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没有时间看书。好不容易可以有时间看点书的时候,现在书籍太多了,琳琅满目,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我们可以试试下面几个小办法来找书。

1.畅销书籍

比如现在市场上,总会出现很多新书,有些书刚刚上市就被很多人抢购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去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本书很畅销呢?大家喜欢它的原因在哪里呢?从而可以发现当前的热门话题是什么呢?别人之所以出书卖书,而你不能,就肯定有他的优势,所以买回来看看,对于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习。不好的东西,就可以丢掉了。当然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全部从头至尾一字不落的读完。我们只需要通过目录,就会明白这本书的大概顺序有哪些东西是我们想要的。直接抓取重点,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2.靠谱的推荐

一本成品书,除了作者对自己的书籍有一个总结之外,大多数人还会请名人对这本书写写个序言,或者是很多人看完书之后也会写一些书评之类的文章。我们在买书之前,其实也可以先看一看这些人的推荐,如果觉得有用再下手也不为迟。现在大家都比较流行线上线下读书会,在这些群里面,很多人都喜欢推荐自己比较喜欢的书籍。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选择书籍。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这本书对我们自己有用,也可以为这本书写一两篇书评,这样也是检验自己对书籍的了解程度,也是对作者的另一种鼓励。

3.阅读经典

一本书如果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必然有它的优势存在。那么几百年前的东西放在今天也是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毕竟在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儿。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在艰难环境下智慧的成长,同样也为我们对别人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作用。毕竟有些经验教训在历史上发生过,并不代表在今天也就不会发生了。阅读经典,就相当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和生活,这样我们便更有勇气,走得更远更好。

4.为自己设定阅读主题

随便你进入每一个书店,都会看到一个书籍分类。比如教育类、心理学类、医学类、工程类、文学类等等书籍作品。这就像有一大桌丰盛佳肴摆在你面前,不知道该从何下口一样。这样就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读书月或者是读书年,在自己指定的时间内只阅读某一类书籍。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积累更多的知识。

5.解决麻烦的书

就像我们读书的时候,每一张卷子或每一套练习题后面,都有我们一道不会做的题目。如何避免这种尴尬的境地?这也很简单,比如说可以将这一本书放一半看同一类别的其他书籍。又或者是把这一类别的书籍放下,换另一类别的书籍来看一看。也许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拿起来读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难了。有时候知识融会贯通,就是需要这么干。

读书是让我们快速成长的最低成本。也只有读更多的书,我们才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普通人你好,另一个普通人和你说说读书这回事哈。

《孟子》里说:后羿教人射箭的时候,自己首先把拉满弓作为要求示范,学射箭的人也一定要把拉满弓作为要求去练习。高明的木匠教人学木工,也一定要遵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法则,说的就是做任何事,都有它可以遵循的标准。

现代人热衷通过读书来提升自我,所以很多人都在追求有效阅读的法门。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提供了一个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只需要一本笔记本,就能使你在读完一本书后不仅有扎实的收获,还能长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形成有效读书的良性循环。

奥野宣之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路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日本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

一,什么是有效阅读?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说:

一本书读过之后,书里的内容既能融入你的身心,也能变成你无形的财富。

也许你认为读书是很诗意又随意的事情,不应该有那么多目的性,不应该那么功利。事实上,读书的目的不同,导致的结果也是大大不同的。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会被海量的信息覆盖,大脑不堪重负,只能不停丢弃而保持清醒。如果你抱著消遣的态度去阅读,目光扫过书页之后就从此「相忘于江湖」,那么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既然没有留下任何印象,也就谈不上融入身心,更不可能变成财富了。

如果你是奔著收集信息获得知识的目的去读书,那么 「收集」这两个字,也至少说明了阅读不只是「看」,还必须做点什么才能通往「获得」。笔记本随处可见不足为奇,奥野宣之花费整本书的笔墨来讲述笔记这件事,重点当然就在于此。

有一段话说得好,读书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沙漏,进多少出多少,雁过无痕;

第二种:海绵,良莠不分来者不拒,甚至更脏;

第三种:滤网,丢失精华,留下渣渣;

第四种:矿工,收货宝石,去芜存菁。

请问你是哪一种?

