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是卖萌吗?请问是受了日语影响吗?印象里还有战斗不能,防御不能这种类似的说法。

此外有一些身体机能丧失的疾病也用了类似的表达,如命名不能。总觉得不符合汉语的传统表达习惯。


谢邀~

  • 无论是「理解不能」还是「不能理解」,在汉语普通话中都不是经常出现的用法
  • 与「理解不能」实质最接近的高频口语表述是「理解不了」,而不是「不能理解」

在汉语普通话口语中,表述类似含义最常见的形式,不是前加「不能」,而是后加补语

很多网友觉得,「理解不能」这种说法是受日语影响。这确实没错~

但若只是照搬日语语序这么简单的话,为什么「理解可能」却不常被汉语母语者仿效呢?

感谢知友@多摩川红豆 指正,「理解不能」不是照搬语序,而是直接用日语里原有的词。

不过,汉语母语者借用这个表述时,却经常是直接做谓语如「我理解不能」(此处实际上对应的是「理解できない」 ,而不是日语的「理解不能」了)

为什么出现频率极高的是「XX不能」,而不是「XX不想」XX不愿」……呢?

为什么即使是日语爱好者,也很少讲「我日本语说能」「他漫画看要」……呢?

为什么很少有人把「想见你」说成「你见想」或者「见想「会想」……呢?

语言接触最容易产生的影响,是激活某种固有或曾有过的类似结构

汉语中原本存在XX不了XX不得XX不成……等形式,用以否定动作的可行性

换成「XX不能」,虽也不合常规,但相比其它结构,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开来

至于原题目截图中的「命名不能」「痛觉缺失」,虽然结尾词原为动词义,但此处已转化为名词性片语。

就像「语言学习」「疫情防控」「开工准备」「安全保障」…… 不直接作谓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这些都很正常了(其实也只是近代以来受外语翻译影响而被重新激活的NV结构)

「理解不能」虽然确实源自日语,但汉语中出现的「理解不能」,有很多是并不精通日语,甚至未曾学过日语的人说出的。他们之所以相对容易接受这种说法,而不是在日语中更普遍使用的「理解可能」,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汉语本身

他们口语中流传的「理解不能」,从语义和语用上都更接近「理解できない」甚至只是「分からない」,而不等于日语的「理解不能」

感谢知友@多摩川红豆、木木 、Noah 几位日语达人在评论中的点睛解读

下面是「太长不看」的部分

如果没有特别疑问,建议忽略


如果有人感到不解(不能理解):

「不能理解」明明是很符合语法的,怎么会不常用呢?

我们来看三组短语

  1. 不做、不吃、不写、不走
  2. 不能做、不能吃、不能写、不能走
  3. 做不到、吃不下、写不出、走不开

前两组的区别可能比较明显

  • 第一组在口语中出现多是指「主动地不进行某种行为
  • 第二组则是指「迫于自身能力或外部条件的客观限制而无法或不应该进行某种行为

这几个动词有个共同点,本身都表示「进行某种行为」,而不管「是否会完成/达到既定目标结果」。加在前面的「不」或「不能」,都是在否定该行为的「开始进行」,只是造成否定的主客观因素不同

  • 第三组是口语中常用的动补结构,含义与第二组很接近,但又有细微的差别,更加强调:由于自身能力或外部条件限制,即使主观意愿想要「开始」,也无法「进行下去」,更不可能「完成」

在实际情境中,第三组短语比第二组有更多具象化的意味,表达更加精确,使用起来也更加自然

例如「不能走」,口语中根据情况可能是「走不开」(因为这里有要紧事所以不能走),也可能是「走不动」(因为太累了所以不能走)、「走不了」(因为疫情影响所以暂时不能走)……

不过,「不能走」虽然不如后几种表述更具体,但终归还算一种常用说法

而「不能理解」的情况又有不同

「理解」「明白」「懂」……与上面那些动词不同,本身包含了结果状态

「不理解」和「不能理解」的含义所指,并没有像上面那么大的差别

大多数场景下,「不理解」本身就表示「不能理解」,而非「不想/不打算理解」,真正的「不能理解」这种说法极少出现


为什么强调「大多数场景」呢?

因为「理解」一词还有个延伸用法,包含了「体谅」的意味

例如,对比以下两个场景

场景一

问:「这篇回答写得有点绕,你能理解吗?」(一脸懵圈)

答:「不理解啊!脑子里一团乱……」(这时口语更习惯直接说「不理解」而不是「不能理解」)

场景二

问:「我们也实在是没办法,您能理解下吗?」(听著耳熟)

答:「不能理解(没法理解)!您没办法也不能侵犯我们的权益啊!」(据理硬怼,潜台词是「根本就不应该,也没打算理解」)

场景二中的「理解」其实是「体谅」的一种委婉说法

作为对比,「明白」和「懂」就没有场景二的这层意味,只有场景一的用法。普通话口语中较少出现「不能明白」、「不能懂」,而常出现「不明白」、「不懂」

同样地,在场景一的用法中,对「能理解」的否定,也更习惯用「不理解」,而不是「不能理解」

因为「能理解」本身就约等于「理解」了(「能做」不一定「做」,「能走」不一定「走」,但只有「理解」了才会说「能理解」)

当一个人肯定地说出「能理解」的时候,意味著「理解」过程已经完成,并达到了既定目标结果。

来自多邻国duolingo的分享~


关于「命名不能」我扯一句。先上我的结论。

第一,命名不能的「不能」是一个名词,好像incapability或者malfunction这样子。

第二,这种用名词性「不能」的做法,确实应该由日语而来。

我首先在和英医学词典上搜索anomia。给出的翻译是:

(换语困难による失语症)失名词症, 失名辞, 失名辞失语

那么,中国人自己翻译的「命名不能」应该不是照搬日语的结果。但是,我的猜想是,这种「...不能」早期在日本医学辞汇中出现过,随后进入中国,接著在中国本土生根,形成了翻译定势:遇到dis-…,就翻译成「…不能」

我在这个医学词典里搜索日语的「不能」,发现确有此事。搜索结果:

性交不能, 破坏, 阴萎, …

impotence, incapability, dis-

好了。这下很大程度上印证了「不能」作为医学辞汇确实来自日语。

(有没有考据家详细分析分析中日文医学文献啊(?&>?&))


这个是日语的逆输出

二次元有些人跟著这样说 然后很多人学著这样说了 辞汇在文化强势方流入弱势方在历史一直都是如此

这样情况的辞汇还有很多

我觉得现在中文被日语「污染」得很严重,一些常用词像是违和感什么的类似的太多了,不懂日语的人大多数并没有感觉到,最多觉得语感上优点怪,或者以为是古文典故之类,其实特别是这几年的流行语里面大量的充斥著日语,而且通常意思会被误解然后乱用形成新的意思……

一般来说,作为外来语引入无可厚非,属于正常的语言演化,清末开始就有大量的外来语流入,但日语和汉语的特殊情况在于大多数人流行语使用者并不知道这是日语,并且用中文的语感曲解了日语的原意,使得实际流行用法与梗出处脱离了关系,甚至认为,这本来就是汉语,并且对源自日语的说法嗤之以鼻,甚至反驳称这是文化不自信。


没什么复杂的原因,XX不能明显是受到日语影响而已。


再起不能是个梗来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