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看了大家的评论,说的比较理想化。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得残酷一些。就说家庭教育,又有多少孩子出身在高知家庭,他们的父母是教授或学者,能耳濡目染地受到真正意义上价值观的熏陶。作为普通人的家长,给孩子报个艺术或体育项目,就算是家庭教育了吗?绝大多数大人告别了自己的求学阶段,在普通的岗位上著班,辛苦赚著家庭补贴,自己都还活在自己狭隘的价值观里,一定要让孩子这样那样,活出自己想像的模样?我有不少朋友,是在二三线城市的事业单位里,光鲜体面的做著敲钟和尚,上班时间就是狼人杀时间,下班时间接孩子回家做饭,想想他们会给孩子传授什么样的价值观,让他们成为科学家吗?

现在我们开始说冲突。有一少部分很有钱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是不会参加高考的。据我所知,这些家庭的孩子小时候上私立双语学校,在高二就开始申请国外的学校了。而绝大多数的孩子是要参加高考的,这其中有多数孩子的家长,是希望他们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所以,在北上广深,我们看到好多孩子报了十几个兴趣班,到了二三四线城市,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象征性地报了几个班。

究其根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没有冲突可言,因为大家共同的目标都是高考。真正的矛盾是,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如何为孩子在兴趣和学习上合理分配时间,既不影响学习成绩,又能充分发掘孩子的天赋,实现效益最大化。这和我做图像演算法是一个道理,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去掉坏照片里没用的噪点,又不能让真实存在的画面受到影响。

很显然,家长必须成为一个细致的观察员,做好精打细算的工作。很多兴趣公开课,亲子体验课,家长都可以义无反顾带孩子去玩, 观察孩子对这些科目的兴趣,和他们聊感受想法,决定接下来要不要报正式的课程系统学习。这样做家长既不用花冤枉钱,而且也不必让孩子一上来就承受很长时间的课程学习。很多时候,家长还要自己主动了解一门兴趣课程到底在干嘛,就比如编程这门新鲜课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是不是要报班?不光是兴趣课,对于语文,数学,英语,家长也要仔细分析孩子在理解上是不是有出入,思维逻辑是不是有冗余?如果孩子某一科目成绩差,我该怎样建立孩子在这一个科目的自信心呢?这些东西,学校的老师是不会深入为每一个孩子做的,要靠家长花时间,动脑筋来完成。

真正的冲突,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真正的家庭教育,也远不是决定要不要报班这么简单。


我不会@人,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操作...@爱樱木的叮当猫

我觉得这位答主分析得非常好,我想接著他说的家庭教育的问题,继续延伸说下去:

很多家长不管是老一辈还是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还有一个固化思维是什么呢?就是觉得学校的责任就是把孩子教育好,家庭就是一个输出作用,而没想过孩子从呱呱落地到上学,一开始的输入就是家庭。

家庭的作业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学校是技能补充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从来都是互补关系,从幼儿园开始就是这样。

不管是私立幼儿园还是公立幼儿园,他们都有欠缺的地方,这些输入都要靠父母在家庭里去做。

就拿小学生的作业来说,其实现在的孩子,因为我家读一年级,我自己的亲身体会,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我们的年代相差甚远,很多一年级的题可能我们家长都不会解,这是真的。那你说我们都不会,学校要我们辅导个什么?太苦了吧。

可是我认为这个「辅导」不是真的「辅导」,送去机构「辅导」那真的是把孩子最宝贵的时间给浪费了。

如果孩子按照正常课堂听讲,老师是会教孩子解题思路的,这就是学校的教授的东西。

那孩子回到家,家长又要接替老师的班辅导功课?不是的!在学校一个老师对50多个学生,以公立小学为例,老师很难一个一个去给你的孩子辅导。而家长就不一样了,家长做的好那就是「一对一」。但不是要你家长去做老师的工作,而是抓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哪些知识没掌握引导孩子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你还得陪他亲子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挫折中感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将化为他学习的内动力。

但这一切都需要做为父母的我们首先要有所觉悟,那就是「终身成长的思维」,我们国家的叫法那就是老祖先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潜移默化,以身作则孩子这颗小树苗自然会茁壮成长。


没有冲突,家庭教育重点培养美德,学校教育重点培养技能,灌输知识,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为了教育一个更有优质的孩子。

另外,家长培养孩子的外语以及艺术方面的特长和技能,一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特长,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感,体育项目的培养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反应,平衡等多种能力,当然体育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凡事过犹不及,找到孩子的特长和感兴趣的项目重点培养,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管孩子爱不爱,都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不要让孩子丧失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快乐和自由。