其实古往今来学有所成的人,没有哪个是不做笔记就能学成的。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通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著作,前后多次圈划、批注文章,读任何书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台湾的李敖,每次买书都会买2本一样的,读到好的内容需要记录,他二话不说,用剪刀直接剪下来收集好。李敖把他这种独特的做笔记方式称作「大卸八块读书法」。

钱锺书笃信「书非借不能读也」,所以他家藏书甚少。但是钱锺书总是用卡片记下书中的知识点,终其一生共不少于十万张卡片,深厚学养都来自于此。

凡此种种,都是说读书不可不做笔记。有效阅读的充分必要条件,当属笔记。

二,如何使用笔记本?

大家可能不解:一本小小的笔记本,是怎么扛起有效阅读这杆「大旗」的?

奥野宣之的「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因其操作简单所以堪称实用, 「信息一元化」足以概括它的特点。

所谓信息一元化,就是任何内容都可以放进一本笔记本里。你是写也好画也好,剪也好贴也好,不需要分类,按年月日时间顺序把所有内容往笔记本里放就行。

你可能会问:这样会不会很乱呢?其实你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们都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隔天换了一身衣服或者换了一个包包上班,往往就会找不到钥匙钱包什么的。如果认准一个包用,就很少会出现找不到的情况了。把所有的信息放进一本笔记本,就像你每天认准一个包包去上班——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带钥匙了。所以,信息一元化看似杂乱,其实更有效。

三,如何使用笔记读书?

笔记本和有效阅读之间,可以说是秤不离砣的互动关系。奥野宣之认为,读书这件事和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一样,也是有固定套路的。这个套路就是使用笔记读书的5个步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5个步骤的具体做法。

步骤1 选书

我们有时候生出想读一本书的念头,可能来自于偶然。

好比你正在看电影《芳华》,忽然来了兴致想再了解下严歌苓的原著小说《芳华》。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芳华》这本书名写进笔记本里,照著直接购买就好了。我们的大脑喜新厌旧,如果不及时记录下当时的想法,分分钟就忘记了。如此一来,你不仅少了一次阅读原著的乐趣,也错失了一次电影与原著的交锋体验。

你读了原著《芳华》然后又被封底的其他作品吸引了,急欲买来读个畅快。好奇心稍纵即逝,所有勾起你阅读的念头都值得被记录。不管是什么触发了你想要阅读的书名,马上拿出你的笔记本,记下来。

如果你想买的书比较多的话,可以列一个读书清单,上面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假如笔记本不在身边,也可以写在其他纸张上,过后再归总到笔记本里去。

步骤2 购书

奥野宣之提倡到实体书店去买书,因为书店氛围好,还可以直接接触书本。

喜欢读书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走进了书店,就被琳琅满目的书给淹没了。书店总是会把热门书籍摆放在显眼的地方,让人不由自主就拿起来看,最后你很可能买了一堆计划外的书回家。这个时候,我们的读书清单可就派上用场了。照著读书清单买不仅能克服选择困难症,更可以节约时间。

我们在照著读书清单买书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不想买了的情况。因为在实体书店可以直接通过读一本书的腰封、序言、目录和后记,产生对书的新认识,从而放弃购买自己原来想买的书。其实这也是一个筛选的过程,经过进一步的确认,让我们知道什么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步骤3 读书

这里讲的读书,就是单纯的用眼睛扫视的过程。虽然并不涉及使用笔记本,但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为记录书中精华做好准备。

比如,看到书中精彩的内容,我们可以用笔划出重点,或者在需要记录的页面折角,提醒我们这些内容是值得做笔记的。这也是一个读者与书交流的过程,提炼出的重点,就是读书笔记的内容来源。

