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大一历史学专业,老师经常要求看历史类的书并写一篇两千五百字的读书笔记,可是我完全没思路,书里讲的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战争等抓不到具体的人完全不知道怎么写。请教各位大神。


谢邀,可以以小见大。

如果一本书你想抓住框架有难度,你可以寻找其中的一个章节来著重进行阐述,同时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须知,我们读一本书时,不能只局限于这一本书,我们需要关注他的引文出处等一些具体细节。手中最好备有这方面的书籍以备查阅。这样能够更加有效理解整本书的内容。


有感受,有看法,核心论点,再结合书籍论证就行了


贴合实际,贴合当下。

首先,在阅读的时候,要带著问题去读。

在阅读的时候,结合历史事实、历史实际去思考。

比如,可以考虑历史人物的选择问题,同样的问题,放在当下会有什么样的选择?

如果是我们,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同样,如果历史人物做了不一样的选择,结果会不会改变,历史会不会改写等。

历史事件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读后感,要结合这些偶发因素,考虑历史的走向,并思考对当下的启发。

写于2020年9月7日


我认为写观后感这个事,在看书的过程中就做好笔记,标注出重要信息

然后,看完后,立马动手写观后感,结合自己的笔记和整本书的脉络就能写出不错的观后感。

这其实也跟写其他书籍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历史类的要多一点历史背景在里面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用真情实感来写自己所思所得


多读几遍,认真读,自会有感。然后准备纸笔或电脑键盘记下来,写完别忘记查错别字。

毕竟是历史读后感。怎么也得有个范


先摘抄,再摘抄你摘抄的文字,最后可能就几句话,把这几句话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联系自己情况再说出来,写下来,看两遍,起个名字,这就是你的读后感。


暑假里大概有两类作文是孩子们必定会被要求写的:游记,以及读后感。关于旅行和游记写作我们已经谈过好几次了,关于阅读其实我们也谈过很多方法,但是怎么写「读后感」的确没有讲。

这事儿的关键在于:我觉得学校里所教、或者所要求的「读后感」是无效的。它的格式基本上就是:

◆ 书里面告诉我一个道理

◆ 举1个书里面的例子

◆ 联系1次「实际生活」

◆ 这个道理真有道理啊

孩子们每次遇到「读后感」都头疼真是太正常了!我有个学生,其实挺爱看书的,但他们学校图书馆有个规定:每借一本书,还的时候都要配1篇「读后感」。于是他就干脆不去借书。

很多家长、包括学生都来问我:怎么写「读后感」呢?我们要不先简单说一说,如果大家觉得有需要的话,可以留言告诉我,未来我专门开发一套课再详细讲。

首先我们得说,「读后感」并不是一种文体,我猜想这是不是语文老师的发明创造?看字面意思的话,就是读完一本书以后、有所感悟或者有某种感受、感想,写篇文章表达出来。

感悟,是通过阅读明白了某个、或某些道理,略接近于大家最经常在写的「读后感」吧。但是感受、感想就宽泛多了。

感受可以是:啊,我好同情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也可以是:赞,这本书在所有***类型的书里,我觉得是写得最好的!还可以是:哎呦,这本书太神奇了,我怎么从来没想过还能这样写书?!

猫老师好多年前第一次读到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就有最后这种感受。感受,是非常主观的,并且带有情绪性的。

感想呢,类型就更多了,可以是从这本书出发所想到的任何内容。可以是思考一些现象,也可以是讨论一个问题,还可以是对书中的某些内容进行一番评论,乃至联系到这本书之外的其他内容。

感想,是先有某种触动(感),但重点在于被触动之后的思考(想)。比如猫老师在很多年前给《小熊维尼》写书评的时候,就从它出发,谈到了「为孩子而写的童话」和「实际上是为大人自己所写的童话」之间的差异。

总之,可写的角度、内容很多。甚至你要批评这本书写得不好也可以,比如你觉得某些地方不够真实,这也是你的「感受」和「感想」啊!不必非得局限于「这本书告诉我一个道理」……

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写、写什么,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先把这本书读通了。先读清楚:作者在书里究竟写了点什么。

你可以先列一张导图,把书中的内容整理出来

◆ 对于故事类的书(包括非虚构类的人物传记、历史书),可以用流程图,列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当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时候,整理清楚前因后果、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尤其重要。如果你对书中的人物感兴趣,还可以用树结构图,把人物管理也理清楚。

◆ 对于论述类的书,可以用一张中心导图,列清楚内容结构:整本书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分了几个部分讲的,每个部分各自讲了什么,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这样列清楚以后,你就能有的放矢:我究竟是对这本书中的哪些部分有感触、要发感想(也可以是对书的整体);书中又有哪些部分的内容跟我想讨论的问题、想表达的观点是有关联的。

那么写的时候,这些都是你的可用素材。

此外,有些孩子写的「读后感」,我拿来一看,咦,好像只谈了这本书第一章的内容,后面章节完全没有涉及。那我怎么知道你是读完了整本书,还是只读了一点点,为了完成任务就提笔来写了呢?

我当然相信孩子们是读完了整本书的。之所以拎出来说,意思就是:这种写法不太好。

用上述画导图、理清全书内容与结构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你的思考将覆盖整本书,不会再局限于其中小小的一个角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