有的孩子天生读书不行,但是他对某一科目或者特长感兴趣,有潜质,建议家长重点培养和关注。

无论哪种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特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前提一定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去尊重,并给与关爱,让他健康快乐地长大,无论是身体和心理都要健康,这是我们教育的根本和出发点。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有一种教育是社会教育,在这里就不再多谈了。


理论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但没有冲突,反而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但是,现实跟理论是有差距的。因为理论需要人去执行,而执行理论的人由于利益不同、水平不同会导致很大的现实差距。

比如题主所说的,学校希望学生把时间多花在学校教授的知识上,家长希望把时间花在课外辅导上。这个问题中就牵涉到老师的利益与家长的利益是否一致。老师认为学生过多把时间花在课外会影响课内学习,自然会影响到老师的利益;而家长可能纯粹只想为自己的孩子前途著想,不太会考虑老师的利益。所以,建议题主先让孩子学好课内知识再去学课外知识。这样老师也无话可说。

我是家庭教育师胡老师,希望我的回答能使您有所裨益。

(特别标注:家庭教育师和家庭教师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家庭教师是给孩子补习功课的,家庭教育师是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在教育孩子上有疑难的家长或在与家长、老师相处上有疑难的孩子请找在下咨询)

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孩子臻于完美、获得幸福


只要方向不一样,那在十字路口就一定会有冲突。我们看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向区别在哪?

培养目标:

  •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个性化的「人」,培养出来是为了继承家业,相互陪伴等等等等。
  • 学校教育不管怎么说,都是在培养标准化的「人民」,培养出来是为了提高全民平均素质水平,扩大文化分子和技术骨干的群体基数。

教育方向

  • 最符合学校体系教育的成品,是大学教授、和研究院研究员,重点是为国家做出各种贡献。
  • 最符合家庭体系教育的成品,是父母身边的普通人,可能是各行各业,重点是温暖和幸福。

考核指标:

  • 对于学校来说,初中升高中,升学率60%就算好成绩,谁是那6成谁是那4成,其实不重要。
  • 但是对于家庭来说,只有100%和0%的区别。

遇到霸凌

  • 对于学校来说,霸凌事件首先要解决的是舆论问题,然后是家长们的情绪问题。
  • 对于家长来说,霸凌事件首先是孩子的情绪问题,然后是孩子的社会交往方式问题。

暂时想到这些,欢迎各位补充。


谢邀。无论何种教育,对孩子来说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为成绩,家庭教育中体现为兴趣和坚持,应为互补互促的关系。

学校追求成绩是因为,这是相对公平的标准,就像公司追求业绩一样。而孩子最终的12项能力主要靠家庭教育培养,因为只有家长最有可能深入了解孩子。

老师是没有精力探索每个孩子的特质,这是家长的任务,根据特质实施匹配的教育方式是家长的责任和能力。


在中国,对绝大部分家庭来说,教育说到底只有一个目标,高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学校教育无法顾及孩子的个性发展,家庭教育在这方面要更关注一些。


大部分的情况下没有冲突,小孩有天赋并且能够走专业路线的还是少,培养一到两个业余业余爱好在小孩小的时候应该还是有余力的,然后就看小孩自己的发展了,到了高中时期肯定要有所取舍。


要求学生将时间精力集中到学校课业上,这是老师的教育目的,也是主流的教育形式,并不能代表中国学校的教育目的,只是现在的社会喜欢量化,喜欢短时间的成效,所以老师和学校最终选择了这条道路。

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家长,因为你关心孩子的长期发展和一生幸福,其实中国有90%以上的家长没有这种意识,配合学校一直在「教育」著孩子,希望你一直能保持当前的这个家庭教育目标。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当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冲突,家长是个关键,孩子成绩中上,至少不会让老师难堪,如果孩子喜欢外语,艺术和体育项目,那我们家长要积极的支持。

那家长如何来应付老师的要求呢?家长尽一切力量来提供孩子的物质基础,现在老师丢出一个无形的压力,家长需要做的是,打造内心的强大,把外界的压力都让自己扛起来,让孩子继续原先喜欢的学习生活模式。

虽然家长有时候会很难堪,但是为了孩子,有时候,我们也只能表面上应付老师要求,私下还是让孩子追求家庭的目标。老师那边不能得罪,自己的价值观也不能忽视,我们更不能把这个压力推向孩子,所以我们能做到,就是默默的化解外界压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在理论上是没有冲突的,但是考虑到当下的社会竞争和K12教育现状,两者存在的并不是「目标」冲突,而是「责任」冲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都是希望通过学习、练习让孩子拥有生活、生存的基本技能和成就技能。简而言之,大多数家庭是为了让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学将来有更好的出路,部分家庭的目标可能更加升华,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这是只是在物质条件下的不同选择。终极目的,是希望孩子将来活的比自己更好。

那么,为什么会有彼此的冲突,不管是目标的还是责任的?