步骤4 记录

读书笔记,顾名思义,读书和笔记真的是一对好基友。

读书笔记可以写成读后感形式。

人们都有倾诉的欲望,哪怕是直白的「哇塞!好美」还是高度凝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有的人看完电影会不嫌麻烦登陆网站去骂一声「垃圾」,也只为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

如果你读完一本书之后,也有些话不吐不快,那就把它们写进笔记本,即使一开始你写的是:「我今天看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真不错。」没关系,把你飘渺的感悟写下来,变成直观的文字。如果你一直这样做,感悟就会越来越多。

读书笔记也可以写成摘抄形式。

奥野宣之的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因为形似日本葱鲔火锅的食材外观而称之。葱鲔火锅是金枪鱼+葱段,类比读书笔记的外观,就是摘抄+评论的形式。具体做法是:○后面摘抄原文,☆后面写自己对于原文的评论。

数学家王梓坤就是摘抄+评论的践行者。王老说:「读书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在平时收集对日后有用的资料,写成笔记,有简单的摘录,有加进自己的见解,一旦需要时,就可以把它们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著作」。

一开始做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哪怕感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也要立刻写在笔记本上。阅读是输入,真实的感想就是输出。随著笔记本内容越来越多,你的感想也会越来越多。

除了依托书中的内容而生出的想法,奥野宣之还建议,把一个人在生活中某一时刻的灵光乍现,或是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念头,都记入笔记本,称之为随想笔记。还有各种报道的剪报,思维导图、手帐...只要是你认为重要的信息,不管什么形式全都可以放入你的笔记本。记根据一元化的特点,不需分类,毫无压力放入笔记本就好。

步骤5活用

奥野宣之认为,知识如果要成体系,要靠积极输出。

教育界有句名言:教是最好的学。教是输出,学是输入,你为了要教会别人,所以自己必须融会贯通,这个道理放到阅读上也是一样的。一本书就好比四十大盗的山洞,你是闲逛还是车马俱备来到这里,如果不知道「芝麻开门」的咒语,即使到了宝山也只能空手而归。当你带著输出的目的去读书,你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重读笔记,就是有效阅读的法宝。

著名散文家秦牧以知识广博而著称。他的读书方法就偏向「重读」出真知。秦牧广泛阅读书报杂志各类信息,称为「鲸吞法」,研读精华内容时,就如牛吃草反复咀嚼,称为「反刍法」。鲸吞反刍搭配得当,才有后来的著作等身。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说,每一次重读笔记的过程,就是消化书中内容的契机。把重读笔记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可以给自己定一个重读笔记的固定时间;也可以规定重读频率,—周一次或三天一次。如此一来,就能形成重读倒逼输入的模式——你的笔记得经得起「反刍」才行,于是又倒逼你在阅读的时候就要精挑细选精华内容。

当笔记本里积累了不少存货,我们再次阅读这些信息,它们之间会形成不可思议的链接,产生新的观点和感悟。一颗大豆是酿造不出酱油的,一缸大豆就可以。洗净煮熟的大豆撒上米曲霉菌种,装入大型竹匾中,让水分挥发,最后加粗盐封缸,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历时半年,才能制成品相完美的酱油。单独的信息犹如大豆,在每一道工序的演练中,在时间的陶冶下,互通有无,最终形成新的思维和创意。

以上5个步骤就是读书流水线套路,可以通用于阅读任何一本书。

我写这篇书评原来打算洋洋洒洒事无巨细,但是当我查找了很多名人的读书方法后,发现不外乎两个字:。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想靠阅读逆袭,那就坚持读很多书,坚持写很多读书笔记、书评、博客吧,最终你不是正在捡到宝,就是在将要捡到宝的路上。

奥野宣之说:书的价值是通过时间体现的。很对啊,这世界上的事很多都要和时间做朋友。一本笔记本是不值钱的,笔记才值钱,因为那是思想的宝库。坚持读和写,犹如挖矿,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和人最大的距离,可能只隔了一本笔记本 。

欢迎关注明明说书,一起变成更好的自己~


关于如何读书,关键是如何选对书,希望下面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提高信息敏感度 ①

