譯輸出。


因為會英語和會翻譯完全是兩個概念!!!

而且會翻譯也不意味著不會出現翻譯困難的現象!!!

如果會英語=會翻譯,那麼翻譯就不會被單獨拎出來形成一個學科。

我們先來講講:會英語 VS 會翻譯

1.會英語 不等於 懂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

做翻譯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知道兩種語言在句型結構、表達習慣、外延內涵義、文化語境等方面的差異,這點在筆譯中尤為明顯。

比如英文前重心,中文後重心;英文多用名詞表動義,中文多用動詞並列;英文靠連接詞串起邏輯,中文靠語義,少用連接詞...

這些不去深入鑽研是很難自己發現的,你讓一個只是會英語的人給你翻譯一句話,他可能只是字面對應,但如何更符合目標語表達習慣,也就是英文說得像英文,中文說得像中文,他是很難考慮到這一層的,翻譯起來自然困難。

2. 會英語 不等於 懂翻譯技巧

對,翻譯是有技巧的,就口譯來說,順句驅動、脫殼處理、預測講話內容、總結提煉、邏輯劃分等,這些都不是一個只會英語的人做得到的!是需要幾年的訓練和實戰才會的東西!

翻譯也是有方法的,比如口譯中的筆記法。一個只會英語的人只能靠腦子記住有限的信息,但你只要給一名專業口譯員一個筆記本,你滔滔不絕講十分鐘,他都能給你全記下來!

好,那如果說你學過翻譯,上面這些你都能做到,你就不會遇到困難了嗎?不可能的!為什麼呢?

1.客戶不瞭解、不重視、不配合翻譯

翻譯的角色是非常被動的,一些客戶覺得「翻譯就是什麼都能翻的」,關鍵時刻拉上場就行了,結果效果不好,還都賴翻譯水平差。我們翻譯簡直竇娥冤哪!

再次以口譯為例,譯員在每次任務前都要做譯前準備,查背景知識、看文獻和整理生詞等。因為專業領域實在太多了,普通人用中文說醫學都說不明白,你還期待譯員不做準備的情況下就用英文說醫學說得頭頭是道?除非這個譯員是專業的醫學譯員,有相關背景。

但是很多客戶不明白,也不願意配合譯員,不問講者要資料,不提前給譯員做準備,這種時候效果肯定沒有做準備好。

孫楊團隊臨場換翻譯,顯然也是不重視翻譯的。

2. 翻譯自身

如果客戶很配合,譯員卻不好好準備,本身不是很瞭解這一領域,也會出現困難。

其他可能的原因是:譯員心理或生理狀態不好,接了超出自己水平的活兒等等

綜上所述,會英語是對一個翻譯最最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翻譯還要懂語言差異、掌握翻譯技巧、做好充足準備、遇到好客戶、調整身心狀態等等等。

很久以來都想為我們的翻譯專業正聲,就是有太多人覺得會英語就會翻譯了,我們這門專業才這麼不受尊重,翻譯市場才會變成一灘渾水。

尊重專業,尊重界限。

更多翻譯經驗分享、口譯練習素材、行業趣聞,歡迎關注公眾號「會議口譯猿」。

http://weixin.qq.com/r/SUw0LD-EvGLDrXtP9xlb (二維碼自動識別)


翻譯的要求非常高,此外,英語不是母語。作為外語學習者,我們在學英語時,更多地是去模仿和背誦大量的collocations和lexical chunks,但我們的語言生成能力是不達標的,無法達到native English speaker那般嫻熟的運用水平。


是覺得英語很厲害就什麼都能翻嗎。。。。。


孫楊的那位翻譯姐姐已經很好啦!畢竟人家在WADA工作了很長的時間,專有名詞和術語什麼的翻譯還是相當可以的。不過她畢竟不是職業的翻譯,只是個臨時上來撐場子的,所以不能用專業口譯員的要求來評價她。可能她就是問題當中的「英語很厲害的人但口語工作時候很困難」?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準確。

翻譯這個活本身是需要英語水平好,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英語水平好就能當翻譯。

口譯本身是個體力活,對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要求都很高的,能堅持下來就很不錯啦。再加上想做好翻譯,在雙語水平都很高的情況下,也需要技巧的東西來支撐,起到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說記筆記吧,雖然每個人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是效果肯定會比看著天花板想著來翻會精準很多。另外還需要對專業領域的東西懂得很多才行,如果隨便抓一個不錯的經貿翻譯不給準備的時間讓他去翻孫楊的聽證會,不論英語多好,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的。最後,翻譯的成敗和人的性格呀應變能力呀口才呀等等聯繫都很緊,所以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啦。


累啊,長時間精神高度緊張,誰也受不了。我當翻譯那會兒一上午會議的交傳做下來,會累得中午喫不下飯。筆譯時不用翻譯軟體一天五千字的合同翻下來,當天晚上也是精神緊繃得睡不著。

真累,壓力大。我體力算是不錯的,我之前的翻譯給活活累流產了;我的翻譯同事累早產了;我父親的一個發小,曾經在給九十年代河北某市領導當翻譯,壓力加累,誘發精神分裂了,唉。。。。。


有的時候,翻譯「困難」是因為原作者的鍋。

舉個極端的例子,能勝任聯合國同傳工作的,可以說都是口譯素養過硬的譯員,但依然發生卡扎菲滔滔不絕發言導致同傳昏倒的新聞。

是譯員能力不行嗎?非也,是卡扎菲這貨自己絲毫不考慮翻譯的後果。當然,他自己後來也沒好下場。

筆譯方面,原文寫得稀爛,就別指望翻譯能增加顏值;原文寫得邏輯不清,條理不明,就別指望翻譯能邏輯嚴謹,條分縷析。這個道理很難懂嗎?!

口譯就更不用說了。孫楊及其團隊都是這樣的low貨,板子打不到翻譯身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