核心的问题在于孩子的时间资源的争夺。

虽然目前学校教育提供的「素质教育」一直被「新生代」父母所诟病成,是披著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但大多数中产以下的家庭,如果依靠自身的社会资源给予还是素质教育,那么孩子将在应试教育中缺乏时间竞争力。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在目前的高考体制下取得高分。

这涉及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的培养策略了。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孩子的个性,也就是专注力、游戏力等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孩子如何做事、如何处人的性格。学校教育培养的是让孩子知道你不知道的共性,是知识,是具体的数学、语文等课程。个性需要时间、兴趣、精力的投入,共性同样需要投入时间、兴趣、精力。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一放学就被父母送到了兴趣班,再大一些,面临著考试的妥协,父母就会以「兴趣班」没什么用把孩子送到了「课外补习班」。而家庭和学校的冲突就在于:学校的教学任务加上了父母的监督和参与,把写作业这一类的学校任务带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苦于精力、时间的负担逐渐形成了对学校教育的冲突。

也就是这件事是谁负责的问题。但这是一个问题吗?个人认为并不是,小时候父母总说他们没文化,所以要在学校好好学习。父母影响最多的是对于学习的态度和选择,尽管我并没有取得很好的学历。但是,99年前后的父母是这么跟老师对话的:孩子送给你就费心了,不听话不学习你看著收拾吧。而今是:不管是不是我孩子的事,一定是老师不懂儿童心理没有好好的引导。

冲突,就在对孩子的时间争夺中,演化成素质和应试的冲突。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平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呢?

平衡两个关键点:兴趣班不等于兴趣,学校课程也不等于僵化。

即便是语文数学等学校课程,如果家长引导得当,孩子也可以拥有学习的内驱力。但是并不是到了兴趣班就是学习兴趣了。学习和兴趣本身就是相互抵制的,兴趣是我想拥有某种能力去做某件事,而学习是为了得到这种能力,但是学习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枯燥的。无论孩子是一个什么兴趣,如果没有学会应对痛苦的、枯燥的的过程的容忍,那么将来即便是「素质教育」,又有什么素质呢?素质教育不管是多么大的体系工程,核心目标就是让个性成为每个孩子学习的方向。那么这其中,坚持、对困难的容忍就是最大的素质。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夯实,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展。


不管是道理上讲,还是从现实上来讲,都应该没有冲突。比如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开发人性,教人成人,就是如何做一个正确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但是我们现在做的,家长以谋取一份好的职业为教育目的,学校虽然是以考试为目的,但最终也是为了一份好的职业,所以,不管合不合理,家庭和教育都没有冲突,有冲突的都自己去探索教育去了。


理论上教育应该是统一的目标,让人能做自己。但是实际上站位决定行为,从国家,社会层面看目标和家长看是不一样的,而夹在中间的学校,更多偏向政府需求,毕竟金主爸爸说了才算,家长那点学费真不算什么。

从宏观来说,中国这几十年的教育没有很多人认为那么差,应该说成绩辉煌。没有教育的成功,中国不会有大国重器,没有全产业链,也没有世界工厂。所以,在国家层面,人才金字塔是很好的,我们需要顶级专家,我们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我们也需要大量有基础教育的产业工人。

但是作为家长,我的孩子就这么一两个,成为金字塔上端不错,但是一般来说,我们还是不太把培养了一个工人当做成功。

在横向上,学校教育代表了国家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异就在此。

在纵向上,学校教育主要不过k12,再加一点大学?每个学校负责时间最多六年。但是家庭关注的是一辈子。

所以家长这时候很矛盾,一旦要学校负责,就说学校和老师急功近利,只看成绩;但是如果学校和老师想看得长远些,比如有的老师鼓励孩子多多阅读,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肯定是家长:「这都不考试,老师你做这个干嘛?」

所以在我来说,核心还得落在家庭。我们家的教育思路是什么样子,根据自己的教育思路,选择合适的学校和道路。


其实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校外兴趣班应该是辅助,好的校外兴趣班可以让孩子在课外放松放松,然后能回头来更好的学习,但首先前提是这个兴趣班孩子感兴趣,第二不可以报太多,孩子精力有限,太多孩子会辛苦

当然应该以学业为重,但是也不要太强求,孩子尽力了就行了,小学主要养好学习习惯,将来考个好大学还是要靠好成绩的,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将来初中高中家长会轻松许多

大家其实目标都一致:希望孩子一生幸福


欠发达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学习就是把汉字写好看。他们会为了学生字体好看而布置大量抄写作业。

练字不是学习,它只是你的个人爱好且对改变人生没什么用,很可能会让孩子近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