30 岁之前读 300 本书


喜欢读书的人从初高中开始,直到 30 岁,大概会读 800~1000 本以上的书。


在 13~29 岁的 17 年中,如果每个月读 4 本书,那么一共会读 800 本书。而如果每个月读 6 本书,那么一共会读 1200 本书。从我自身的读书经历来看,从小学高年级到初高中,我每月会读 4 本书,而上了大学之后,我要求自己必须每个月读 10 本书以上。到现在,我已经读了 1800 本书。


或许我是因为喜欢读书,所以才能够读如此多的书。但现在随著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社交网路和游戏的影响,从学生到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一人群中,不读书的人在不断增加。


我一年会举办十几次演讲,有很多机会接触大学生和 20 多岁的年轻人。每次接触这类人群的时候,我都会问他们到目前为止一共读过多少本书。有很多人都回答只读过不到几十本的书,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


我认为他们的阅读量不可能这么少,于是又再次询问了一遍,才知道他们并没有说谎,也没有虚报。也就是说,现在的年轻人正在逐渐失去读书这一习惯,也根本没有时间看书。

读书这一习惯的消失,是网路环境形成之前的电玩时代就开始出现的事。


我最近也听到这样的故事:「我今年 42 岁,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玩掌机游戏,后来又出现了电视游戏机,我还没来得及了解读书的乐趣,就完全沉迷于游戏机了。」


确实如此,结合我自身的读书经历来看,阅读量并不是减少了 5%~10%,而是早已减少到几分之一以下。


不读书的人在不断增加,其原因就在于有很多人没有感受前面提到过的读书的好处。


总体来说,不读书的人:

  • ① 知识量匮乏,无法学到新知识。
  • ② 视野狭窄。
  • ③ 无法接触深奥的知识。
  • ④ 无法体会他人的心情和苦痛。
  • ⑤ 无法掌握沟通能力。
  • ⑥ 不能有效激发想像力,思维僵化。
  • ⑦ 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低下。
  • ⑧ 无法完成工作。
  • ⑨ 没有干劲。
  • ⑩ 没有让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

当然,并非只能通过读书才能做到上述这些事,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有效吸收知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读书是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


正因如此,从古至今读书才一直备受人们推崇。人们常用「他饱览群书」「她是一个非常喜爱读书的人」这样的话来称赞一个人,将读书看作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30 岁之前即便读不到 500 本书,至少也需要读几百本。比如想要以读 300 本书或 300 本以上为目标的人,我建议最好一周读一本书。


有很多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越是阅读这样的书就越是能够让自己成长,因此一定要多花时间阅读这样的书籍。

一半商务类书籍,一半小说

我认为,在阅读的 300 本书中,一半应该是商务书籍,如能够提高专业技巧、给思维带来启发,以及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等内容的书籍;另一半则是小说。


阅读小说也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恋爱小说还是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我们都能够通过了解其他人的人生和想法来丰富我们的经历,从而变得更加成熟。


在第一章中我也曾提到过,我将这样的事称为「让心智变得成熟」,从中学时代开始,我就非常喜欢阅读让我增长心智的书籍。


「让心智变得成熟」指的是通过了解他人的苦痛,理解与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增强我们的感受力。


换句话说,所谓「心智成熟的人」,在我看来就是那些心胸宽广的人、器量大的人、能够理解他人心情的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在工作中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这是在掌握领导能力上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谓领导能力并不只是体现在升职这件事上。在社团,或者与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开展项目,又或者和他人一同行动时,如果有一个人具有出色的领导能力,那么整个事情就会进行得很顺利,也能够获得很大的成功。


迄今为止,支撑我阅读如此多的书籍、让我有巨大动力的正是「让心智变得成熟」这一关键词。

提高信息敏感度 ②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赤羽雄二

后浪出版社

¥21.60 会员免费


先选类别再去知乎豆瓣上搜推荐的评分高的书来看。经济历史文学科普都可以,看书总比玩游戏好。当然,偶尔玩游戏娱乐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太多。


除去文学类,读一千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